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个中国都处于雾霾的毒害之下,每个天朝子民都承受着“会呼吸的痛”的时候,这时你跟我说“全球变暖”,你觉得我还会care嘛!
雾霾笼罩北京城图片由Jeff Schmaltz, LANCE/美国航空航天局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EOSDIS MODIS快速响应小组提供
不过,人们永远都只关心最紧迫的问题,也是很自然的。大北风一刮,整个华北又晴空万里白云朵朵了。只是好像并没那么冷吧。你不知道的是,全球变暖已经被认为是最具危害性的气候灾难之一了。这个时候,来自全球195个国家的领导人和世界大企业的富豪们正在巴黎如火如荼地就阻止“全球变暖”的议题展开剑拔弩张的大讨论。
11月23日,在法国巴黎,一个名为“地球危机”的大圆球悬挂在埃菲尔铁塔上。 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开幕之前,美国艺术家谢泼德·费尔雷创作了一个名为“地球危机”的大圆球作品,经巴黎市政府和埃菲尔铁塔开发委员会许可将其悬挂在离地面60米高的铁塔二层之上。圆球直径8米、重2.3吨,表面面积达200平方米。该作品旨在唤醒世人关注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生物灭绝等问题,呼吁人们保护自己的家园。 新华社记者李根兴摄被简称为COP21的巴黎气候大会,实际上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的第21次缔约方大会和《京都议定书》(下称《议定书》)的第11次缔约方大会。会议主要目的,是达成关于2020年后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协议。各缔约方需要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行动力度等各要素方面,建立一个框架性的机制。
巴黎大会是1992年签署的国际条约的延续。自1995年以来,每年世界各国的代表都会开会,但却没能制定一个真正有效的全球减排计划。曾经有两次几乎达成协议,第一次是1997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2005年大多数国家都同意加入,但美国表示拒绝,因为减排只针对了发达国家,而且这项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另一次是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各国虽然同意必须限制气温上升,但并没有制定针对减排量的实际计划。
事实上,在解决大气问题方面,中国一直做了不少努力。天朝大国,当然要做出个榜样。只不过有些努力不是能立竿见影的罢了。一年前,中美两国同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本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气候谈判做好了准备。中国已经建立了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过去三年,已经在南南合作方面采取了很多行动,一共拿出了4.1亿元,为2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
看着还是挺振奋人心的吧。重点是,拿咱们的邻国印度对比看看就更了然了。近年来,作为全球第三大排放国的印度再度成为气候变化谈判桌上的新焦点。然而,面对全国30%还未能使用上电力的人口,印度官方再三表示无法考虑排放峰值的问题。
2015年5月24日,新德里一条马路在气温上升至113°F(即45°C)后开始融化。摄影 / SANJEEV VERMA,HINDUSTAN TIMES,GETTY TIMES
拥有三亿无电人口的印度不容小觑。这是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第三大国,也是碳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这个参会国都要表态的时期,印度也祭出了一串数字:印度计划到2030年时,通过可再生能源,增加约40%的电力供给。
在印度北方邦的砖窑里,工人们用太阳能灯照亮了一条条小路。作为世界上煤炭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印度计划对可再生能源技术进行大量投资,降低太阳能发电的价格,让所有人都能用上。摄影:RUBN SALGADO ESCUDERO
一位气候专家认为这项提案“非常宏伟”,因为印度打算在未来7年内,把大部分投资用在清洁能源方面,从而迅速降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并“鼓励向清洁能源过渡”,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气候专家写道。印度还计划重新种植森林,一些专家认为,印度甚至可能会超额完成减排承诺。
印度已经还算不错了,再看看这俩友邦:美国 美国始终表示,不会在具有法律拘束力的国际条约中,明定在2025年前比2005年减碳26%至28%的目标。当地时间11月11日,美国国务卿克里对英国《金融时报》表示,巴黎气候谈判不会达成一项从法律上要求各国减排的“条约” 11月初的一项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与全球都认为这一问题十分紧迫相反,美国居民却是最不关心气候变化议题的人群之一。此外,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须经美国国会批准,马上要从美国总统位上退下来的奥巴马,也面临着共和党把控下参议院的强大阻力。这一表态在欧盟激起了强烈反弹。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巴黎COP21达成的协议应有法律约束力,否则就意味着无法促使相关国家履行承诺。日本 尽管早些时候,日本承诺减少碳排放,但到2030年,超过半数的能源仍来自于化石燃料,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来自可再生能源。日本还提议碳排放交易,允许人均排放量在短期内增加。Hohne说,总体而言,日本的计划弱于2009年在哥本哈根的气候谈判,“他们实际上一年不如一年”。
巴黎峰会除了看各国为了你减排少我减排多的互撕,还有另一个重点就是对有大片森林国家的重视。其中,地球的两片肺叶——非洲和南美两大雨林国家因此备受关注。
迄今为止巴西取得的一些成功可能是以牺牲其森林为代价的。尽管希望终止非法伐木,但巴西并未打算对用法律制裁非法伐木做出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非洲的刚果仍动荡不定。多年的战争将更多的村民驱赶到森林之中。非法狩猎肆虐使森林的机能下降。随着迫切需要粮食的人口越来越多,更多的森林可能会被开垦为农业用地。
上图是巴西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森林破坏率,从图中可见,巴西的森林破坏率明显下降,但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形势依然严峻。
在巴西亚马逊的马托格罗索州地区,人们焚烧雨林以开垦耕地种植玉米和大豆。在亚马逊雨林,森林砍伐是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摄影:George Steinmetz,国家地理
牛群穿过巴西隆多尼亚附近一片砍伐过的雨林。在过去的十年内,巴西境内因开垦牧场而损失的雨林显著减少,从而帮助减少了数十亿吨二氧化碳的排放。摄影:Michael Nichols,国家地理
在巴西的伊瓜苏国家公园附近,耕地包围着一片残留的雨林。巴西在抑制森林砍伐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不过科学家担心中国对巴西牛肉和大豆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威胁巴西取得的成就。摄影:Frans Lanting,国家地理
忧思科学家联盟的Boucher认为,世界第八大经济体巴西做出的减排承诺远远不够。在提交给联合国谈判代表的文件中,巴西明确表示希望到2030年为止,能够通过结束非法森林砍伐的方式来达成大部分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不过巴西并未做出减少森林砍伐量的承诺。“在过去的十年内,巴西在气候行动方面一直居于世界领先,不过现在似乎开始有点固步自封了。”Boucher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指出。
国家地理新秀探险家Innocent Mburanumwe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公园管理员,图为刚果维龙加国家公园内的一只山地大猩猩向他靠近。除了亚马孙雨林,刚果雨林存储的二氧化碳量比世界上其他任何热带雨林存储的都多。摄影:Brent Stirton,盖蒂图片社
一队公园管理员在刚果的维龙加国家公园巡逻。动物可帮助85%的刚果雨林植物散播种子,因此非法偷猎和过度捕猎能使刚果雨林的机能发生变化,改变其温室气体的存储能力。摄影:Brent Stirton,盖蒂图片社
一位公园管理员在刚果境内一片砍伐的森林中巡逻。刚果的森林砍伐没有亚马逊雨林严重,不过科学家担心随着人口增加,更多的雨林将会遭到砍伐。摄影:Brent Stirton,国家地理
刚果姆韦苏附近的一大片森林因为生产木炭而被烧掉。在某些情况下,到本世纪末,刚果每年因森林砍伐而释放的二氧化碳要比中美洲所有国家加起来还要多。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片肺”,还有北冰洋沿岸的两大“森林巨头”也不得不提: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承诺到2030年,减少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75%。这听起来非常美好,但有两个因素必须要考虑到。第一,俄罗斯的北方森林是一个巨大的碳储存场所,该国将如何处理这片森林尚不清楚。第二,在过去几十年里,俄罗斯1990年的排放量是最高的,这意味着即便今天的排放量增加40%,他仍能实现减排的承诺。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污染第五大国,俄罗斯的不作为意味着“世界其他国家则需要弥补差额为它买单”。加拿大在前总理史蒂芬·哈珀在位期间,加拿大提出了和俄罗斯类似的承诺,但看起来更美。加拿大依靠大片存储碳的森林来实现削减二氧化碳。但如果撇开森林,到2030年,加拿大的实际排放量将比2005年时上涨8%。(相反的,美国承诺届时将减排28%)自2005年以来,阿尔伯塔省的油砂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增加了近80%,占全国总排放量的10%。美国拒绝基斯顿输油管发展计划可能会减少加拿大碳排放的增长,但该国仍在考虑铺设更多的管道。新首相贾斯汀·特鲁多可能会提出更有意义的减排计划。在艾伯塔省北部麦克默里堡,卡车和机械车辆正在附近的Suncore油砂里穿梭。阿萨巴斯卡油砂矿的碳排放量在过去的10年里上升了近80%,占加拿大总排放量的10%。摄影:DAVID LEVENE,EYEVINE/REDUX
另外,世界产能大国的减排也不容忽视。沙特阿拉伯多年来,作为海湾国家领导人和石油巨头,沙特阿拉伯一直在拖延国际气候谈判。气候行动网(Climate Action Network)驻黎巴嫩的负责人Wael Hmaidan称:“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没什么追求,甚至从没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沙特人也在开发可再生能源,但“仍旧保护着石油贸易”。这个拥有3千万人口的国家与石油息息相关,如果油价下跌,他们就会面临经济风险;但本月,他们首次提出了减排的计划。和承诺的象征意义相比,削减幅度已经是细枝末节了。这意味着,作为全球15个污染大国之一,沙特已经认识到加入减排阵营至关重要。图为沙特阿美公司谢巴赫油田里的钻井。沙特阿拉伯与化石燃料关系密切,一直是国际气候谈判的干扰因素。但本月,该国正式承诺减排,透露出加入对抗气候变化阵营的意图。摄影:REZA,国家地理
全球变暖的灾难
现在,让我们把视野投向离巴西不远的另一片区域:哥伦比亚。在哥伦比亚,víctima(受害者)这个词汇与该国常年的武装冲突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过,哥伦比亚政府在稳步地朝着和平协定迈进的同时,也在纠结如何应对新出现的受害者——那些由于忍受不了高温、海平面上升、极端的旱灾和洪灾而背井离乡的人们。
世界另一端的哥伦比亚旱灾成了原住民面临的致命威胁,而这只是全球性危机的一部分。随着天气变得更加极端,那里的人们将被迫离乡背井。这些所谓的“气候移民”将何去何从,新的世界大会议程会不会关注这一难题呢?
哥伦比亚阿尔巴尼亚市,一名瓦尤族(Wayúu)妇女走在路上。该族共有约40万人,其中多数都居住在瓜希拉半岛上。该半岛位于南美洲最北部的荒漠区,近三年来遭受了严重的旱灾。许多母亲由于营养不良,甚至无法给孩子产奶。摄影: FERNANDO VERGARA,美联社
哥伦比亚马瑙雷(Manaure),Rosalba Castro用井里打上来的水洗衣服。土水井里被细菌污染的水会让人感染疾病,这是致使许多瓦尤族人,尤其是儿童和老人死亡的原因之一。摄影:FERNANDO VERGARA,美联社
Altamira Epieyu照看着两个孩子。她所在的瓦尤族社区遭受了旱灾侵袭。社区领导者们称,从三年前旱灾开始至今,已经有12名儿童和10位老人因为营养不良或者饮用不洁之水而失去生命。摄影:AUTUMN SPANNE
Virginia Pushaina从瓦尤人在Porciosa聚居区附近一个泥水井中取水。两年前,她11个月大的儿子由于细菌感染而夭折,她认为是这水把他害死的。摄影:AUTUMN SPANNE
Gladis Fatima Castro在家中睡在吊床上,旁边是她家中的孩子们。几天前,她14岁的女儿死于严重的营养不良。史无前例的旱灾让庄稼和水井都干涸了,更加重了武装冲突和政府忽视的后果。摄影:FERNANDO VERGARA,美联社
马瑙雷(Manaure)的瓦尤族儿童站在他们土坯房子的阴影中。数百年来,瓦尤族人都会通过在领地(跨过国界,延伸至委内瑞拉)内迁徙,机智地应对季节性的干旱期。但是,史无前例的旱灾却将他们逼到了危机境地。摄影:FERNANDO VERGARA,国家地理
瓦尤族的男孩们在一棵树旁玩耍。这一社区有许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脱水或死于脏水引发的疾病。摄影:FERNANDO VERAGARA,美联社
马瑙雷附近,三名瓦尤族人待在棚子底下躲避酷暑。瓦尤族人赖以运输物品的很多驴子都在旱灾当中死掉了,因此,人们只能更加依靠自行车来运输水和其它物资。摄影:AUTUMN SPANNE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全球变暖阴影下的重灾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拥有全世界13%的人口,却只占全球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4%。非洲国家的碳排放量很少,所以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极小。但他们却不得不吞下气候变化的恶果。最近几十年里,屡屡来袭的干旱导致农作物大幅减产,引发了大规模饥荒和动乱。
2015年11月11日,南非夸祖鲁-纳塔尔的北部地区雷地史密斯遭遇了一场大旱。这次的灾情被认为是自1992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很多牲畜因为缺水死去。图为牲畜的残骸。摄影:JACKIE CLAUSEN,《星期日泰晤士报》
2015年11月11日的约翰内斯堡,一个男孩在运水车前装满一整杯水。当地供水部门已经开始使用运水车给城区各处提供定量的水。摄影:KIM LUDBROOK,欧洲摄影学会
2015年的11月9日,在南非城市德班西北部的农戈马,一个女学生正试图从干涸的水坑中收集水。这里附近有一个免费的水站。在最近这次干旱中,农戈马受灾严重。摄影:MUJAHID SAFODIENM,法新社,盖蒂图片社
比林斯堡国家公园距离约翰内斯堡仅有三小时车程,因为干旱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张拍摄于2015年11月12日的照片中,斑马正在保护区里游荡。摄影: Wendy Koch,国家地理
世界气象组织在维也纳发布的一项报告中警告称,气候温度的变化已经超过了“象征阈值(symbolic thresholds)”,全球地表温度即将比工业革命前全球地表温度高出1°C。此前,2014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过去5年则成为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段时期。而相关观测显示,即将过去的2015年即将成为第二个最热的年份。给地球降温刻不容缓。
今年夏天,西班牙马德里温度飙升至104°F(即40°C)。图为当地居民在一处公共喷泉冲凉。摄影 / JUAN MEDINA,REUTERS
在格陵兰岛遥远的内陆地区,一只死去的北极熊几乎只剩下骨架。随着气温升高和夏季冰川消退,北极是世界上变化速度最快的地方之一。摄影:ROBBIE SHONE,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亮点“突破能源联盟”不仅是各国元首,国际知名企业的大佬们也都纷纷齐聚巴黎。盖茨、马云等大佬成立“突破能源联盟”,致力于发展清洁能源。微软、亚马逊和脸谱网等国际巨头的创立者们成立了一个旨在解决气候改变的组织。他们的构想包括送货无人机、先进的核反应堆和太阳能电池涂料。该组织的成员还包括慈善家乔治·索罗斯、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惠普CEO梅格·惠特曼、气候活动家汤姆·斯泰尔、阿里巴巴的执行总裁马云以及塔塔集团创始人拉丹·塔塔。如果想达成国际气候目标,人类就需要增加风能的投资,如图中北海的伦敦阵列风电场。如今,一群亿万富翁表示将为发展新能源提供资金。
《华夏地理》12月新刊已全新上市,想了解更多“气候危局”的现状,赶快点击下方【原文链接】进入微店购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