?感谢您关注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请点击标题下方的“中国教育报”

家长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老师就要负责。
老师说,孩子是家长的,不是老师的,家长要负最大责任。
家校纷争不断,其实很大原因在于,谁应该对孩子付出更多没有弄清楚。
最近,一篇名为《班主任犀利发言,点醒了无数家长》的帖子引起了不少关注,同时也引发了许多老师的共鸣。帖子说:“我不感谢你来家长会,这是你应该的;学习好坏,你责任最大。”
但是,一些家长却认为现在许多老师将教导学生的责任外包给了家长。一位学生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文,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老师应该“有担当、尽责任”。
那么,到底谁该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付出更多?老师和家长们又都有怎样的观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观点1:家长应该多付出孩子是家长的,不是老师的“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一位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对家长直言。虽然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这位班主任的话也许让某些父母感觉心里不舒服,但确实给很多父母提了个醒,孩子需要家校共育,孩子的成长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孩子的习惯养成更多靠的是父母。
1.我不感谢你来,这是你应该的
我不再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来参加家长会。因为你虽然忙,但并不是日理万机;你孩子在这里读书,你屈尊来一次也是应该的。
来参加一次家长会,有多少效果我不知道,但你不来,你永远不知道跟别的家长对教育认识上的差距有多大。
2.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
对孩子的教育,不是我们老师在求你,而是你的义务。作为父母,总得想方设法把孩子今后的道路铺得好一些。
3.学习好坏,你责任最大
你的孩子学习成绩好,你不用感谢我;你孩子学习成绩差,你也不用埋怨我。
同一个班的学生,总会有好的,有差的。对老师来说,这是正常的。
4.教师只能给出自己的教育建议
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一个谋生的手段。
其实你想想自己对工作的态度,也就对我们多了点宽容;或者你想想自己对工作的态度,就会对我们老师提更高的要求。这都很正常的。
5.父母的自身行为,才最关键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认识,决定了孩子的高度。你觉得现在学习没什么用,考上大学照样没有好的工作。那你的孩子估计也不会对学习太重视。
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一些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孩子最早受到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影响了孩子最初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也为孩子接受其他教育提供了基础。此外,家庭教育的持续时间长,因此其效果的持续性也较强。
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作者满家坤认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从自身做起,而是千方百计地把教育责任推卸给学校,对孩子无比纵容,总觉得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自己能够供孩子衣食住行就算不错了。
有网友认为,家长现在对学校教育期望过高,既不现实,也不公平。如果孩子没有接受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那么,将很难适应正规的学校生活。
家长只需要培养一个或几个孩子,而老师要培养一群孩子2014年,广州小学生午休收费取消事件轰动全城。因家长们强烈抗议小学生午休收费,广州政府发声愿意以财政补贴取消小学生午休收费。本以为这事算是到此为止皆大欢喜了,没想到小学老师却Say“No”!“有补贴我们也不想要看管午休,因为这不是法律规定的义务!我们只想要休息的时间,要健康!希望能取消学校午休管理,让我们做真真正正的教育工作者!”此话一出,各界关注再度升级。
中小学老师往往“身兼数职”。他们不仅需要承担其教书育人的本职,更要处理学生在学校的其他日常事务,保证学生的安全。对于许多老师来说,平时的教学任务已经说得上繁重,更何况学生众多,大事小情不断。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已经处于亚健康状态。
一般而言,一个家庭只需要培养一个或两个小孩,基本上把所有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但是在学校,教师是不可能像家长一样,集中精力关注某一位学生。很多家长会认为孩子在学校受到了冷落,没有受到老师重视,或者是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责任在老师身上。
观点2:老师应该多付出教学本来就是老师的任务有网友说,教师不是一份简单的谋生职业。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老师是专业的教学者,教育好学生既是工作职责所在,也是教学能力的要求,而家长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参差不齐,老师应该多与家长平等地沟通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责家长。
圝圝尤其是对于那些农村或是不识字的家长而言,为了让孩子上学,每天早出晚归,应该说,能把孩子送到学校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身文化水平不够,没有办法教授孩子,只能依赖老师。
家长的付出已经很多,甚至是处于过度负责家长在《中国青年报》上发文,认为那些甩手不管孩子的家长是少数,多数家长不光是负责任的家长,而且处于过度负责和极度焦虑中。无论是否进入名校,为了给孩子“多添力”、“少添乱”,多数家长都会唯师命、校命是从,对学校安排的各类活动、各项“工作”,都积极配合。某幼儿园“六一”举办走秀活动,500余名学生家长纷纷响应,有个别家长斥资千元购置行头。
南方日报曾经在《老师有转嫁教学任务之嫌家长不该过度参与作业》报道中指出,某些老师有向家长转移教学任务之嫌。深圳某家长在网上贴出其每天收到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诸如“默写26个英文字母,家长签名;先跟录音听读unit1和unit2,再将课文读给父母听,家长检查完签名在书本上……”另外,还有不少家长称每天孩子有大量需要家长“重度参与”、“被迫参与”的作业,这让他们很累。一名家长认为,老师把本该自己完成的教学内容转嫁给家长,还要家长辅导签字、检查作业,如果出错了还怪家长。
老师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更多一普通小学生,每天早晨7点多就要到校上早自习,下午5点左右到家,至于写作业的时间就不用说了。而有些学校的中学生还有晚自习的规定。也就是说,除去吃饭、睡觉,留给父母和孩子的时间其实很有限,何况,即便是在家里的时间多,也应该以休息、修整、休闲为主。
孩子一旦上学,事实上,老师和孩子的相处时间一般超过了家长和孩子的相处时间。而对于那些家庭离校远的,或者是封闭式教学的,家长可能一周都见不到孩子一面,家长又谈何教育?
因此,有更多时间和孩子在一起的老师也就更可能改变孩子,教育孩子。
讨论:老师和家长,谁该付出更多
孩子的成长路上,有两种不可或缺的角色。一种是家长,一种是老师。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孩子送去学校上学,就已经是半成品了。家长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一对一、点对点的家庭教育伴随孩子的终身。而学校里的教育却是一对多,点对面,老师能辐射到的面有限。
也有人说,老师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父母是零基础,都是初学者。有时候,等家长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时,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了。而老师不同,他们就是和孩子打交道的,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和所需要的教育比任何人清楚。
家长希望老师多付出,其实是对教育体系的期待,是对老师的一种信任,一种寄托。而老师希望家长多付出,其实是想家长能多关注孩子,和学校一起给孩子完整的教育。应该说,不论家、老师,出发点都是善意的,那么这种谁多谁少,倒地该如何衡量、说清呢?
家校问题,是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而且生活中家长老师都深有体会。对此,小编准备了一份简单的问卷,希望能听听各位家长、老师的看法。同时,如果您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您有真实的故事,欢迎您给中国教育报微信投稿,我们的投稿邮箱是zgjybwx@163.com。小编期待您的来稿哦!
内容整理自中国教育新闻网站-蒲公英评论网《老师与家长争论“谁付出多”是教育内讧》、新快网《老师也是人,社会应给予更多理解 孩子教育更多靠父母而非外包给学校》、南方日报《晚晚陪“太子”读书 家长“被迫重度参与”好头疼》、华声论坛《孩子到底是谁的?班主任犀利发言vs家长的回信》
实习编辑:姜逢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