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着几位好友回国。与往年不同的是,他们这次都说不走了。有想在家乡小憩半年的,有把国外房子都卖了彻底回来的。大致意思是,洋人的地界儿,多少还是存在玻璃天花板,头几年为解决温饱打拼的精神头儿一过,现在挣到人模狗样才发现原来还是三等公民。一气之下,老子不呆了。还有的呢,是觉得还是祖国的蛋糕大,钱好挣,奔着回来创业来了。
他们之前每年回来,其实在饭桌上也都流露过要回来的意思,但始终未下决心。这次不约而同跟资本主义say goodbye,巧得很,是因为身份问题都得以解决了。

蓝颜甲:从国内大型航空公司的高级机务维修师,考到GE公司,在澳洲呆了将近7年。在朋友圈中也算优秀了,但还是郁闷:同工同酬只是梦想,一个对飞机心脏爱若家珍、了如指掌的华人,工资拼不过本地修翅膀的工程师,更拼不过随便修修汽车的当地工人……一直熬着没回来,直到今年,转完国籍,拿到永久居留。舒一大口气,回国找媳妇。婚后出不出国都随女方,反正父亲的国籍已转,宝宝的人生已经比别人多了一种选择。
蓝颜乙:清华博士后,国内结完婚后,一个月内以火箭速度低价卖完所有房子,火箭速度抄着媳妇去了美国。后来才知道,小子之所以那么急,是因为怕媳妇很快怀孕,两口子拼了命都要把孩子生在美帝国主义。现在家里两个宝贝,一男一女,所有保险学费奶粉费尿布钱,他任教的大学里全都管了,羡慕死众人。他回来的想法是:对养孩子这件事来说,国内太贵,国外福利好,所以孩子不回来;对挣钱这件事来说,国外毫无油水,国内创业机会大把,所以男人回来挣钞票,让妻儿在外享福利。
闺蜜甲:两口子都是卢森堡公务员,收入不怎么高,但是已经拥有了两套漂亮的要死的别墅(光草坪将近10亩)。她的赚钱秘诀是:生娃。在那种人口负增长的国家,像她这种肚子争气的女人,真心是家中金主。政府给了鼓励生育的高福利,他们家5个孩子,5份福利,用她的话说:“2份就够全家吃了,剩下都是赚的,全部用来做投资。”这次全家回来,主要是考虑到孩子中文太差。那边的福利继续领,孩子回国专心学母语。
——几年前,每个人都是一副削尖脑袋挣功名的样子,很上进,但感觉不知道图个什么。几年过去,每个人的考虑、想法、动机、诉求、终极目标-,全部都是娃。
想起去年我家买房子,看了无数楼盘,最后放弃了性价比最高的,和可以享受员工内部价的,选了一套在其他方面毫无竞争力但最靠近小学的。老话儿说,为儿穷,为儿怂,为儿爹娘头栽葱——想体验放下身段、放下尊严、放弃自由、放弃自我吗?生个孩子吧。对智商、情商、胆商都高的父母来说,这句话也可以换个表述:想体验完善人格、融入社会、心有所系、丰满人生吗?生个孩子吧。
我们小区有家小店,老板娘两口子老实巴交,人特好。据他们自己讲,他们是把老家宅基地的房子卖了,冒着做失地农民的风险,用全部身家买了小区里的二手房——只是为了让儿子读小区里配套的重点小学分校。他们的房子买在一楼,分了前店和后店。夫妻俩窗子破了个门脸儿当前店,每天起早贪黑的在里面卖煎饼果子和米酒;屋子正门当后店,客人可以直接登堂入室,把鞋子交给他们擦,衣服交给他们缝补。不足50平米的小屋,居然开了三门生意。真是让人敬服。广东话讲“揾食不易”,大抵也就如此了吧。我曾经以为他们会过的苦,但是后来看见他儿子在门口小饭桌上做作业时,一家子安然若晴天的满足,就觉得他们一定很幸福——因为所有付出,都使得愿望得以达成。
过了三十岁,越发觉得,有孩子和没有孩子的同龄人,思维完全不一样,少了太多任性和天真,多了不止一分的成熟和责任。因为有孩子,促使孩子气的我们,思考问题更全面,处理关系更周全。对自己的性子更克制,对社会更加融入,对事业成就上要求更高。到底是我们为孩子做了牺牲,还是孩子成全了我们?
娃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终极成功。但一个庸常俗气的母亲/父亲,也许也很难培养出灵气逼人的孩子。所以我想,拼娃的正确含义应该是:一个完满的人生,拼到最后,一定是籍由优秀的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的孩子。
祝天下孩子,都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更高的成就。愿天下父母,都能够在“拼娃”的路上实现更好的自己,做孩子心中永远的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