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员工孙丹勇 孙丹勇 从_富士康事件_看企业员工心理承受力

富士康员工孙丹勇 孙丹勇 从_富士康事件_看企业员工心理承受力

从“富士康事件”看企业员工心理承受力文/李连杰近年来,富士康集团发生的一系列“跳楼”事件,将这个“代工巨人”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究竟是工作压力过大还是另有隐情?是个人原因还是企业文化的问题?再反观近几年华为、交通银行、移动公司等一系列的自杀事件,根源又是什么?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层次原因会逐步明朗。笔者结合“富士康事件”从心理学角度探讨自杀者所具有的一般心理特征及其原因。

认知偏颇

在现实生活中,自杀者通常都不能正确

认识自己,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使自己处

于高度的自卑状态。他们不能正确认识社

会,认识与之相关的人和环境,往往将自己

遇到的挫折归结于命运、社会环境、运气等

等,而不是从自身出发,认为问题是不能解

决、不可避免的。自杀者又习惯于从阴暗面

看问题,在遭遇挫折时容易将注意力过度集

中到失败和悲痛中,过分概括化、选择性消

极地关注挫折事件而忽视其他方面,例如得

到的教训,学到的经验等。导致不论是对他

人还是对社会,有时甚至是对自己,产生深

刻的敌意,觉得社会孤立了自己,觉得前途

没有希望,持续的消极认知使其“心力”衰

竭,推动其对自己境遇的内部感知向越来越

消极的状态发展。

据《东方早报》报道,“富士康事件”中

13个自杀者的年龄几乎都在19岁—24岁之

间。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期发展论,18岁

到25岁左右是于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最

BUSINESSRESEARCH

2011-03企业研究

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边缘过渡期,最容易产生自我意识的和自我认同的危机。格式塔心理学家K.勒温则将此年龄阶段的个体称为“边缘人”,指出其特点是缺乏安定感,容易神经过敏和处于紧张状态,他们常常靠自己的文化来对抗成年人的主流文化,以取得某种安定感。富士康的这些自杀者都是80、90后的新生代打工族,他们一般思维活跃,生活的道路较为平坦,阅历也比较简单,在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我期望较高,却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当他们怀着梦想参加工作后,发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巨大,认为没有达到父母、社会、自我的期望而产生压力,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压抑自我积极性、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尤其是面对乏味枯燥的工作环境、情感挫折和重大事件时,很容易出现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进而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生命的悲剧。

自杀者难以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新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感到不适,导致社交性焦虑和逃避社交的行为,从而产生自杀企图或者自杀行为。

据富士康集团提供的案例报告,至少一半的自杀者患有精神障碍,里面有明显的症状。笔者认为这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内向、孤独、情绪低落等症状的抑郁症。据估计,大约有80%的自杀者患有抑郁症。这时,如果没有家庭及时的关注与爱护,没有朋友的沟通鼓励,没有企业的人文关怀,自杀者很快就会感到彷徨无助,然后变得越来越孤独,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进而就可能因为无助感和绝望情绪而选择轻生的极端行为。据媒体披露,富士康员工流动速度快,员工之间感情冷漠缺乏交流,也没有团队的心理帮助,从熟悉的农村环境到陌生的城市环境之中,一系列心理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正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Phone样机后,遭受到公司的搜查,感觉受到威胁和羞辱而不堪压力自杀,个别员工因遭遇感情困扰、遭遇主管批评等而选择结束生命。一系列的生活事件也进一步诱发了其原有的自杀意念,最终酿成悲剧。

自杀的传染性

自杀者的心态在具有类似体验的个体心中得到共鸣,会很容易产生自杀的模仿行为,从而产生传染性、集体性的自杀行为,这种盲目的从众行为又称为“维特效应”。极少有媒体报道指出自杀未遂导致的麻痹症、大脑损伤等悲惨结局,也很少有人提到自杀对于解决问题是一种无用的方法。相反,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渲染、煽情、美化、浪漫化、简单归因等方式,则会进一步增加自杀的传染性和强化人们的模仿心理。有的自杀者在不同时间选择同一地点、同一种方式自杀,并不是因为该地点、该方式具有某种特别的“魔力”,而正是受到这种传染性效应的影响。

富士康员工普遍反映,开启“跳楼事件”闸门的是2009年7月的富士康“孙丹勇跳楼事件”,它虽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但在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该事件带来的影响,却不是孤立的。一个毕业于哈工大的高材生,以跳楼的形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媒体的传播加上公司内部的传闻,使得“孙丹勇事件”成了公司内部最大的“社会心理事件”。同样的压力、同样的委屈,甚至曾经的经历,形成了“后孙丹勇时期”的社会

集体无意识。

应激性事件

人格缺陷

迪尔凯姆认为,自杀主要不是取决于个

人格是自杀意念的基础性因素。具有神经质倾向的人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容易产生自杀意念,其对自杀意念间接作用总和要比直接作用大,神经质倾向者对事物常常采用过激的应对方式,由此导致许多一般人不以为是的小事在神经质倾向者成为造成心理压力的负性事件,加之神经质倾向的人更容易产生对生活的无望以致出现自杀意念。大多数自杀者性格过于内向、敏感、多疑、孤僻、自卑,容易产生焦虑、紧张、愤怒与绝望的情绪。他们的感情十分脆弱,经受不起情感变化的强烈刺激,较少与人相处,与朋友、同事、同学经常发生冲突,往往人际关系刚刚建立,就因为一点矛盾而破裂,他们又害怕被人拒绝,认为这是对自己的否定。

人的内在本性,而是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在自杀事件中,生活原因占有绝对份额,几乎处处可见。有研究表明,自杀者在采取行动前的24小时内,小应激事件和人际关系损失的发生频率都非常高。调查称,引起自杀的刺激事件主要有:经济困难、严重躯体疾病、严重的挫折失败、受人威胁或羞辱、失恋、父母离分或亡故等。这些刺激事件对自杀者身心的巨大冲击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进一步增加了心理紧张、心理困扰和心理压力与个性和认知能力等因素的结合,促进自杀者迅速消除和解脱强烈心理压力的行为。

据了解,富士康员工孙丹勇在丢失一步

6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0251/465521134196.html

更多阅读

预测富士康还有多少“跳”? 富士康员工为什么跳楼

晓悟易道预测富士康还有多少“跳”?文/齐炳权前段时间本人写了《解读富士康“跳楼门”的玄机》http://user.qzone.qq.com/775431626/blog/1273714375,预言富士康必有十一次凶灾(并非写十一次跳楼事故),已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与事实验

富士康工厂分布 富士康不是坏工厂

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从来就不缺话题,被指责为“血汗工厂”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但也有另一种声音来自于其内部员工,称富士康的基本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比起小厂都好很多。深陷外媒围攻,富士康究竟是不

富士康商业模式 富士康的“中国模式”

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引起了网上热议,许多人纷纷谴责企业的非人性化管理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但是似乎没有人想到,这种管理模式其实就是某些头脑发热的学者所鼓吹的“中国模式”的最典型的代表。所谓中国模

煤城焦作出路何在 富士康出路何在(3)

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他侥幸心理的另一个表现就是相信佛道之说。沈多文说,在深圳龙华厂内有一个层层绿叶遮盖的寺庙,郭台铭每年都会带着“台干”们烧香拜佛。当富士康出现连续跳楼事件时,郭台铭不是及时反思工厂问题,而是去五台

富士康文化网网址 富士康加薪难敌文化修复

系列专题:富士康跳楼事件  富士康大幅度调高员工的薪水待遇颇让人疑虑,离开了企业文化的浸润,物质激励的作用其实非常有限,而且会给企业背上沉重的劳动用工成本包袱  文/胡宁涛  富士康员工系列跳楼事件现在已尘埃落定,但是

声明:《富士康员工孙丹勇 孙丹勇 从_富士康事件_看企业员工心理承受力》为网友涩苏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