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根据阅读水平确定读书难度,开始时,不要怕书简单,不要在乎她读懂多少,孩子会吸收他理解范围内的、他觉得有用或有趣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构建她的知识网络和思维体系。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根据阅读兴趣选择读书内容: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观察她喜欢的人物,喜欢问的问题,他内心有什么关注和需要。欣赏孩子的提问,鼓励孩子的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顺势激发孩子从书中寻找自己问题的答案,让孩子逐渐爱上书。不要拘泥于书的种类,不同的书籍会有不同的启迪,从大类上说,读中华经典会奠定文化的根基,读世界名著会提升精神的涵养,读名人传记会感受榜样的力量,读自然科学会挖掘智慧的源泉,读哲学会开启心灵的眼睛。
刚开始阅读时,孩子对图书特别茫然,家长可适时根据孩子的阅读阶段和兴趣点帮孩子初选一下,再由孩子从中选择自己喜爱的图书,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才会吸引孩子,激发孩子的阅读欲望。
【案例:孩子问我“妈妈,地图上很多岛屿标着‘英属’、‘法属’等等,为什么咱们国家在海上占领的岛屿那么少呢?”】
即便我不能很好地回答,我会惊喜地赞扬她善于观察和思考,小细节里看出大学问,我可以说妈妈不太说得清,但会就我所知给她一些解释,然后告诉她,你的疑问要靠你广博的阅读来解决。又比如,我给她讲某个道理,她觉得特别高明,她会问妈妈,您是怎么知道的。我说从书里知道的;或者说,孩子喜欢什么样的榜样和人物,可以到书里去找;孩子不明白的事情,答案也可以到书里去找。
3.要保护孩子的阅读积极性,要看到孩子阅读中表现出的进步和优点,要多鼓励,要耐心。阅读开始时不必太苛刻、太严格、不必要求必须一字不错。
【案例:我用孩子的亲身经历来说一下。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时学校下发了阶梯阅读图书,老师要求回家读,宋文婷读书的时候,经常跳过个别字,有的字词自己觉得明白,直接就换成某个同义词读出来了,而且读得特别顺畅,理解得也充分。对于孩子丢字落字,字读错的情况下,不知各位家长持何种态度?…… 我是这样做的:我两眼放光,很兴奋地跟孩子说:“孩子,你虽然书读得少,但是我敢预言,你以后一定会擅长快速阅读。】我是虚假地恭维吗?不是,我完全是真心的。【因为她没有指读、也没有唇读、她没拘泥于字词,是因为她已经被书的整体内容、被情结深深地吸引了,而且读懂了,带着自己对故事的想象和期待往前跑,这是阅读中特别宝贵的状态。】我在第一时间指出优点,虽然她的问题一目了然。我认为那问题是小节,大家可能会问,至于读书仔细准确,不重要吗?我个人认为精读部分有十几年语文课的训练把关呢,但是大多孩子普遍缺乏的是广泛阅读,这才是真正应该忧虑的部分。因此,在课外阅读习惯建立初期,不要太拘泥于字词理解的精准。

4.广读文学精品,接受文学的滋养。阅读可以为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写作文便会成为一件轻松、愉悦、水到渠成的事。在写作文上省的时间可以多用来读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5.课外阅读误区一:唇读、手指着读(台湾的一个推广绘本的大师也反对指读),限制了阅读速度和对句段的整体理解。不要指读和唇读,要移动眼睛,这样等阅读能力提高后,你的速度不受限制。否则手指会成为障碍,嘴唇也难以跟上。
6.课外阅读误区二:片面追求识字量。我看过一篇文章,识字量、阅读量是有比例的,应该是在庞大的阅读量的基础上自然提高识字量。那种读书很少,只求多认字并不一定能培养泛读的能力。识字量大,并不意味着有普遍的阅读兴趣,有快速的理解力,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画面感,有良好的故事记忆和预测能力,对大部头书籍可能更是会发憷。
7.课外阅读误区三:让阅读成为孩子的负担。应让阅读成为乐趣。在开始阶段,可以告诉孩子你喜欢看就行,那些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恐惧的事情少提,比如要求必须把字都认识了,必须说出个完整的大意、必须写个读后感。这会把孩子已经形成的乐趣给吓跑了。家长们可以想一想,孩子看的是经过岁月沉淀的经典的适龄的好书,这些书难道会让孩子们学坏了了吗?大家有什么不放心的?
8.摆脱对电视的依赖,只看一些精选的有益的适龄节目。孩子业余可支配的时间本身就不多,要多读书。
最后我祝愿孩子们都在小学阶段爱上阅读,以书为友,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
转自:老约翰绘本馆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