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是一部以狼为叙述主体的小说,狼图腾内容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知青在内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游牧民族相依相存的故事。下面就看一看相关知识吧。
一、狼图腾内容简介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中国大陆内蒙古最后一块靠近边境的原始草原。这里的蒙古牧民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生态特点,他们自由而浪漫地在草原上放养着牛、羊,与成群的强悍的草原狼共同维护着草原的生态平衡。他们憎恨着狼――狼是侵犯他们家园的敌人;他们同时也敬畏着狼――草原狼帮助蒙古牧民猎杀着草原上不能够过多承载的食草动物:黄羊、兔子和大大小小的草原鼠。草原狼是蒙古民族的原始图腾。狼的凶悍、残忍、智慧和团队精神,狼的军事才能和组织分工,曾经是13世纪蒙古军队征战欧亚大陆的天然教官和进化的发动机。
正是蒙古民族的历史和神秘,草原的广阔和浪漫,将本书的主人公、一个叫陈阵的北京青年带进了草原。很快,陈阵发现草原并不全是浪漫和自由。牧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必须和狼进行战斗。他亲眼目睹蒙古的女人和小孩与偷袭羊群的狼――像豹子一样大的狼――徒手搏斗。也曾误入狼群、并亲眼看见群狼怎样在头狼的指挥下,调兵遣将围猎几百只黄羊。但是,人却抢了狼储存的食物。为了报复人的贪婪,狼利用冬季风雪和夏季蚊灾的掩护,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偷袭军马群的残酷而壮烈的战役。于是人又被激怒了。来自于农耕民族的干部不顾蒙古牧民的反对,开始了大规模的围猎狼群的战斗。狼在死亡前的尊严和牺牲精神震撼了陈阵。陈阵和他的朋友亲自掏了一窝小狼,并且养了其中的一只。他要通过一只小狼的成长,探索狼的习性和狼的哲学。通过一系列的令人陶醉的有趣的故事,陈阵发现狼是动物中唯一不可驯服的、十分神秘的动物。比如,第一次面对食物或者面对大批食物的时候,会举行跑圈,类似现代宗教的感恩仪式或者祭祀;比如,狼一旦离开大地就会颤抖无力,又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进而,陈阵又发现蒙古民族不仅将狼作为自己民族的图腾崇拜的对象,而且,死后又将自己的尸体放到狼出没的地方,实施“天葬”。蒙古牧民相信狼会将他们的灵魂带上“腾格里”(蒙语:天)。
陈阵和他的来自于北京的青年朋友,因为狼的缘故和牧民融为一片。但是,他们无法阻挡来自于农耕文化和文革时期的错误政策对草原生态的破坏。他们首先用现代武器杀狼,将仅存的狼驱赶到边aIhUaU.COM境外。进而,大片的开垦草原土地。几年以后,草原上鼠害横行,大片的草原沙化。在作品的最后,也就小说的尾声,来自于蒙古草原的沙尘暴已经遮天避日地肆虐北京,浮尘甚至飘过大海,在日本和韩国的天空游荡……
人类失去的不仅是草原不仅是狼,真正失去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失去的是中华民族早期的图腾: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严。这是《狼图腾》的主题和作家悲怆的呼唤。
二、作者简介
姜戎(笔名),吕嘉民 1946年4月出生。北京人。曾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师。主业:政治经济学,偏重政治学方面。1967年自愿赴内蒙古额仑草原插队。1978年返城。1979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作品《狼图腾》:1971年起腹稿于内蒙古锡盟东乌珠穆沁草原。1997年初稿于北京。2003年岁末定稿于北京。2004年4月出版。
荣登作家富豪榜: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姜戎以720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0位,引发广泛关注。
作品:
作品《狼图腾》以及之前野莲的《落荒》,逍遥的《羊油灯》。写的同是那段有关知青的故事。
《狼图腾》是世界上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
经历:
对《狼图腾》的畅销,62岁的姜戎并不感到意外。“我的小说不是写出来的,也不是编出来的。它是我拿命换来的一个故事,从我的心里慢慢萌芽,带着我的血肉、感情和思考生长出来的。”
1946年,姜戎出生于苏北根据地,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新四军的老革命,建国后任江苏省卫生厅厅长,母亲是知识分子,因参加革命在战场上受伤致残。和那个年代所有干部子弟一样,姜戎从小接受的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教育。
在南京,姜戎一家住的是民国时期美联社驻南京的办事处,房子是别墅样式的花园洋房。在普通人只能看《人民日报》和《毛泽东选集》、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年代,他能够看到专供干部阅读的内部书籍,还可以跟母亲去上海看“特供”的外国电影。
那时候,姜戎经常和小朋友一起参加大院里的婚礼。“那个时候不兴吃饭,就摆一些糖和水果,有一次我玩得高高兴兴,抓了很多糖回家,我妈妈差一点揍我,把我两个鼓鼓的兜里头的糖抓出来扔在马桶里。金光闪闪的水果糖转啊转,最后把抽水马桶都堵塞了。”
母亲后来死得比较早,她战争中受过伤,她半个乳房被子弹打掉了,姜戎小时候是没有奶吃的。
后来,父亲因工作需要调任北京,就任国家卫生部。姜戎跟随父亲迁居北京。受父亲影响,读初中的他,不仅能看到专供干部阅读的众多书籍,比如被贴上“封资修”标签的《史记》、《资治通鉴》,还有被称作“大毒草”的《世界历史》、《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简·爱》,还能够读到只对干部开放的《参考消息》等报刊。

“文革”初期,姜戎在自己就读的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贴了第一张小字报,反对进驻学校的工作组。因为这张达一万多字的小字报,姜戎和另外两位同学在“四清”运动中被打成“三人反党小组”成员,在全校学生大会上挨斗。后来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工作组撤出,姜戎和同学们成立了“革委会”,20岁时他就当上了“革委会副主任”。
“没过多久,我就觉得没有意思,我父亲那一辈都经过枪林弹雨血流成河,我们什么苦难都没有经历就当官了,我认为天降大任于斯人也,我必须吃苦、流血,承受最大的苦难。”姜戎说。
据姜戎的同学陈继群回忆,当时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满都宝力格牧场派人到北京,希望接收一批“革命小将”到牧场去搞革命,这个想法得到东城区革委会的支持。加上当时的内蒙古美协主席朝鲁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讲课,朝鲁说:“乌珠穆沁草原太美了,你们学画画的一定要到那里去。”几经商量,陈继群、姜戎和几个同学决定去内蒙。
以上就是小说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