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梳理



中学阶段常见通假字

(前一字是通假字,后一字是被通假字)

1、罢→疲              2、被→披               3、倍→背                  4、辟→避、僻

5、敝→罢、蔽          6、弊→敝、蔽           7、不→否                  8、鄂→愕、谔

9、尔→耳、迩         10反→返、叛、贩       11、冯→凭                12、府→腑、俯、浮

13、傅→附、敷         14、盖→盍              15、害→曷                16、衡→横

17、红→工             18、还→旋、环          19、皇→遑、惶、况        20、谩→慢

21、萌→氓             22、缪→谬、穆          23、内→纳                24、女→汝

25、畔→叛             26、诎→屈              27、趋→促                28、取→聚

29、趣→促、趋         30、阙→缺              31、廷→庭                32、涂→途

33、亡→无             34、唯→惟              35、尉→慰                36、寤→悟、牾

37、昔→夕             38、希→稀              39、息→熄                40、锡→赐、

41、乡—响、向         42、飨→享              43、详→祥、佯            44、宵→小、肖

45、邪→斜、耶         46、信→伸              47、刑→型、形            48、形→刑、行

49、畜→蓄             50、陈→阵              51、从→纵                52、大→太、泰

53、殆→怠             54、单→殚              55、得→德                56、弟→悌、第                       

57、度→渡             58、假→暇、遐、格      59、见→现                60、解→懈

61、景→影             62、具→俱              63、距→拒、巨            64、决→诀、缺

65、钧→均             66、可→何              67、渴→竭                68、雷→擂

69、累→屡             70、离→罹              71、厉→砺、励            72、栗→凛

73、亮→谅             74、列→裂、烈          75、廪→懔、凛            76、僇→戮

77、尚→掌             78、少→小、稍          79、摄→慑                80、生→性

81、失→逸             82、视→示、指          83、抒→纾                84、属→嘱

85、帅→率             86、说→悦              87、受→授                88、炎→焰

89、燕→宴             90、要→邀              91、已→以、矣            92、振→震、赈

93、直→值             94、植→置、殖          95、指→旨                96、卒→猝

97、坐→座             98、有→又              99、知→智                100、与→欤

101、蚤→早            102、翼→翌             103、莫→暮               104、窥→跬

105、县→悬            106、所→诉             107、孰→熟               108、案→按

109、陇→垄            110、颠→巅             111、然→燃               112、暴→曝


 

文言文古今异义

1.亲戚  今义:旁系亲属;  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2.妻子 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子和子女。

3.中国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古义:中原地区。

4.非常 今义:很、大(副词); 古义:意外事故(名词);

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古义:①缘故(名词)。②表原因的虚词。 ③用来,靠它来。

6.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与外界隔绝之地。

7.无论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

8.用心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

9.稍稍 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

10.更衣 今义:换衣服;古义:上厕所。

11.无日  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服久;古义:不久。

12.殷勤 今义:热闹,周到; 古义:关切、问侯。

13.唧唧 今义: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义:①织布机声。②叹息声。

14.豪杰 今义:才能出众的人;古义:①有声望、地位的人。②英雄人物。

15.何若  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古义:哪怕,怕什么;怎怕。

16.肉食 今义:肉类食物;古义:指享受优裕的大官。

17.鱼肉  今义:鱼的肉古义:鱼和肉,意为被欺凌的对象(名词)。

18.卑鄙 今义:品质恶劣;  古义: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

19.不过  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

20.其实 今义:实际上(副词)  古义:①它的果实。 ②那实际情况。

21.春秋 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 ②一年 ③书名

22.垄断 今义:把持独占;  古义:山川阻隔。

23.美人 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

14.左右  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

25.结束  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

26.约束  今义:限制;古义:盟约。

27.大风  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

28.一切  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

29.宣言 今义:表示政见的公告;古义:公开扬言。

30.烈士今义:为革命而牺牲的人。古义: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

31.牺牲 今义:为正义而死;古义:用作祭礼的牲畜。

32.交通  今义:来往和运输;古义:①交结。②互相通连。

33.扶老  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

34.秋天  今义:秋季;古义:秋季的天空。

35.可恨 今义,令人憎恨;古义:痛惜。

36.留意 今义:当心、注意;古义:考虑。

37.举手 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古义:①动手。②告别时的动作。

38.老子  今义:①父亲;②自我的粗俗称谓。古义:老人。

39.鞠躬 今义:行礼; 古义:①弯着身子。②恭敬地、谨慎地。

40.小生 今义:古典戏剧中的一种角色;古义:青年人。

41.虽然今义: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古义: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

42.一毛 今义:一角钱;古义:①一根小草; ②一根汗毛。

43.怠慢  今义:冷淡、待人不够殷勤;古义:松懈、轻忽。

44.口舌今义:由说话引起的是非、争吵;古义:口和舌,指说明。

45.不好 今义:坏;古义:不美。

46.丈人 今义:岳父;古义:①老人

47.风流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古义:①杰出、英俊。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③学问才华,雍容的风度。

48操持 今义:料理、筹划;古义:拿着。

49.开张 今义:店铺开业;古义:广泛。

50.学者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古义:求学的人,读书人。

5l.妖怪今义:迷信传说中的怪物;古义:妖异、奇怪的现象;反常的现象。

52.有意  今义:居心;古义:①愿意。②有某种打算。

53.地方  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②地域方圆。

54、往往古义:处处,到处            55、会计 古义:会,聚会;计,商议

56、实弹  装上弹药                   57、即使  即,就;使,

58、可以  可,可以;以,凭           59、感激   感动奋激 

60、深入   长距离进入                61、有时   按一定时间 

62、中间   中间夹杂                  63、无赖   活泼玩皮  

64、中心  心里                       65、以为   把……看作 

66、作文   写文章                    67、不避   不亚于、不次于

68、人情   人的通常情况              69、县官   朝廷

70、或者  有的人,有些人             71  指示  指出来给……看

72  前进   前,上前;进,进献        73  因而  趁机

74、以往  从这里到那里          75、宣言 扬言

76、横行 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77、北面 面朝北,指臣服

78、形成 形势形成           79、从事 官名

80、初一 刚刚开始           81、具体 形体齐备

82、故事 所以,事情……         83、无聊 处境困窘,没有依靠

84、慷慨 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85、山东崤山以东

86、祖父 祖辈与父辈                  87、智力智慧和力量

88、至于至  终于达到某种程度         89、自由自作主张

90、处分 安排,处置                  91、逢迎迎接

92、交通交接相连                    93、生人活着的人

94、可怜 可爱、可叹                  95、因为因此写作

96、突出 骤然冲出


 

 文言虚词

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 (7)莫 (8)或 (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

一组一组地比较。

1.

例如如,“之”和“其”

                其

词性

类 别

解     释

词性

类 别

解       释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宾语)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 (作定语

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第一、二人称(作宾语)

第一、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指示代词

指示代词

那 

 

 

 

 

 

 

结构助词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副词

 

语气副词

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表示祈使语气

中心语和后置定语间

表示感叹语气

中心语和补语之间

连词

假设连词

如果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选择连词

是……还是……

*  动词

往,到……去

助词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又如,“相”和“见”

虚词

词性

类   别

解    释

举                   

例如

 

 

 

表示共同

共同、一起

(其妻与其妾)相泣于中庭

表示交相

互相、相互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表示单相

(偏指一方)

相当于“我”、“你” 、“他”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他)

表示递相

一个接一个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副词

表示偏指

相当于“我”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一类一类地掌握。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表示单独的范围副(只,只是,只有,只要,但单,仅仅) :独、特、但、惟、仅、止、徒、直

词尾(形容词、拟声词、动词、副词的词尾,……地,……的样子) :然、尔、焉、乎、若、如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

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

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

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翔实、竟使……

 

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1.如“其”:作定语时,是人称代词“他(它)的”,或指示代词“那”;作主谓短语的主语时,是“他(它)”;作状语时,是副词。

2.又如,以:

词性

类  别

解   释

举     

例如 

语法位置

 

 

 

表示并列递进

而、又、而且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后面跟着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主谓短语。

表示承接关系

而、从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表示目的关系

用来、以便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表示修饰关系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表示因果关系

因为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而、以致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表示界限范围

以(东)

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介词

引出凭借依据

用、拿、凭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后面跟着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引出涉及对象

把、与

今以钟磬置水中

引出时间处所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引出原因

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3.又如,焉:

词性

类 别

解    释

举   

例如

语  法  位  置

代词

人称代词

犹且从师而问焉

在及物动词之后

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里

复驾言兮焉求

在动词之前

兼词

介词+代词

于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不及物动词之后

副词

反诘语气

怎么、哪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在动词之前

 

助词

语气助词

助陈述等语气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在句末

助停顿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句中

词尾

……的样子

盘盘焉,囷囷焉

在形容词、拟声词后

 


 

复音词语

一、复音实词(一个复音词)、实词性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词)

   类        别 

注意点

          

 

复音实词

 

单纯词

连绵词

双声

 

不要把

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叠韵

译  音   词

叠  音   词

合成词

并  列   式

偏  正   式

支  配   式

附  加   式

实词性复音结构

两个单音词构成词组

不要误为一个复音词

两个单音词偶然相遇

偏 义 复 词

二、复音虚词(包括虚词性复音结构)

复音词

语       译

而已

罢了

则已

也就罢了

庶几

差不多

若夫

像那,至于那

何其

多么

之谓

说的就是

谓之

称他为、把它叫做

所谓

(就是)人们所说的

若何、奈何

怎么样

何如

如何,怎么样

何所

……的是什么

有所

有……的

无所

没有……的

有以

有用来……的

无以

没有用来……的

何以

拿什么,凭什么

是以

因此

虽然

虽然(即使)这样

然而

这样,可是……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向使

如果

所以

①……的原因②用来……;……的凭借

于是

①表示承接关系②从这,在这

以为

①以(之)为②而为③认为

也与、也与哉也乎哉

复音语气词,兼有几个词的语气,但重点在最后一个词上

判断句

 判断句常见类型

1 .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在主语之后加上“者”字表示停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包括…者,…也;…者也;…也;

2 .用副词“乃”、“则”、“即”、“皆”、“诚”、“谓之”、“耳”等表示判断。

3 .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4 .用“未”、“弗”、“无”、“莫”、“不”、“非”、“勿”等表示否定判断。

5 .直接表示判断,不用判断词和语气词。

古汉语判断句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表判断,但也表示比喻, 表示强调,解释原因

判断句常见形式

1 .用“ …者, … 也”表示判断。这是最典型最常见的文言判断形式,其中助词“者”表停顿,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用“… … 者, … … ”表示判断。

3 .用“ … … , … … 也”表示判断。

4 .用” … …者也”表示判断。

以上四种判断形式其实均属于以“者”、“也”表示判断这一系列,其中“ … … 者, … … 也”为常式,后三种为变式。

5 .用副词“乃”表示判断。

6 .用副词“则”表示判断。

7 .用副词“即”表示判断。

8 .用副词“皆”表示判断。

9 .用副词“必”表示判断。

10 .用“此 … … 耳”表示判断。

11.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12 .用动词“是”表示判断。

 “是”表判断,与“非”相对,要注意和用作指示代词的“是”的区别。

13 .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14 .无标志,直接表示判断。此类判断句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而是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事实上是“者”、“也”省略式的判断句。

 


 

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往往是介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上的被动句。

被动句常见形式

1 .用“谓语+于”表示被动。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2 .用“见十谓语”表示被动。

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 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见教”等即为此种用法。

3 .用“见+谓语十于”表示被动。“于”为介词,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 .用“为+谓语”表示被动。“为”在此是介词,作用是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5 .用“为 … … 所”表示被动。

6 .用“为所”表示被动。

7 .用“受”表示被动。

8 .用“受 … … 于”表示被动。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 … 于 … … ”的形式表被动。

9 .用“被”表示被动。

10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倒装句的类型

(一)主谓倒装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被称为主谓倒装。

例如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此句正常的语序应为“汝之不惠甚矣”,为了强调谓语“甚矣”,特意把它提到主语“汝之不惠”之前了。’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以下几种条件下,宾语要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一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弗”、“毋”、“莫”、“无”等否定词表示);

二是代词作宾语。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又包括两种情况:作动词的宾语或作介词的宾语。

无论是作动词的宾语还是作介词的宾语,在文言文的疑问句中,它们都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谁、孰、恶、安、胡、奚、曷等。

疑问代词作动词宾语,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疑问句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至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 …是 … … ”的格式。

(三)定语后置
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语言现象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中心词十之+后置定语”式。

“之”后跟形容词,是定语后置。

2 .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式。

3 . “中心词+之十后置定语+者”式。

4 . “名词+数(量)词”式。

(四)介词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于 … … ”常放在动词后作补语,介词结构“以 … … ”有时也如此,两种介词结构实际都是充当后置状语。这种句式我们称之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句有以下几种:
1 . “动词+于”引起的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处所、时间作介宾结构,一般后置。

2 . “动词十(宾语)+以”引起的介宾结构后置。

3 .动词+(宾语)十量词。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

解 释

译  法

不亦……乎

表示委婉的反问

不是……吗

庸…乎/宁…乎/独…乎(邪、哉)/岂…乎(哉)

表示反问

难道…吗/哪里…呢/怎么…呢

无乃……乎/得无……乎(耶)

表委婉商榷语气

莫非…吧/恐怕…吧

奈……何/如……何/若……何

用来询问办法

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谁……者

表疑问

谁……呢

何……为/奚……为

表反问

为什么…呢/…做什么呢

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梳理

何以……为/奚以……为

表示反问

要……做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何故……为

表示反问

为什么……呢

何……之有/何……焉为

表示反问或疑问

有什么…呢?

孰与

表示比较性疑问

×与×比,哪个……

其……乎(与、也、邪、矣、哉)

表示表示推测、祈使、反问、感叹等

大概(恐怕、莫非)……吧/还是……吧/难道……吗/真……啊

且…且…/载…载…

表示并列

又…又…/一边…一边…

其……其

表示选择

是……还是

唯……是……/唯……之为

 

只……(动词+名词)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0951/727534359212.html

更多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学习要点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③不专一(例:贰则

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梳理 三年级下册语文知识

信息科技基础知识梳理第一单元信息与信息技术1.信息的主要特征:传载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等。2.计算机是常见的信息处理工具。3.信息处理的一般过程是指信息收集、信息存储、信息加工、信息发布。4.信息处理的一般要求:信息

中考指南:如何复习基础知识

   每年的中考,语文科目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考查占据的分值并不小。中考语文中,基本都以平时的积累为主,无论是基础知识点还是写作等。所以,同学们一定要重视语文基本的积累。基础知识作为中考语文当中的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字音、字

声明:《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中学语文基础知识梳理》为网友够爱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