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记载,越国大夫范蠡、文种帮助越王勾践,十年卧薪尝胆,富国强兵,终于灭吴,雪洗了会稽之耻,成为霸者,而此范蠡自己却功就人退,乘一叶扁舟,离开越国去陶化名朱公,经商去了。
临走前,范蠡曾给文种大夫写函,其中云:“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为人颈长鸟喙,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而文种却不听,贪恋权位。结果,被赐死。
无独有偶,汉代张良,功成名就,亦乘舟而去,据说当时还引用了范蠡的这一句名言劝过韩信。到了明朝,刘泊温军师也功就告退,民间传说大将徐达非要跟军师同行,刘伯温不允,徐达哭求保命之策,刘伯温写四字:“紧随主后”,徐达牢记在心。后来朱元璋大宴群臣。酒热之际徐达一眼不见皇上,忙离开座位寻找,皇上已下楼梯,徐达紧追。刚到楼梯之上,楼梯就被人抽取了,把个徐达摔下去断了一条腿。此时,大火冲天而起,火化功臣楼开始了。而徐达怒骂不休,才被封“保国公”,世代授鞭“上打君不正,下打臣不忠。”
兔子夺取到了,追捕它的狗就该烹着吃了;飞鸟射完了,良好的弓箭也该收藏了,江山打下来了,军师大将也该寿终正寝了。大概就是几千年来中国的用人者对被用者的态度和手段。故民间云:“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见将军享太平”。无论是春秋越国的文种,汉代的韩信,还是明朝的“众功臣”,即使共和国的大元帅、上将。“文化革命”中亦难逃被“烹”的命运。而从此范蠡的这句“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话便成了千古名言,哲理,渗透在中国人治国安邦大计的血液之中。
善良的百姓也许无论如何都想不通:用人者的人性那里去了?用得着的时候搂在怀里,“三顾茅庐”呀、“月下追韩信”呀!乖疼得很,一但用不着了,非得赶尽杀绝?
然而,大人物自然有大人物的“伟大”之处,“高明”之处;政治家自有政治家的角度和道理:打江山,起用韩信这希世之才是对的;江山成,“烹煮”韩信还是正确的。打江山,没有韩信、诸葛亮、江山何以打成?这英雄正是为乱世才准备的。要猎兔、捉鸟,没有良弓、走狗何以得天下?那项羽就不懂其用,空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力,终成刘邦竖子的刀下之鬼。江山成以后,刘邦会想:你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就能“决胜千里之外”;那范蠡、文种为勾践定下七个策略,用了五个就兴越灭吴了。剩下的几个心眼给我,就够刘邦受的了。那韩信有“吴孙之才”能统帅雄兵百万。功盖环宇,我又能制服得了?
历史上还未见军师,如范蠡、姜子牙、刘伯温会给君王用计。也不曾闻韩信、徐达等会居功自傲,反上作乱。但做为君王之心,有其在,夜夜心惊,日日胆颤,总不安稳。诛之,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么?
看来,中国千古,人才被造化而来,可能是为治乱世忧患而来。而范蠡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绝唱则成了中国大人物的一种思维哲学盛行天下。用人者,牢记并随时准备功成后而烹杀之;被用者,牢记则功成就后,急流勇退。或如萧何之法,后半生皆杜绝自己的思维做“违心地同意别人状”,小心翼翼,不再超越。问题是“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中思维方式,不管是用人者还是被用者,只能这样想,这样思考,然后按照方法去进行,绝不可以说破。做的时候还要假借阳性手段,让其他人说不出口,让天下的普通人弄不明白,蒙在鼓里,这样便构成了“天机”。这可是个神秘的东西。就连秦国时的变法者商鞅变法中才能高于天下,这方面却不识“天机”,算不得大才能之人。最后功成身不退,被秦惠文王“五牛分尸”于咸阳城。
而像韩信这样古今中外文明的大军事家。在中国大舞台上,滚打几十年,能懂得大丈夫能屈,能伸,当年可受胯下之辱。却也不明白“急流勇退”的道理,真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关键可能还是因不识“天机”之故。
那范蠡、张良、刘伯温可称千古奇才,功成名就,一叶扁舟,吟歌做赋,优哉游哉,观光天下去了,悟性真高,让人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