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的婚姻未必总预示着幸福的婚姻。许多不幸的夫妻守在一起不过是为了孩子、宗教信仰或其他现实原因。
但对许多配偶而言,长相厮守可远远不够。他们想要的是富有意义、令人满足的婚姻关系。简而言之,他们想要的是可持续的婚姻。
“保持婚姻持久与沟通技巧、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压力这些因素的关系更加密切,它们可让婚姻持续,亦或相反,”心理学教授阿瑟·阿伦(Arthur Aron)说道,他在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指导着人际关系实验室。“不过这些因素对个体而言,并不一定有意义、可享受和可持续。”
最佳婚姻是那些能够给个体带去满足感的婚姻——这一观点也许看来违反直觉。毕竟,婚姻难道不该是把两人之间的关系置于首位吗?
不再是如此了。几个世纪以来,婚姻都被视作一种经济与社会契约,相对于婚姻本身的存续,配偶的情感与理智的需要反而退居其次。但在现代婚姻关系里,人们寻求的是伴侣关系,他们希望另一半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添情趣。
去年一月去世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研究者卡瑞尔·鲁斯布尔特(Caryl Rusbult)称之为“米开朗基罗效应”,意指亲密伴侣互相“雕刻”的行为能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价值目标。
阿伦博士和新泽西蒙默斯大学教授小加里·W·勒万多维斯基(Gary W. Lewandowski Jr.)对个体如何运用婚姻关系来积淀知识与经验进行了研究,这一过程被称为“自我扩展”。研究显示,人们由其伴侣体验的自我扩展越多,他们在婚姻关系中就会越坚如磐石、心满意足。
为了对此作出评估,勒万多维斯基博士为夫妻设计了一系列问题:与你的伴侣在一起能让你学到多少新东西?你的伴侣能多大程度使你成为更好的人?(做完整测验,评估你的自我扩展。)
虽然自我扩展的概念可能听起来是一种自私自利,但它却通向更牢不可破、更持续发展的婚姻关系,勒万多维斯基博士如是说。
“如果你在寻求自我成长,并从你的伴侣那儿获得,那么你会将他/她置于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他解释道。“能够帮助你的伴侣自我扩展对你自己而言也是件非常愉悦的事情。”
此概念解释了人们会在有时间享受新鲜体验,如周末出游时感到高兴的原因。但自我扩展并不仅与新奇体验有关。个体由其伴侣获得的个人成长体验可大可小。介绍新朋友时会发生,或者不经意间谈论新餐馆或新闻中的迷人故事时也会发生。
当人们开始坠入爱河时,自我扩展的效果尤其显著。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研究中,对325名大学生在10周内进行了5次问卷调查。他们被问到,“今天你是谁?”并给他们3分钟时间来描述自己。他们还被问到最近的经历,包括是否恋爱了。
在学生们宣布自己坠入爱河之后,他们在自我描述中用到的词汇更加丰富多彩了。新关系确实让他们在看待自身的问题上豁然开朗。
“以前是陌生人,现在此人却与自己有了关系,忽然之间你拥有了从未有过的社会角色与身份,”阿伦博士解释道,他是该项研究的合作作者。“当人们坠入爱河时,这会迅速发生,而且非常使人振奋。”
久而久之,个人由持久关系的获益往往变得微妙起来。滑稽可笑或富于创新的那位会给不谙此道的另一半添加些新性格,积极社区志愿者的这位会为只顾埋头工作的另一半创造新的社交机会。
附加的研究表明,配偶最终适应了彼此的特性——找出他们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慢,或者更慢才能想起哪项技能属于谁。
在阿伦博士的实验中,参与者就各类特性,如“抱负”和“艺术性”,对自己与伴侣作出评价。一周之后,研究对象返回实验室,研究人员向他们出示一组特性,要求他们指出哪些可用来描述自己。
人们反应最快的特性是他们与其伴侣共有的。当该特性仅用于描述一个人时,答案出来要更慢。这种延迟以毫秒来计算,不过依然表明,当个体与另一半关系非常亲密时,他们更慢才能区分哪些是自己的特性,哪些是配偶的特性。
“如果特性相同,那么回答问题会很简单,”勒万多维斯基博士解释道。“但是如果这只对你是这样,而对我不是这样,那么我必须有所选择。虽然选择过程非常快,但我非得问自己,‘这是我还是你?’”
这并不是说这些夫妇在婚姻中迷失了自我,相反,他们发展了自我。在婚姻关系之前与他们毫不相干的活动、特性与行为,如今却成了他们生活体验的必要组成。

所有这些极有可能预示着一对夫妻能够赢得长期幸福。由阿伦博士及其同事所设计的一项尺度描绘了7对圆圈。第一组的两个圆圈是并排的没有交集。往下走,圆圈开始重叠,直到它们几乎完全覆盖。夫妻选择能够最好代表他们婚姻关系的一组圆圈。2009年《心理科学》期刊的一份报告显示,对婚姻厌倦者更可能选择分开的圆圈。那些共度新奇有趣人生体验的伴侣则更可能选择重叠的圆圈,他们很少表示厌倦情绪。“人们提升自己是一种基本动机,这是他们为人的需要,”勒万多维斯基博士坦言。“如果你的另一半正帮助你变得更好,那么在这份婚姻关系里你会更幸福、更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