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天意从来是高高在上难询问,人情易淡向谁诉悲伤!
[出典]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注:
1、 《贺新郎》 张元干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2、注释:
梦绕神州路-连做梦也忘不了中原地区。神州:一般指中国,这里专指被金兵占领的中原。
怅秋风三句-只恨在萧瑟的秋风中,处处兵营都发出悲哀的号角声,那汴京的宫殿都荒芜了。怅:心里愁闷;画角:号角;故宫: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离黍:长满了庄稼。
底事昆仑倾砥柱二句-稳定如山的北宋怎么回一朝倾覆,让金兵在中原到处乱窜呢?底事:何事?;昆仑:昆仑山,喻北宋王朝;砥柱:砥柱山,在黄河中。九地:遍地;黄流:黄河水,这里指金兵;乱注:到处流。
孤兔:指金兵。
天意从来高难问:皇帝高高在上,他的意图没人了解。
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何况人们很快忘记了亡国之恨。
更:再。
南浦:送别的码头。
耿:明亮。
斜河:银河斜转(夜深了)。
断云微度:一朵朵浮云缓慢飘过去。
万里江山知何处-江山阻隔,相距万里,知道你在哪里呢?
回首:回忆。
对床夜语:对躺在床上谈话到深夜。
雁不到二句:(你去的地方)大雁也飞不到,写好的信交给谁?
目尽青天一句:远望天空,想到古今世态的变化。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我们谈的都是国家大事)怎么能象孩子那样只顾说个人恩怨呢?
大白:酒杯。
金缕:《金缕曲》就是《贺新郎》词牌的别名。
3、译文1:
梦饶魂牵着沦陷的北方,秋风中送来了号角声,令人惆怅,旧日宫殿黍苗旺盛满目凄凉。为什么昆仑水冲垮了砥柱,致使黄河泛滥?千村万落成了废墟,狐兔乱窜。天意从来是高高在上难询问,人情易淡向谁诉悲伤!更难耐江边依依离情苦,送君去那遥远偏僻的地方,
凉风拂柳把暑热扫荡,银河明朗黯淡了星月光芒,白云片片轻轻浮动。万里江山君归何处?不堪回首对床夜语的快乐往事。所去处雁不到,写成书信谁捎上?望尽天涯抚今思古,不必效少年气盛发牢骚!请举大杯痛饮一场,醉听《金缕曲》。
译文2:
我的梦魂,萦绕着那故国国土,惆怅啊,在秋风中,故都汴京城,四面响着军营的号角,已是一片残破。为什么,像中流砥柱突然踏下,黄河四处泛滥一般,这国家,竟徒然破败如此?无数的村落荒芜了,成了狐狸和兔子居住的地方。从来不能明了老天爷的心愿,而在人世间,人老得快,也难寻能够诉衷肠的知音。今天,我却在这岸边,送你这位知音远去!
岸边的杨柳树被凉风吹拂着,好似是催着残留的夏意赶紧走。仰天看天上,横跨夜空的银河,疏星寥落,月亮也是清光暗淡,云彩慢慢地掠过。你这一走,便与我相隔万里江山,想起往日,我们在床上彻夜长谈的情景,到那时,没有传书的雁儿,我写成了书信,却又让谁带给你呢?我望尽了青天,追思古往今来,想你我,又怎能只顾得个人的离合与荣辱?开怀畅饮吧,且再听一回,那送别的歌!
4、张元干(1091-约1170)宋代词人。又名元傒,字仲宗,号芦川居士、隐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宋政和初,为太学上舍生。宣和七年,任陈留县丞。靖康元年,金兵围汴,入李纲行营使幕府,李纲罢相,亦遭贬逐。绍兴元年,以将作监致仕福州。绍兴八年,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对抗金主张表示积极支持。后被秦桧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八十。有《芦川归来集》十卷,《芦川词》二卷。

5、在北宋灭亡,士大夫南渡的这个时期,慷慨悲壮的忧国忧民的词人们,名篇叠出;张芦川有《贺新郎》之作,先以“曳杖危楼去”寄怀李纲,后以“梦绕神州路”送别胡铨,两词尤为悲愤痛苦,感人肺腑。高宗绍兴十二年(1142),因反对“和议”、请斩秦桧等三人而贬为福州签判的胡铨,再次遭遣,除名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芦川作此词以相送。
“梦绕神州路 ”,是说我辈灵魂都离不开未复的中原 。“怅秋风”三句,写值此金秋在萧萧的风声之中,一方面号角之声连绵不断,似乎武备军容,十分雄武,而一方面想起故都汴州,已是禾黍稀疏,一片荒凉。此句将南宋局势,缩摄于尺幅之中。以下便由此发出强烈的质问之声,绝似屈原《天问》之风格。
首问 :“为何似昆仑天柱般的黄河中流之砥柱,竟然崩溃,以致浊流泛滥,使中原人民遭受痛苦,使九州之土全成沉陆 ?又因何使衣冠礼乐的文明乐土,变成孤兔盘踞横行的惨境!须知狐兔者,既实指人民流离失所,村落空墟,只剥野兽乱窜,又虚指每当国家不幸陷于敌手之时,必然“狐兔”横行,古今无异。
郑所南所谓“地走人形兽,春开鬼面花 ”,让国破家亡之人而视之,此情此景便会产生共鸣,笔者亲历抗战时期华北沦陷的情景,故而被这情景深深感动。
下用杜少陵句“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 ”,言天高难问,人间又无知己,只得胡公者一人,同在福州,而今胡公又离然分别,悲可知矣!——上片一气写成,全为逼出“更南浦,送君去”两句,其苍劲有力,字字沉实,作掷地金石之响。
过片便预想别后情景,饯别是在水畔,征帆既去,但不忍离去,伫立到江边以致柳枝随风吹飘起,产生一丝凉气 。天上的星儿一眨一眨地出现。“耿斜河”三句,亦如孟襄阳、苏东坡,写“微云渡河汉 ”,写“疏星渡河汉 ”、“金波淡,玉绳低转”,为什么情调如此相似?而对于芦川,悲愤激昂之余,忽得此一二句,更显示出了深挚的感情。如以“闲笔”视之,即如知大嚼,而不晓细品,浅人难得深味矣。
下言写此别之后,不知胡公流落之地 ,在何所,想像也感到困难,相距万里 ,想在一块儿共吐心事,如朋友、兄弟之故事,已经是不可能的!语云雁之南飞,不逾衡阳,而今新州距离衡阳几许 ?宾鸿不至,书信将凭谁寄付?不但问天之意直连上片,而且痛别之情古今所罕。用此方法关心国家、社会,纵怀今古,沉思宇宙人生;所关切者绝非个人命运得失穷达,又岂肯谈个人琐事。韩愈《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此句的依据。
情怀既然这样,何以作词?所谓辞意俱尽,遂尔引杯长吸,且听笙歌。——以此豪迈之言借以打发心头之痛,作者用笔如夭矫之龙,不以陈言落套为比。
6、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张元干)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太白,听《金缕》。
这不是一首寻常的送别诗!因为有了诗人你张元干的《贺新郎》,使我更加坚定地相信:“正义是一只不死鸟!” 请诗人你原谅我的怠慢,我不得不先将敬仰送给你一曲《贺新郎》题赠的对象——你的朋友胡铨。 1138年,金国的使臣“诏谕江南”,江南一片哗然。高宗患起了软骨病,已病入膏肓;秦桧弄权朝廷,群臣染上了失语症,都只求自保。是和是战,高宗皇帝举棋不定;是降是伐,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个枢密院的小小编修官,却不失为一个“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忠臣,只见他慷慨激昂地从沉默的文武大臣中站了出来,于是一封奏表递到了高宗的面前。 “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这位凛然立于高宗面前的36岁臣子,正是十年前应试时力主抗金极得高宗赏识本该名列状元却被秦桧列至第五名的胡铨。只可叹,爱国英雄再次成了寂寞的英雄,失意的英雄,流泪的英雄。他那发自肺腑的爱国之音如沙漠中的呐喊在南宋的朝廷并没有激起热烈的回响。人们见到的不是秦桧等奸臣悬首街市,倒是胡铨被逐出朝廷,贬至蛮荒的广州。历史往往富有传奇色彩,胡铨没能让宋高宗挺直脊梁,却使金人闻之丧胆,金国皇帝竟愿付千两黄金以求一读胡铨的奏章。 不过,人间的正义也并没有蒸发殆尽,尽管正义在那样一个“地走人面兽,春开鬼面花”的时代也成了一份高贵的祭品。但我还是希望人们记取这样三个有着侠骨义胆的人。江苏宜兴的一位进士吴师古将胡铨的奏表雕板印刷,使胡铨的文字不胫而走,结果被贬至袁州。胡铨贬谪广州,同僚陈刚中不避奸邪,送去慰藉,终于谪居虔州安远。胡铨再贬海南,同乡王廷珪寄诗相问,也被放逐朝廷。历史不是嫉恶如仇的警察,它不会在正义遭奚落受羞辱的现场行侠仗义。不过,历史倒是最好的法官,尽管它公正的判决往往来得太迟太迟。后人展读《宋史》,从《奸臣卷》中读到的头号人物,正是昔日权倾朝野不可一世的秦桧,而吴师古、陈刚中、王廷珪却和胡铨一起作为千古忠烈名垂青史。
7、登高在古代是一种习俗。重要节日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我国民间均有登高习惯,它预示着人们对吉祥与美好的向往,实际上最初登高有其特殊意义,在古人眼里,高处与天比较近,如果需要与天交流,一般要登高。古代天子要封禅,就是要与天交流,既然是天子,自然要拜天了,最常见的封禅之地就是泰山了,因泰山系五岳之首。可见,最初的登高蕴涵着强烈的迷信与宗教色彩。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宗教意味渐渐淡去,文人骚客们的一种消遣便显山露水了。登高往往就不是那么单纯的登高望远了,而是有所思、有所忆、有所寄。况周颐《蕙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礼记?乐记》:“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古人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语出《中庸》)为何登高者会有自卑感呢?当我们登上高处的时候,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面对着广阔迥远的自然宇宙,人会很自然地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有一种沧海一粟的感觉。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正是这种登高自卑而最容易引发人们思乡怀人忧国忧民的悲伤凄凉之思想感情。由是,古人由登高而生发自卑悲凉、忧国忧民的诗文累见不鲜。这是一种很自然的感觉,在古诗里表现得特别多。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以后很自然地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王勃登上滕王阁,也很自然地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柳宗元登上柳州城楼,也感叹道:“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若有所失,人生之缺憾矣。杜陵《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古风》:“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又《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那种悲凉与无奈,国事维艰,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物事萧条,人生凄凉,物换星移,沧海桑田,盛衰无常,物是人非。不变的是物,变化的是人;不变的是自然,变化的是人事;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在世,譬如薤露,很少有尽善尽美、完美无缺之事。于是乎人们往往有种享受造化生命、收获美满爱情、取得显要地位的起码要求,这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因此,源于不平则鸣,诗人们内心世界所迸发出的,与其说是一种忧怀与喟叹;不如说是一种欲望与觉醒;实际是一种积极的人性呼唤、向上的人生渴望和无畏的生活进取。(金道华)
8、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是采花蜂。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夜深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中。从头仔细思量看,便是南柯一梦中。
9、说起天意,我们祖先颇为惶恐。有道是“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似乎离了天,子民们便可以休矣!宋代张元干一句“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则道尽自己政治上的失意以及人生的无奈。古往今来,文人墨客问天者有之,责天者有之,祈天者有之,然于事何补?或战火连天,生灵涂炭;或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谁来解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禅宗的经典著作《金刚经》里有一偈语:“若有人以色(形象——引者注)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来,亦即佛祖释迦牟尼。这位王子出身的佛教创始人在濒近寂灭时曾说:“当自求解脱,切勿求助他人”。这意味着人世间并没有来自地核的恩典,也没有来自天上的救赎。如果有所救赎的话,那救赎也只是来自人类自身。《国际歌》中唱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全靠我们自己”,说得多好!当中国新时期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在全国最早的一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上悄悄按完最后一个手印时,那可是触犯了“天条”的!但他们没有为现成的规则所束缚。他们在创造新的规则的同时,也在创造历史。历史如何延伸?最终还取决于我们自己如何走向未来。
天意者,民心而已。(楼世芳)
10、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天意从来都是高深莫测,可为什么人的感情也如此,时间久了就让人感到悲伤。秋是易感的季节,秋也是个无情的季节,会吹落枯叶,也会结束一段感情,如果说春天是开始,那么秋天就代表了结束,人生往往是,你越是畏惧的东西越是会发生,怕离别偏叫你离别,担心背叛愈是会背叛,像打牌一样,越是不要的它越来,人生通常如此,如意者少,遗憾者多。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