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名人名言 中华文化—家庭篇 . 家道《古代名人教子诗话 》(2)

 

 



中华文化—家庭篇 . 家道
 

《古代名人教子诗话 》(2)<?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1、京剧人物《寇准.寇天官》

    11、北宋的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于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寇准苦学成材。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达这里,寇准母亲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刘妈说:“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后来,寇准做了宰相,为庆贺自己的生日,他请来了两台戏班,准备宴请群僚,刘妈认为时机已到,便把寇母的画交给他。寇准展开一看,见是一幅《寒窗课子图》,画幅上面写着一首诗:

    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

    这赫然是母亲的遗训,寇准再三拜读,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寿筵。此后专心料理政事,成为宋朝一位有名的贤相。

11-1、寇母遗训:“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 12、陆游 12-2、李鸿章书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2、在宋宁宗家庆五年,即1199年年底,陆游写了《冬夜读书示子聿》一首诗。 

    宋宁宗五年,诗人陆游在冬日寒冷的夜晚,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在静寂的夜里,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毅然挥就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这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本诗这是一首哲理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送给儿子子聿(子聿是陆游的最小的儿子)一首哲理诗。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早下功夫,免得“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将来一事无成,后悔莫及。另一方面,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诗人在书本与实践的关系上,强调了实践的重要,这符合唯物认识论的观点。作者的这种见解,不仅在封建社会对人们做学问、求知识是很宝贵的经验之谈,就是对今天的人们也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是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他还总结自己学诗的体会,明确告诉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示子》)

    北宋陆游的《示子遹》

  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说:你果真要学习写诗,应该首先在诗歌以外,书本以外多下功夫。这是大诗人陆游留给后代的至理名言。“功夫在诗外”,在于培养下笔如有神的内涵,内涵,造就下笔如有神的个性。

《五更读书示子》

近村远村鸡续鸣,大星已高天未明;床头瓦檠灯煜爚,老夫冻坐书纵横。
暮年於书更多味,眼底明明见莘渭。
但令病骨尚枝梧,半盏残膏未为费。
吾儿虽戆素业存,颇能伴翁饱菜根。
万锺一品不足论,时来出手苏元元。

 

   陆游在这首诗作中,教育自己的儿子们,读书不是为了高官厚禄,而是为了解除百姓疾苦、为国为民效力。

 12-3、陆游绝笔之作《示儿》慷慨激昂、感人肺腑

陆游在临死之前写的《示儿》感人肺腑: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诗人的绝笔之作,悲壮激昂。《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子的遗嘱。语言不假雕饰,直抒胸臆。表达的是诗人一生的心愿,倾注的是诗人满腔的悲慨。诗中所蕴涵和积蓄的情感是极其深厚、强烈的,但却出之以极其朴素、平淡的语言,从而自然得达到真切动人的艺术效果。

13、郑侠 

 13、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诗:

水在盘盂中,可以鉴毛发。盘盂若动摇,星日亦不察。
镜在台架上,可以照颜面。台架若动摇,眉目不可辩。
精神在人身,水镜为拟伦。身定则神凝,明於鸟兔轮。
是经学道者,要先安其身。坐欲安如山,行若畏动尘。
目不妄动视,口不妄谈论。俨然望而畏,暴慢不得亲。
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
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

    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

    诗人在这首诗中,系统地讲述了一系列的读书方法:一要做到“身定”,要能耐心地坐下来;二要“神凝”,要聚精会神,不可心猿意马;三要“眼见”,一字一句老老实实看,不东张西望;四要“口诵”,边看边读加深印象;五要“耳闻”,就是要细心地听自己诵读,纠正阅读错误;六要“默省”,即要注重思考、熟记。

14、杨万里诗意图-国画名家盛元富 

    14、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杨万里  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

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
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关征岂得已,垄断欲何为?

 

  这首题为《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是杨万里送其子次公(“次公”是其子之名,不能解读为第二个儿子——“次公子”)到安仁(今江西省余干县)去做税务官。这首送别诗,用今天的话翻译出来,大意是:“你现在外出去做官已经老大不小了,对家庭不要太留恋难舍。出去要很好学习做官的知识和本领,为官要廉洁奉公不到处张扬沽名钓誉。四处钻营争名夺利不是好事,要像慈母对待子女那样好好对待老百姓。官府已经巧立名目向老百姓巧取豪夺,你千万不要利用职权去敲诈勒索老百姓啊!”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难免有他的局限性,但杨万里在这首诗里所表达的意思,既表现了他对儿子之严格要求,也表达了他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

15、“一寸丹心图报国”明代诗人于谦 

15、于谦《示冕》教子

    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信中说几天后就是他的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谦看了这封信后才想起来,上次家中来信已经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务繁忙,竟把这件事忘记了。当时于冕不在他身边,而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为了庆贺儿子的生日,于谦便给于冕写下了这首诗。

    此诗有自注:“时予双亲在堂,留冕代养于杭”,由于很久没有与儿子于冕见面,不知道儿子现在是个什么状况,所以作者在诗的首联和颔联中想象了儿子现在的情形。于谦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很特殊,诗的开头并没有上来就说儿子要怎么做,给他压力,而是想象,这种想象是不会构成压力的,只是一种暗示。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在颈联写自己未能经常回家,与家人团圆的原因,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也显露出作者对家人的愧疚。这一联也更加冲淡了对儿子的说教意味。尾联是勉励和告诫于冕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也寄托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与颔联呼应。

    这首诗写得浅显易懂,亲切感人。在诗中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要求儿子去做什么,但是却达到了教育子女的目的,所以说这是一首非常不错的“示儿诗”,当为借鉴。

《示冕》 明 于谦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
好亲灯火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译文】

我的阿冕今年十三岁了,耳边也应垂下了乌黑的头发。
我知道你每天发奋读书,研习经史,而且还孝敬长辈。
虽然我奉命,年年在外工作,但是却天天思念着你们。
写这首诗寄给你,不是没有意义,希望你不要虚度青春,将来自取惭愧。

16、袁枚

    16、清代诗人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前来求亲,他均末允,却将她嫁给姑苏城一个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词》相送:

  姑恩不在富,夫怜不在容。
        但听关雎声,常在春风中。

    袁枚这首《嫁女词》,姑恩不在富,是说有情有义的婆家,比名门望族,更容易成就一段幸福的婚姻,但不是说婆家就贫困潦倒;夫怜不在容,但不是说女儿容貌就无可取之处;但听关雎声,这是告诫女儿要有精神的追求,要期待和憧憬爱情;长在春风中,综上,有一定经济基础但并不富庶,女儿有一定姿色但还有其他过人之处,女儿女婿能够相亲相爱,举案齐眉,自然能够婚姻幸福,日日如坐春风。这里表达的,就是物质与精神追求的平衡和取舍,爱情,要有;财和貌,也要有。女遵父训,把这首词作为传家宝世代相传。

17、郑板桥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

    17、郑板桥自称“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是清代江浙画派“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是以 “诗、书、画” 三绝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曾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可以说是他为官的写照。“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正可概其生平。做了十几年县太爷的郑板桥,辞官回乡时,他的全部财产却只有一匹骡子和他读的一大堆书。以致女儿出嫁这样的大事,也不得不以诗画相赠:“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尽管贫穷如斯,靠出售自己的书画作品为生,郑板桥却很有气节,他为自己制定了书画“三不卖”规矩:达官贵人、盐商富豪不卖,够生活了不卖,自己不喜欢的人不卖。

    郑板桥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无钱置办嫁妆,便以一幅兰竹图代替,并在上面题了一首诗:

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
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这些情真意切的教子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些诗词值得我们每一个做家长的阅读学习,认真深思和细细品味。

18、庄德芬 

18、庄德芬,清代女诗人教子

杂诗示儿

春风降和气,佳树生庭中。天意亦已厚,所赖尤人工。
清泉灌根柢,香露滋芳丛。英华乘时发,枝叶何青葱。
美人爱馨香,采撷归房栊。秋兰共纫缀,贵与良玉同。
吾闻燕国公,爨火照书策。范相未遇时,帐中盈烟迹。
贵盛相门儿,贫贱无家客。青云与泥涂,勤苦同一辙。
志学抱坚心,宁为境所易。诵读知其人,尚友若咫尺。
流光驹过隙,分阴抵拱璧。毋令寡母心,戚戚忧乾没。

    在这首诗中,诗人告诫儿子,历史上的贤相如范仲淹等,都是与他们少年时借光读书、帐中勤学分不开的。对于每个人而言,无论贵贱尊卑,勤苦学习都是一样需要的。一个立志上进的人,应该抱定决心、勤攻苦读,不为客观环境所阻。

19、蒋士铨画像(清华冠绘,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绘士铨携眷属泛舟湖上,舱中妇人观景,稚子读书,侍儿备食,
船头小童以风炉煎水烹茶,清容居士手持一卷,
倚舱远眺,“长身玉立,眉目朗然”之写照欤。

    19、蒋士铨(1725—1784年),字心馀、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精通戏曲,工诗古文,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传承中华文化名人名言 中华文化—家庭篇 . 家道《古代名人教子诗话 》(2)

蒋士铨  再示知让

莫贫于无学,莫孤于无友。莫苦于无识,莫贱于无守。
无学如病瘵,枯竭岂能久?无友如堕井,陷溺孰援手?
无识如盲人,举趾辄有咎。无守如市倡,舆皂皆可诱。
学以腴其身,友以益其寿。识以坦其心,守以慎其耦。
时命不可知,  四者我宜有。

    

诗人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学问、交友、见识、操守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要求儿子要努力学习知识以丰富自己的头脑,要结识亲朋挚友以免离群孤立,要增长见识使自己心胸开阔,要培养美好品德以求自身不断进步。

20、1839年6月3日 林則徐虎銷毀鴉片 20-1、林则徐发配伊犁(塑像) 

20、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诬陷,被道光帝革职,发配伊犁,效力赎罪。他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7月14日)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时,在满腔愤怒下写下此诗。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作者:林则徐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我离家外出去远行,无论到哪里,都会敞开宽阔的胸怀。我们要乐观旷达,心里不要难受悲哀。世上的大事、国家的大事,是很难从没有过错中成功的,就连高官达贵也不是天生得来。回想广东那轰轰烈烈的禁烟抗英,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今以后,我将游历祖国大地,观察形势,数历山川。不要理会那般人幸灾乐祸、冷嘲热讽,鄙弃那些“赵老送灯台”之类的混话。

    我能力低微而肩负重任,早已感到精疲力尽。一再担当重任,以我衰老之躯,平庸之才,是定然不能支撑了。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将不顾生死。难道能因为有祸就躲避、有福就上前迎受吗?我被流放伊犁,正是君恩高厚。我还是退隐不仕,当一名成卒适宜。我开着玩笑,同老妻谈起《东坡志林》所记宋真宗召对杨朴和苏东坡赴诏狱的故事,说你不妨吟诵一下“这回断送老头皮”那首诗来为我送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0651/650345580036.html

更多阅读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镇西堡镇中心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坐落于铁岭市区西北十公里处的铁岭县镇西堡镇中心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普通农村小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2011年2月迁入新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00

传承传统文化高中作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作文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我非常之荣幸的参加了宁海县的首届公民道德公益大讲堂,本次大讲堂的主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大讲堂的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再现中华盛世”。谈起“中华文化”这四个字,使人自然

传承中华文化读后感400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后感

&#160;  最近学校倡导我们阅读《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一开始我对这本不起眼的小书不屑一顾,心想:就这么本破书用得着这么大动干戈吗?可是,当我无奈地拿起来随便翻了几页,便被那上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我如洪水猛兽般的

传承中华文化演讲稿 传承中华文化励志演讲稿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有哪些关于传承中华文化的演讲稿?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的演讲稿,希望能帮到你。传承中华文化励志演讲稿篇一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年级的学生XXX。

声明:《传承中华文化名人名言 中华文化—家庭篇 . 家道《古代名人教子诗话 》(2)》为网友沧桑为引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