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正的认识香港,了解那里的民生百态和社会变迁还得看看以下精选的10部电影,如果你挨个看,还能看出近20年来香港电影发展的脉络,以及这座城市的蜕变。在这10部电影中,香港都在被娓娓道来,城市与人物交错,呈现着一片灯火阑珊。
1.《胭脂扣》——梅艳芳、张国荣
电影《胭脂扣》改编自李碧华同名小说,主要讲述了三十年代的香港及中国人保守的家族传统。
妓女如花与富家子十二少相爱,由于身份地位悬殊,遭到反对。两人染食鸦片,十二少乃一纨绔子弟,无养家糊口的本领,两人在穷困中挣扎计划吞食鸦片殉情。结果如花死去,十二少被救活。50年后,如花遂上阳间来寻。
2.《喋血双雄》——吴宇森、周润发
影片是吴宇森最受国际市场赏识从而让他进军好莱坞的代表作,具有典型的吴氏暴力美学枪战场面。在影片里香港成为了危险的战场,主角们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
周润发为了凑钱医治在一次暗杀任务中误伤的女歌手叶倩文,决定受聘暗杀黑帮首领。李修贤奉命捉拿周,在长期跟踪观察中,竟然忍不住喜欢上这个杀手。拍摄这部电影时吴宇森宇分秒必争,以惊人的速度完成外景镜头,因为附近居民经常打电话给警察误以为在上演真正的枪战。
3.《重庆森林》——王菲、林青霞、金城武、梁朝伟
尖沙咀、弥顿道、重庆大厦周围的大街小巷、中环半山的电梯;警察223、毒贩林青霞、女孩阿菲和警察663组成了这部电影。
取名重庆森林,原因有二,其一,香港逼仄得如同一座不透气的森林。其二,那座拥挤不堪的重庆大厦,龙蛇混杂,往来皆是印巴裔,塞满大小铺面,人在其中如入林中蚁巢。你若说都市,这当然是,你若说丛林,这岂不是丛林?据说王家卫和杜可风是在没有许可证的情况下,窜遍香港兰桂坊和九龙完成了影片,在回归前夕,镜头下的城市与居民,寻找着转角处的未来。
4.《花样年华》——张曼玉、梁朝伟
影片于2009年被美国CNN评为“最佳亚洲电影”第一位,梁朝伟凭此片获戛纳最佳男主角。这是一个关于 “迁”的 爱情故事。四五十年代大量的上海人移居香港,伴随他们的是老上海的腔调、生活习惯以至穿衣品味,而导演王家卫就是一个上海移民。
1962年的香港,报社主编周慕云(梁朝伟)和太太搬进了一幢公寓,同时搬来的有另一对年轻夫妇—— 苏丽珍(张曼玉)和她丈夫。周慕云的妻子和苏丽珍的丈夫经常不在家,于是独自留守的周慕云和苏丽珍便成了房东太太麻将桌的常客。影片用支离破碎的方式展现主角令人心碎的浪漫。通过镜头,六十年代香港保守的社会气氛被巧妙的表达,观众往往和主角保持一段似近非远的距离。

5.《无间道》——刘德华、梁朝伟
无间道是一个无可挑剔的警匪片,开启了港片的最后黄金时代,为当时苦苦挣扎的香港电影业开拓了一条商业振兴通道。
该片讲述的是两个身份混乱的男人分别为警方和黑社会的卧底,决心要寻回自己的故事。经典的场面包括两个主角在香港深水埗的音响店倾听蔡琴的歌,另外,就是两个主角在香港的摩天大厦顶层对峙。无间道关注的是身份的危机和自我的认同,两个主角在黑白明暗之间行走,慢慢的迷失自己,却又挣扎求存,这和回归后香港寻求自我定位的情况多少有些相似。
6.《A计划》——成龙、洪金宝
这是成龙、洪金宝和元彪师兄弟三人第一次在一部影片里共同出演,危险性甚高的武打动作场面,令人感受到目不暇接。
A计划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初的香港,刻意模糊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年代背景,巧妙的运用了时代细节,例如成龙开着自行车追逐在横街窄巷里的场面其实就是九十年代的澳门与嘉禾外景场地的结合。在看惯了21世纪的商业大片之后,感受下上世纪80年代的成龙的作品,别有一番风味。
7.《饺子》——杨千嬅、梁家辉
为了留住青春回复艳丽,女人不惜代价吃尽苦头,过气女星艾菁菁千辛万苦找到了老妖一般的媚姨吞下婴胎饺子为自己挽回一生最大筹码。
整个片子中弥漫着陈果一如既往的风格,在几乎所有的影像中找不出香港的繁华景象,房间中、建筑群、理发厅,甚至还有宽敞的别墅里,都是设下阴暗衰败之景,破旧、肮脏、腐朽,一切都见不得人。导演将人物的生活环境做了强烈的对比,豪华的生活与公共房屋的居住情景形成反差。
8.《文雀》——任达华、林熙蕾
影片前三十分钟把香港岛的背街拍的异常生动,镜头流畅,行云流水。祺(任达华)是一名职业扒手,俗称“文雀”,带领一班同伴游走街头寻找目标,伺机落手。
祺闲时喜欢骑单车穿梭城市,以老式相机在上环捕捉城市百态,春雷侧驾驶一个经典的敞篷车,两者之间鲜明对比,如旧日的香港遇见今日的香港。香港其实是一个有情怀而且很浪漫的城市,这些需要要你慢慢的发现。
9.《桃姐》——刘德华、叶德娴
故事简单真切平实,没有刻意夸张的镜头,影片中那种胜似亲情的感情淡淡的让人回味。影片讲述一位生长于大家庭的少爷与自幼照顾自己长大的家佣桃姐之间所发生的一段扣人心弦的主仆情。
通过强调桃姐的烹饪技术,电影推广介绍了传统的广东饮食文化。影片开始就是桃姐在早上的市场中寻求新鲜的食材,回家后精心准备的令人垂涎菜肴。
10.《低俗喜剧》——彭浩翔
影片含有大量的“港粤”粗口,香港人说粤语就被简称成了“港粤”,融合了不少英语及其他的外来词汇,形成了香港粤语的特色。
《低俗喜剧》的“镜子效应”让我们看到,在香港回归17年之后,港人仍旧欠归属感的心理状态。与其说看《低俗喜剧》是看“低俗”,不如说是在感受真正的香港,香港的浮躁,香港的迷茫,香港人“人好嘴贱”的性格都组成了香港人特有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