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秘密 《山海经》密码

【  关于应龙、勾龙、烛龙的濮文化含义】

  “烛阴”的意思是草原,“冬夏”指国民,国民为草原胡,分为补阴、补蓍、补煦三个氏族,煦即匈夷,是王族。

  天山长千里,在乌鲁木克齐东边,这里的部落居民是塞族的东部氏族,住在天山南面。此文是有濮语的真实含义翻译过来的,与汉文篡改版的出入有多大,可见而知。

  关于红山玉猪龙视为勾龙的看法,我认为不恰当,因为玉猪龙来源于红山文化的王族慕容氏的姓氏,是指“天王”,读音为“慕瓦”,“慕”字在濮文中写为“丁”,玉猪龙就是以这个字发挥制作而成的,因为要表达王的概念,龙头就做成猪的形像。
    本人将在二月一日开始进行《山海经濮语解读》分课讲解、发布博客,因为《山海经》的汉语编篡版是汉语的表达模式,许多内容已被汉化,如“其阳多金,其阴多银”之类的话只能照汉语叙述表达。

  对于山名与氏族名、动物名,则根据读音还原成濮语含义。许多怪兽,其实是远古的部落氏族,如开篇的“狌狌”,是指纹身氏族。

  濮语解读还原的《山海经》,除了山神,几乎没有任何神兽,山神的形像基本上是以当地的氏族形像来表达的。如僚族的形像即为鸟首或鸟身等。狐,则是指胡族。青丘九尾狐则是指承丘(指承德)九溢胡(承德地区有九条河流会集,又称为九溢地区)。

  《山海经》的汉语编译,一些地名有含义位移的现象,如“驻马店”一词来源于驻莫店,驻莫点的意译出现了分歧,“莫”字可译为“你”,又可译为“猴”,而实际的情况是,中原有座驻猴山,驻猴山下有一个集镇因山而得名“驻猴镇”,濮语读音为“居莫邓”,如今谐音传承为驻马店,《山海经》汉译本将“驻猴山”译成了“居你山”。

  由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用濮语将《山海经》重新解读一遍,请关注我二月份的博客,请关注《山海经濮语解读》。
  

  张明友,1957年生于贵州省贵阳市,1980年毕业于昆明地质学校探矿工程专业。曾就职于贵州地矿局第二水文工程勘察院、中化贵州地质勘查院,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业余爱好古濮文研究、夜郎文化研究,对贵州红崖碑文、青海柳湾遗址彩绘文、姜寨、大溪、太西、半坡、仰韶文化刻文、安徽蚌埠刻文、良渚和龙山文化刻文有详细的濮文化解读,对夜郎文化有独立的见解,对《山海经》的解读更为详细、真实。
  

  话说遵义城在濮语中读“习卡皋”,带有“争雄”之意,当初土司杨应龙与大明对抗,也未敢将播州更为此名,反而在杨被灭后,不知万历皇帝听了谁的建议,将这里更为此名,美其名曰“遵王之义”。名称一定,仡佬族人们笑了,所笑之意,是指这名称,表面遵王,实则争雄。

  笑话归笑话,侃侃而已,可在后来还真有了惊天动地的故事,出现了国共之争和和党内人事调整之争,成败与否,都在此决定。要说遵义会议是对内的调整,苟坝会议则是对外的宣战。“苟坝”之名,在仡佬语中隐含着“争王”之意,先争雄,再争王,底气足了,志在必得。

  偏巧红军行军西进,一看过了花茂就是苟坝,这花茂是陶器之乡,在汉人清朝年间来此制陶之前就有此名了,仡佬族人称此地为“阿拉毛的”,意思是冶陶之地,汉人并不知情,只将其音译为花茂。

  巧就巧在老毛带兵到苟坝开会定乾坤,联想到共产党通过血与火的陶冶成熟了,如今又委我以重任,“阿拉毛的”,不怕你老蒋称蒋央,我要叫你坐不中正。于是就有了红军四渡赤水甩开敌军、巧渡金沙江北上的军事大反转。所以遵义、苟坝就成为华夏的历史转折之地。
  

  《山海经》是一部以商周文化之前的夏文化濮文编写的地理丛书,尽管战国时期及汉代对该书籍进行过翻译、汇总整理,但《山海经》的原书分册成书年代却是在夏末商初时期,《山经》的成书是在夏朝,《海经》的成书是在商朝。区别两者的依据是“可以”一词,这个词汇在《山经》中有,《海经》中没有,“可以”在濮语中是指“夏国的”。书中表达的基本概念是濮文化概念。

  笔者在研究夜郎文化的过程中,得到一个粗浅的认识,即商周文化之前的夏文化是已经很成熟的濮文化,这个阶段的濮文文字称为六划文,文字的笔划不能超过六划,这个规定说明,夏朝的濮文不能像甲骨文那样用原始的象形图形来表达。所以濮文与甲骨文之间反映出一个因战争和政权的变故出现的文化否定与倒退现象。

  这一现象促使夏王朝通行的濮语与濮文被边缘化,从而也使《山海经》不能让人读懂,甚至被译为风马牛不相及的奇形异物。如开篇的“狌狌”,原是指面部刺青的氏族,被译成了野生动物;江西峡江南段有个峡阳国,被译成在一万年前就绝迹于江南与两广地区的红毛猩猩。

  由于语言系统不同,后人用汉文化去解读濮文化的语言,就会出现偏差,以至生成怪象,表示种粮氏族的饶族饶夷被译成八足八尾,表示有“九”概念的九夷或共工氏族被译为有九个头,表示九河地区的牧民被译为九尾狐。

  晋朝记室参军郭璞说:“物不自异,待我而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又说司马迁因张骞从西域回来,对西域的地理民风了解甚详,也未见到西王母,所以对《山海经》中的所有怪物不敢评论。

  其实司马迁之所以不敢评论,是因为他不知道汉文化对濮文化做了些什么。《山海经》就其书名而言已经说得很明白,是地理人文书籍,而不是《神异经》,我们有责任还原《山海经》的本来面目。

  《山海经》在夏商时期成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人们已经忘却的历史资料,如“二负杀窫窳”将夜郎国兴起的历史推至于商朝早期;“鲧窃息壤”记录了夏启北上收复失地的事件;“有易杀王亥”记录了黑龙江双鸭山地区部落兼并的事件;“东海夔牛”记录了夏族的北僚支系开辟流球群岛的事件;“九丘建木”记录了黄帝统一华夏后将国家划分为九个管理区的事件等等。

  综观《山海经》全书,其内容表述的语言,至今仍包含在仡佬语、凉山彝语、阿坝羌语、布衣语、苗语壯语、越闽语、粤语古印度语、阿拉伯语、北非语、古希腊语、拉丁语、通古斯语、日语和雅利安语中。这些语言或多或少存在于夜郎文化的语言系统中,也存在于全国各族的地区方言中。

  如印度的“雅利安”、德国的“宝马”“雪福莱”、法国的“嘎纳”、瑞士的“维也纳”、英国的“不列颠”“出行”“枪炮”、日本的“山”、“阿基姆族”“樱花”、利比亚的“的里亳里”“班加西”、埃及的“汉莫拉比”、红海湾的“索马里”“莫桑比给”等等都是用濮语表达的。

  我们可以用濮文来解读古希腊神话,可以用濮文来读印度河流域出土的陶制印章,也可以通过濮文了解德国和英国所保持的十字太阳崇拜的传统。

  在我国北方,蒙古语的“索额济纳”、赫哲族、满族的狩猎概念“腊博”、狩猎氏族“拉拉”、渔业氏族“赫哲”与仡佬语的表达相同,所以南方也有拉拉氏族和赫哲氏族。

  凉山彝族的语言与贵州的布衣族、仡佬族的语言基本相同,他们都以“阿”作否定语,以“灭蒙”表示母亲,所以“凉山”原是指“娘山”,凉山的彝族,《山海经》记录为“灭蒙僚”(汉译为灭蒙鸟)。这些民族的语言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融合、并普及为夏朝行政濮语语言。《山海经》就是一部用濮文编写的书籍。

  笔者以濮文对汉译《山海经》进行还原和解读,除了尽可能恢复《山海经》作为地理、人文和历史读本的原貌外,还想证明“夜郎自司马相如进入后才有文化”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文化的概念不是以某种语言、文字试图覆盖其它的语言、文字而称其所有所无,商周文化之所以未能盖住《山海经》的传承,其原因就是人们希望读懂它隐藏的奥秘。

  《山海经》的记述范围涵盖整个亚洲板块,东北至白令海峡的楚科奇山,东至日本列姑射岛,东南至菲律宾棉兰佬岛,西北至高加索山,西至土尔奇盖布泽海峡,西南至波斯湾霍尔姆斯海峡,南至我国的海南岛南端,北至西伯利亚北端的泰梅尔半岛。

  从记述的范围来看,在远古时期地理资料欠缺的情况下,《山海经》这部书,或《山经》、《海经》、《大荒经》《海内经》这类书籍非一两个人能够编著完成,它应是夏王朝和商王朝的国家行为,是由一个聚各方经商而来的智者的写作班子集体编篡而成。

  写作的成员包括阿基姆人(汉语称倭奴)、棉兰人、通古斯人、丁零人、犬戎人、突厥人,鞑靼人、俄罗斯人、氐羌人、百濮人和中原的妥鲁则柯人。这些人从自己的家乡带来了他们所熟知的地理知识,将其汇总编篡成为夏王朝和商王朝的地理书籍,分为《山经》、《海经》、《大荒经》、《海内经》四个部分。

  这些书籍原本并无重复的记述,后人将其合编为《山海经》后就出现了重复之处,但记述的内容还是各有侧重。

  本人采用濮语解读,尽最大可能还原古书的原意,对一些大的神话还原,采用地理图片支持,比如三个表达西王母的地理举用昆仑山和乔戈里峰来说明;“钟山烛阴”附“天山草原”图片来说明;“狌狌”附面部刺青的黎族的图片来说明。

  因本人能力有限,不可能收集到所有的地理人文图片,读者在阅读《山海经濮语解读》时,可参照《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能够形成较为清晰的地理映像。
  

  《山海经》是濮文书籍,没有龙的概念与读音表达。“龙”的读音在《山海经》中主要是指“僚”音,意思是“人”。而龙的概念的产生起源于红山文化的“天王”概念,“天王”在濮语中读为“慕瓦”,“慕”是指天,“瓦”是指猪,濮文化的“王”是由猪概念演绎而成的,原因是一猪二熊三老虎,猪是老大。

山海经秘密 《山海经》密码
  “慕”字在濮文中写为“丁”,而且横笔划一般写成波浪形,就成了“玉猪龙”的形像,以猪头代替“王”字既形像,又有美感。但这个造型饰品产生时并不读“龙”,只读“慕瓦”,主要用作对上苍的祭祀,再后来,成为部落姜央宫围的专用玉勾以显示其王者的身份。

  龙的概念的真正产生,是黄帝族“燕僚”被谐音解读为应龙,“王者慕瓦”的概念同时被移植到应龙身上,此时王者慕瓦的文化意识才开始显现在“僚”的谐音“龙”的概念上,而且,商周甲骨文对此有明确的注释,说明慕瓦为龙是商周时期才开始拟定的。

  【  虽然夏王朝已有初步的龙凤概念,但这个概念是以东西方位的洛汾概念来表达的,只是代替男女阴阳关系,而并不表达王者意识。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濮到僚,从母系到父系,所以用「方位」概念与用「濮僚」概念一样,都是对阴阳概念的一种比拟。】

  而商王朝的以阳性表达天王的意识还来源于他们的太阳崇拜,“慕瓦”同时也称为“古瓦”,“古瓦”谐音为“寡”,所以从商王朝开始,那些自比至高无上的王者们总以“寡人”自称。

  在继承燕僚为龙的王者概念的基础上,商族这个狼图腾的氏族开始将“猪龙”的形象修改为“狼龙”的形象,而且还给龙加了两只前脚。到了周朝晚期,龙才开始有了四只脚可以腾云驾雾。

  那么在此之前的夏文化和商初文化中,我们根本找不到成熟的龙文化概念,所以《山海经》的汉译本的龙的牵强附会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在阅读《山海经》时,应当注意这个问题。

  《山海经》是一部纯粹的地理人文书籍,本身没有神话的介绍,但是后人却在翻译成汉语时造出了许多神话,其中反应出华夏神话产生的主要阶段问题。

  我们从《山海经》濮文中只了解到各处山神的概念,而且都没有具体的名字,说明华夏的神话大多数是产生于春秋时代。当濮文化变得模糊的时候,就成了神话的创造素材。

  如“女娲”这个神的概念,是利用仰韶文化之前的博那联盟的京城“骊华”演绎而成的,它代表着那个历时两千八百年的僚夏民族为主体的母系时代。《山海经》并没有女娲神话的记录,只是描述了骊华都城旁边的大集市渭南肆的情况。

  因为渭南肆是都城地区的集市,所以又称为“博惹”,汉语将其译为“十人”,“骊华之场博惹”就被译为“女娲之肠十人”。

  “西王母”的神话也是利用濮语音译的转换而产生的。“西王母”一词在濮语中是指雪域高原“须武麦”(如今还有西昆仑武麦拉山为证),译者利用相同的读音转换成汉语,就变成“西部的女王”了。

  “葫芦”神话的概念原是一句较为普遍的文化用语,大量存在于仰韶文化时期,属古濮语,主要表达圆形的、团结的、和谐的现象,常用于表达华夏民族大团结,和睦相处的愿望。

  仰韶文化彩陶的鱼拥太阳和彩绘葫芦陶瓶都表达了这个含义。汉文化虽然以神话的方式表达出是葫芦拯救了人类,但并未能说明葫芦为何能拯救人类,这是濮汉文化断裂留下的遗憾。

  【  汉文化将整个新石器时代五千八百年的历史,按照『博那』和『博羲』两大部落联盟具象化为女娲与伏羲两尊大神,却忽略了这两个概念的出处。

  濮文化告诉我们,“女娲”来源于骊华,“伏羲”来源于龙山文化所称的“东方之国”。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文化,它所称的“伏羲”是一个泛概念,因为在这一时期已经有一个蚩尤联盟以具体的“东方之国”的国名称为“契那”(英语表达为CHINA)。而在对蚩尤氏族的事迹描述中,濮文化记录的是“蚩尤氏建立了大伏羲之国”。

  从《山海经》的汉语译本中可以看出,华夏最悲怆的民族是蚩尤民族。他们因伏羲文化概念使本民族以伏羲之神的名义列入了创世纪的神话中,另一方面却因“沂蒙”民族的概念被描述为空长有一双翅膀而不会飞的羽民。

  正因如此,他们没有足够强大的反抗力,最后被驱赶到西南地区,重建自己的羽民国。
  
  利用濮文化造神是一件较容易的事情,因为濮文化的文字较少,许多字都是多音多解和共用。如“鸟”概念的字,就有“僚”、“草”、“地方”、“人”、“河流”、“国家”等概念共用,华夏至今表达“中国”的单词“契那”的“那”字,在濮文中就是用“鸟”字来表达的。“鸟”字在濮文书写中很像一只被称为太阳鸟的三足乌。

  如果不考虑语境,许多神话都可以由对濮文的误解误读而产生。在《山海经》成书之前产生的神话,我们从神的濮语名称及含义上可以区分出来,如太阳鸟“三足乌”、天照大神“须弥斯”、取火之神“濮僚米胥斯”、生命始祖“道米诺”、酒神“邦克斯”和“狄俄尼索斯”、铁匠“赫淮斯”等等,这些神产生的时期距今五千至一万年,属于原始的自然崇拜范畴。

  这一阶段的神的形象,就如古希腊神话中神的形象一样,都是以人作为原形的,并没有奇形怪状。作为人形化的神,“六祖起源”中将六祖的母亲描述为三天君之女,她们分别是天上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她们的父亲分别是生命、团聚和希望。这些表达自然文化的神,成为人类的祖先,首先是被拟人化,不能超越于人类形体本身,否则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鸭嘴兽和蝙蝠这类似禽非禽、似兽非兽的怪物了。

  【  《山海经》产生神话,在于夏商两种文化的不同,其中存在着链接故障,商周文化实际上是来自于贝加尔湖地区的斯基泰文化,它与早先传承的华夏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商王朝夺取政权后对夏朝濮文化的放弃,使华夏文化几乎返回到原始的起点,致使华夏通用的语言系统发生重大的变故,就像日本人侵占东三省要强行推行日语和日文一样。】

  夏朝因亡国而使美丽的六划文被边缘化了。取而代之的是原始象形的、笔画繁多的甲骨文。人们逐渐忘却了文化概念的濮语语音,重新接纳了新的语音系统,如黄帝族的“夏”姓,原读音为gu,忘却后使该姓氏的濮语记述的理解出现了偏差,表示“夏启”的“古契”被译为“鲧窃”,“舜父古叟”被译为“盲人瞽叟”。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的忘却所产生的神话效应,本身带有时间的阶段性。舜帝出生于古姓世家,他和他的臣民都不可能将帝王的姓氏之“古”表达为盲人之“瞽”,这种表达只有在叛逆的商王朝才会出现,而周朝只是对商文化继承而已。

  濮文化《山海经》与商周文化的《山海经》存在着根本性的区别,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心理诉求的不同。商、周王朝是对冥冥世界和神运文化特别依赖的王朝,那种凡事必卜心理依赖远胜于之前的各个部落联盟和王国。所以华夏的神话大多产生于商周时期,即使最早的女娲与伏羲的神话也是如此。

  在龙山文化之前,博羲联盟中并没有伏羲概念,只有“博姜羲”概念,所以在早、中期的濮文化中是造不出伏羲大神的,而在龙山文化时期,华夏出于分裂状态,相互之间,谁又会尊谁为伏羲呢?商王朝根据博羲联盟建立的历史事件将大庭氏塑造为伏羲,其意是想将自己美化成像大庭氏一样的伟大的部落族群,大庭氏以僚族人的身份转换为华胥氏,而商族则以华族牧民的身份转换为像燕子一样温顺的僚夏民族,这种出于政治亲和需要的渲染,反应出商王朝塑造伏羲大神的必要性。但是作为历史,我们需要对相关的政治因素有所了解。
  
  3
  《山海经》濮文记述的神祗,没有奇异的神,只有山神和土地神。人们要共奉山神和土地神,是因为它们与国家和部落的疆域有关,直接涉及到国家的强弱与民生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民族都不会吝惜自身的信仰与崇拜。对山神的形象塑造,历来都以当地的民族的形象为参照,甚至还赋予地方官员的服饰,象征具有管理山川和土地的国家权力。

  山神和土地神是为地方百姓服务的,他们的形象不但没有奇形怪状,而且是和颜悦色的慈祥面孔,表达出百姓希望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愿望。了解这些基本的原理,我们才能够正确理解《山海经》记录的内容的真正含义。
   《山海经濮语解读》:《山海经》常用词例
  濮鲁发表于 15/01/26 23:21

  鸟: nao 人、人群、河流。
  兽: shu 属、族、氏族。
  鱼: yi 夷,zhe 哲氏族。
  虫: chuo 移民、草、人。
  蛇: sai 塞族、集市, yi 夷。
  蝮虫: fucu 濮族。
  水: shui 水, shu 属、族。
  虎: fu 濮族,hu 胡族、牧业。
  豹: bo 僰、农业。
  熊: su 肃慎族、狩猎业。
  罴: bi 蚂蚁、手工业、工业、河。
  鸾: luo 西、西方。
  凤: fu 东、东方。
  歌: go 城、皋。
  帝: di 狄、北、北方。
  无: wu 做、部落、北方。
  巫: wu 部落。
  人: re 惹、永、定居、聚落、集镇。
  婴儿: ying e 阴阿、北面。
  舞: wu 部落、北。
  可以: ko e 夏国的。
  其音如:qiyinre 歇脚在、住在。
  尸: si 肆、集市。
  舜葬:sengzang 纹身氏族疆域。
  夸父: kuohu 北胡、卓资联盟。
  彘: zhi 种植、靺鞨。
  豕: she 插、种植。
  马: ma 马, mang 莽、蒙、苗。
  马腹: mangfu 莽山濮。
  比: bi 河。
  臂: bi 河。
  首: shou 族、属。
  窫窳: yeyi 大河、大河边。
  二负: lehu 能洪鲁(山名)。
  杀: se 入侵,sa 外边、旁边、远。
  八: rao 饶、粮食、种植。
  食: si 始、古老的。
  毒: du 古老的。
  毒鱼: duyi 古老的夷人。
  此: ci 移民、迁徙、游。
  黄帝: hudi 黄帝、北山、北胡。
  嘎: ga 外边、旁边。
  龙身鸟首:lusenglaosu 普通僚族。
  鸟身龙首:laosenglusu 僚族的普通人。
  人面马身:remimengseng 定居的蒙族、定居的胡族。
  羊身人面:hosengremi 牧羊的居民。
  人身龙首:resengleshu 定居的牧族。
  兽首人面:susengremi 狩猎的居民。
  人身羊角:resengcigo 定居的东部氏族,定居的东夏族。
  人面兽身:remisuseng 定居的狩猎氏族。
  马身龙首:mangsenglaoshu 苗族僚属。
  西王母: xiwumu 雪域高原。
  开明兽: kemieshu 丝绸族。
  共工: shudixi 共和、索额羲。
  帝俊: diji 大自然、北方、北方部落。
  颛顼: zhongxi 长河、贤德、贤明者。
  奚仲: xizhong 贤德、贤明者。
  鸟鼠同穴:luosituoxi 俄罗斯(罗斯妥羲)、共和。
  轩辕: xieye 大的、首脑的、主席。
  珥践: erjie 管理。
  四蛇: buyi 四夷、四方百姓。
  一足: yezhu 崇拜虎。
  使四鸟: shibulao 从事四种劳动。
  见则: jinjio 那里、那个。
  佩之: peize 经常,常用于。
  瘕疾: jiaoji 首饰。
  据比: jibi 清河。
   来自UC浏览器 | 举报 | 回复 楼主:良渚神徽 时间:2015-05-20 20:43:36   对《尚书.大禹谟》中这几句话的解读
  濮鲁发表于 15/01/27 18:54

  《书.大禹谟》中有这样几句话:“舜以禹为总师,以伯益为虞,以伯夷为秩宗,以夔为典乐,以龙为纳言,以朱虎、熊罴为佐,以遂陟为方岳。”

  本人以濮语的方式来理解为:“舜以禹为第一主官,以伯益为大总兵,以伯夷为粮官,以夔为税务官,以农业为主业,以诸牧业、狩猎业手工业为辅助行业,逐步理顺王道。


  鹊山招摇山
  南山经之首曰鹊山①。其首曰招摇②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③桂,多金玉。有草④焉,其状如韭而青花⑤,其名曰祝余⑥,食之不饥⑦。有木⑧焉,其状如榖而黑理⑨,其花四照⑩,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麀(ji)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
  注释:①鹊:指向阳之方、南边、最南边。在此指最南边。
  ②招摇:指瑶山,在此指西瑶山,音译为六诏瑶,简称六诏,今称六诏山。
  ③多:指多、生长着、生活着、出产。
  ④草:指移民氏族。
  ⑤韭而青花:指广原的穄禾支系。广原即广西。
  ⑥祝余:指僮(zhong)夷,濮族的支系氏族,今称壮族。
  ⑦食之不饥:古老的广原氏族。
  ⑧木:指苗瑶氏族。
  ⑨榖而黑理:唱歌的能手。
  ⑩其花四照:才华是天生的。
  ?迷榖:迷指舞,榖指歌;迷榖指歌舞氏族。
  ?佩之不迷:经常跳舞。
  ?兽:指氏族。
  ?禺而白耳:水边的部落氏族。白而即“巴莱”、部落。
  ?伏行人走:善于织花。
  ?狌狌:指舜舜,即纹身氏族和刺绣氏族,在此指二者兼备的氏族。
  ?食之善走:古老的纹身氏族。
  ?丽麀(ji)之水:指丽锦江的东支流。
  ?育沛:指水晶。
  ?佩之无瘕疾:常用于做首饰。无,指舞弄、做;瘕疾,指首饰。
  译文:南山系列的第一山系称为鹊山山系,鹊山最西边的山叫六诏山,临于西部的边缘,出产桂树、金矿和玉石。那里有一个移民氏族,是广原的穄禾支系,名叫僮夷,是古老的广原氏族。那里有一个苗瑶氏族,是著名的唱歌能手,才华是天生的,称为歌舞氏族,他们经常跳舞。那里还有一个氏族,是水边的部落氏族,善于织花,名叫舜舜,是古老的纹身氏族。丽锦江发源于这座山,江中有许多水晶,常用于做首饰。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①,多棪木②,多白猿③,多水玉④,多黄金。
  注释:①堂庭山:西大明山,古称堂庭山。
  ②棪木:指瑶苗氏族。
  ③白猿:指濮越氏族。
  ④水玉:指虽牢夷,今称水族,属于濮族的一个支系。
  译文:由六诏山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名叫西大明山,那里生活着瑶苗、濮越氏族和虽牢夷。那里还出产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①,其中多怪兽②,多怪鱼③,多白玉④,多蝮虫⑤,多怪蛇⑥,多怪木⑦,不可以上⑧。
  注释:①猨翼山:指大堂山,汉译为堂俞山,今谐音称为铜鱼山。实际指南宁地区。
  ②怪兽:南宁古称蓝舍,濮语读为灌舍,灌舍的氏族谐音称为怪兽。
  ③怪鱼:蓝舍夷。
  ④白玉:百越氏族。
  ⑤蝮虫:濮族。
  ⑥怪蛇:蓝舍。
  ⑦怪木:蓝舍苗。
  ⑧不可以上:夏族以外的氏族。
  译文:由西大明山往东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叫铜鱼山。这里生活着蓝舍氏族,有蓝舍夷、百越人、濮族和蓝舍的苗瑶氏族,是夏族以外的氏族。

  
  【杻阳山】
  濮鲁发表于 15/02/01 13:36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①,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②,其文如虎而赤尾③,其音如谣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孙⑥。怪水⑦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⑧。其中多玄龟⑨,其状如龟,鸟首虺尾⑩,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注释:①杻阳山:指罗阳山。
  ②马而白首:苗族的山区氏族。
  ③其文如虎而赤尾:服饰像胡族犬戎的服饰。
  ④其音如谣:住在乐民镇。
  ⑤鹿蜀:指罗族。
  ⑥佩之宜子孙:常用家支标记纹身。
  ⑦怪水:指北水,濮语称北为阔和武,怪是阔的谐音。今称武思江。
  ⑧宪翼:指长江,在此指珠江。
  ⑨玄龟:指东蓝舍濮。
  ⑩鸟首虺尾:僚族的贵族。
  Τ2;旋龟:东蓝舍濮。
  ?判木:帕木镇,今称木梓。
  ?佩之不聋:经常打猎。
  ?可以为底:夏国的南方少数民族。可以,指夏国的;为,指南方;底,指少、少数。
  译文:由铜鱼山往东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叫罗阳山,山的南坡出产赤金,北坡出产白金。有一个氏族,是苗瑶的山区氏族,服饰像胡族犬戎的服饰,住在乐民镇,名叫罗族,常用家支标记纹身。武思江发源于这座山,向东北流入珠江。武思江畔生活着东蓝舍濮,是僚族的贵族,名叫邪灌,住在木梓,他们经常打猎,是夏国的南方少数民族。
  

  
  【杻阳山】
  濮鲁发表于 15/02/01 13:36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①,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②,其文如虎而赤尾③,其音如谣④,其名曰鹿蜀⑤,佩之宜子孙⑥。怪水⑦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⑧。其中多玄龟⑨,其状如龟,鸟首虺尾⑩,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注释:①杻阳山:指罗阳山。
  ②马而白首:苗族的山区氏族。
  ③其文如虎而赤尾:服饰像胡族犬戎的服饰。
  ④其音如谣:住在乐民镇。
  ⑤鹿蜀:指罗族。
  ⑥佩之宜子孙:常用家支标记纹身。
  ⑦怪水:指北水,濮语称北为阔和武,怪是阔的谐音。今称武思江。
  ⑧宪翼:指长江,在此指珠江。
  ⑨玄龟:指东蓝舍濮。
  ⑩鸟首虺尾:僚族的贵族。
  Τ2;旋龟:东蓝舍濮。
  ?判木:帕木镇,今称木梓。
  ?佩之不聋:经常打猎。
  ?可以为底:夏国的南方少数民族。可以,指夏国的;为,指南方;底,指少、少数。
  译文:由铜鱼山往东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叫罗阳山,山的南坡出产赤金,北坡出产白金。有一个氏族,是苗瑶的山区氏族,服饰像胡族犬戎的服饰,住在乐民镇,名叫罗族,常用家支标记纹身。武思江发源于这座山,向东北流入珠江。武思江畔生活着东蓝舍濮,是僚族的贵族,名叫邪灌,住在木梓,他们经常打猎,是夏国的南方少数民族。
  


  【柢山】
  濮鲁发表于 15/02/01 14:23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①,多水,无草木。有鱼②焉,其状如牛③,陵居④,蛇尾有翼⑤,其羽在魼下⑥,其音如留牛⑦,其名曰鯥⑧,冬死而夏生⑨,食之无肿疾⑩。
  注释:①柢山:待山的谐音,指云开大山。
  ②鱼:指渔民氏族。
  ③牛:指勾漏国。
  ④陵居:中心部落。
  ⑤蛇尾有翼:黄华河的瑶夷。
  ⑥其羽在魼下:住在棋象,也称象棋。
  ⑦其音如留牛:住在漏良,今称自良。
  ⑧鯥:指漏瑶。
  ⑨冬死而夏生:家支建在象肆(即象棋)。
  ⑩食之无肿疾:古老的贵族部落氏族。
  译文:由罗阳山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叫云开大山,那里水多草木少。有一个渔业氏族,是勾漏国的中心部落氏族,是黄华河的瑶夷,住在象棋和自良,名叫漏瑶,家支建在象棋,是古老的贵族部落氏族。

  


  【柢山】
  濮鲁发表于 15/02/01 14:23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①,多水,无草木。有鱼②焉,其状如牛③,陵居④,蛇尾有翼⑤,其羽在魼下⑥,其音如留牛⑦,其名曰鯥⑧,冬死而夏生⑨,食之无肿疾⑩。
  注释:①柢山:待山的谐音,指云开大山。
  ②鱼:指渔民氏族。
  ③牛:指勾漏国。
  ④陵居:中心部落。
  ⑤蛇尾有翼:黄华河的瑶夷。
  ⑥其羽在魼下:住在棋象,也称象棋。
  ⑦其音如留牛:住在漏良,今称自良。
  ⑧鯥:指漏瑶。
  ⑨冬死而夏生:家支建在象肆(即象棋)。
  ⑩食之无肿疾:古老的贵族部落氏族。
  译文:由罗阳山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叫云开大山,那里水多草木少。有一个渔业氏族,是勾漏国的中心部落氏族,是黄华河的瑶夷,住在象棋和自良,名叫漏瑶,家支建在象棋,是古老的贵族部落氏族。

  

  
  【亶爰山】
  濮鲁发表于 15/02/01 15:33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②。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③,其名曰类④,自为牝牡⑤,食之不妒⑥。
  注释:①亶爰山:指云雾山。
  ②不可以上:夏国的外夷地区。
  ③狸而有髦:山区的瑶苗。狸,指山区。
  ④类:指过山瑶。
  ⑤自为牝牡:自为,指江南,这里指珠江南岸;牝牡,指河岸边。
  ⑥食之不妒:食之,始之,古老的;不妒,僰笃,农耕民。
  译文:由云开大山往东四百里,有座山叫云雾山,那里水多草木少,是夏国的外夷地区。那里有一个氏族,是山区的瑶苗,名叫过山瑶,住在珠江南岸的河岸边,是古老的农耕民族。
  
  【基山】
  濮鲁发表于 15/02/01 16:41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②。有兽焉,其状如羊③,九尾四耳④,其目在背⑤,其名曰猼訑⑥,佩之不畏⑦。有鸟焉⑧,其状如鸡而三首⑨,六目、六足、三翼⑩,其名曰【尚鸟】【付鸟】?,食之无卧?。
  注释:①基山:指广州地区,所以称为广山,又称为猼訑(yi)山,今谐音称为白云山,属九连山南麓。
  ②怪木:指桂树。
  ③羊(chi):指东南地区。
  ④九尾四耳:指九夷部落。四,在此读补,谐音巴。
  ⑤其目在背:指溪蒙江南边,今流溪河南边。
  ⑥猼訑:指番禺族,是濮族的支系氏族。
  ⑦佩之不畏:番浙博维,广州的远古称谓,后改称番禺。
  ⑧有鸟焉:有一群人。
  ⑨鸡而三首:广山的边缘氏族。
  ⑩六目、六足、三翼:指母系氏族的外夷。
  ?【尚鸟】【付鸟】:指从濮。
  ?无卧:从化部落,从化部落氏族。
  译文:由云雾山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叫广山,山的南面多水,北面多桂树。那里有一个氏族,是东南地区的九夷部落氏族,住在溪蒙江南边的番浙博维,名叫番禺氏。有一群人,是广山的边缘氏族,属母系部落的边缘夷,名叫从濮,是古老的从化氏族。

  【青丘山 】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①,其阳多 玉,其阴多青雘(huò)②。有兽焉,其状如 狐而九尾③,其音如婴儿④,能食人⑤,食者 不蛊(gǔ)⑥。有鸟焉,其状如鸠⑦,其音若 呵⑧,名曰灌灌⑨,佩之不惑⑩。英水出焉 ?,南流注于翼之泽?。其中多赤鱬 (rú)?,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 ?,食之不疥(jiè)?。
  注释:
  ①青丘山:濮语中“青丘”指东城,也读洛敷,今称罗浮,东城山即罗浮山(位于广东博罗县,是罗山与浮山的合体)。
  ②青雘:一种矿物染料。
  ③狐而九尾:濮越人的九夷。
  ④婴儿:指阴阿,即北边、北面。
  ⑤能食人:中心集镇。
  ⑥食者不蛊:须浙博谷,即东江博谷,今称东源。
  ⑦鸠:濮族九夷。
  ⑧若呵:指若呵镇,今称回龙镇。
  ⑨灌灌:指蓝濮,又称贵濮,与“龟峰”谐音。
  ⑩佩之不惑:指丰江的濮惠族(濮族的贵族)
  ?英水:指东江。
  ?翼之泽:指伊枝江。
  ?赤鱬:指移民。(蚩鲁)。
  ?鱼而人面:水边的定居氏族
  ?鸳鸯:指河源。
  ?食之不疥:始之补哲,古老的渔民氏族。
  译文:由广山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叫罗浮山,山的南坡出产玉,北坡出产青濩。那里有一个氏族,是濮族的九夷氏族,住在北部地区的中心集镇东源镇。有一群人,也是濮越的九夷支系,住在回龙镇名叫贵濮,是丰江濮族的贵族。英水发源于这座山,向南流入伊枝江。那里还生活着移民的族群,他们是水边的定居氏族,住在河源,是古老的渔民氏族。

  【箕尾山 】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 尾踆(chui)②于东海,多沙石。汸水③出焉, 而南流注于淯④,其中多白玉。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⑤。其祠之礼:毛⑥用一璋玉瘗(yì)⑦,糈(xǔ)⑧用稌(tú)米⑨,一璧,稻米,白菅( jiān)为席⑩。
  注释:
  ①箕尾:指莲花。箕尾山指莲花山,系广州市番禺区珠江三角洲珠江口狮子洋畔山脉。
  ②踆:濮语指依着、紧挨着。
  ③汸水:指丰顺水;在今广东梅州丰顺县境内。
  ④淯水:指榕江。发源于 陆河县凤凰山,为 广 东 粤东地区第二大 河流。
  ⑤鸟身龙首:指种稻的僚族人形像。
  ⑥毛:闻、祭词,代替祭词的玉。
  ⑦瘗:掩埋。
  ⑧糈:指食物。
  ⑨稌米:指荞麦米。濮语“稌”指荞,对于种稻的民族来说,荞是稀罕之物。
  ⑩白菅为席:指用茅草代替生灵传递信息。席,指生命。
  译文:由罗浮山往东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叫莲花山,紧挨着东海,多沙石。丰顺水从山间流出,向南流入榕江,水中有很多白玉。
  综观鹊山山系,自六诏山至莲花山,凡十山(实际只记录九座山),蜿蜒二千九百五十里。这些山的山神,皆为种稻的僚族人的形象。祭祀之礼:祭词的玉用一璋玉埋入地下,供奉食品是荞米,传话的使者是茅草人。

  
  南山第二山系. 柜山
  南次二经之首,曰柜山①,西临流黄②,北望 诸毗(pí)③,东望长右④。英水出焉⑤,西 南流注于赤水⑥,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⑦。有 兽焉,其状如豚⑧,有距⑨,其音如狗吠⑩, 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 其状如鸱(chī)而人手?,其音如痺 (bì)?,其名曰鴸(zhū,形似猫头 鹰)?,其名自号也,见则多放士?。
  注释:
  ①柜(ku)山:指九山,濮语读苦狸,汉译为九嶷,后来又加了一个“山”字,成了九嶷山。九嶷山又名苍梧山,位于湖南省南部永州市宁远县境内。
  ②流黄:指江华。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湖南永州市下辖县,位于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
  ③诸毗:指北面相邻的集镇。
  ④长右:指昌乐,今称乐昌。乐昌县位于广东韶关市北部,粤北边陲,毗邻湖南,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
  ⑤英水:连江又称英水、湟水,苗语读为英德。近代亦有小北江之称,是 珠江水系北江最 大支流。
  ⑥赤水:指珠江。
  ⑦丹粟:指丹沙。此处的丹沙是否是汞矿沙,需要实地考证。
  ⑧豚:指土家族。
  ⑨有距:指部落。
  ⑩狗吠:指蓝莞,今称蓝山县。系湖南省永州市辖县,位于湖南省南部边陲。
  ?狸力:指嶷黎,即山里人。
  ?见则其县多土功:那里的百姓较贫穷。土功,即吐躬,指贫穷。
  ?鸱而人手:楚江的纺织氏族。
  ?痺:指沘,即河边,又称临澳,今称临武。 临武县隶属湖南省郴州市,地处湖南省最南部。
  ?鴸:指僮夷,今称壮族。
  ?见则其县多放士:那里的人们都对歌。
  译文:南次二经的第一座山叫九嶷。这座山西临江华,北望诸毗,东望昌乐(yue)。英水发源于这座山,向东南流入珠江,那里出产白玉和丹沙。那里有一个氏族,是土家部落氏族,住在蓝莞,名叫嶷黎,那里的百姓较平穷。那里有一群人,是楚江的纺织氏族,住在临武,名叫僮(zhong),他们自己也这样称呼,那里的人们都对歌。


  【长右山】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①,无 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②,其 名曰长右,其音如吟③,见则郡县大水④。
  注释:
  ①长右山:指昌乐(yue)山,今称乐昌山。乐昌县位于广东韶关市北部,毗邻湖南,素有“广东北大门”之称。
  ②禺而四耳:指水边的部落。
  ③其音如吟:住在乳源。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 广东省北部。
  ④见则郡县大水:那里的百姓都放牧。
  译文:由九嶷往东南四百五十里,有作山叫乐昌山,那里水多树木少。有一个氏族,是水边的部落氏族,名叫昌乐氏,住在乳源,那里的百姓都放牧。
    【尧光山 】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①,其 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鬛 ( zhì liè )②,穴居而冬蛰(zhé)③,其名 曰猾褢(huái)④,其音如斫(zhuó)木 ⑤,见则县有大繇(yáo)⑥。
  注释:
  ①尧光山:指饶拱山,意为八门山,汉译为八面山。八面山位于 湖南东南部、 桂东县西部,地处罗霄山脉中南
  段、 南岭山脉北端。
  ②彘鬛:指支那族,东夷苗族的统称。
  ③穴居而冬蛰:且舍部落的支系。
  ④猾褢(gui):沤桂苗。
  ⑤斫木:渣蒙,今称桂东,旁边有遗存名传承为龙渣。
  ⑥大繇:指都有,即物产丰富。
  译文:从昌乐山往东北三百四十里,有座山叫八面山。山的南面多水,北面出产金矿。有一个氏族,是定居的支那氏族,是且舍部落的支系,称为沤桂氏,他们住在桂东,那里物产丰富。
  
  【羽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 ②,其上多雨③,无草木④,多蝮虫⑤。
  注释:
  ①羽山:今称于山。位于江西省中南部,系 赣 江和 抚河的 分水岭。
  ②其下多水:东面生活着瑞氏族
  ③其上多雨:西面生活着于氏族
  ④无草木:没有迁徙的苗民。
  ⑤多蝮虫:都是濮族。
  译文:由八面山往东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叫于山,山的东边生活着瑞氏族,山的西边生活着于氏族,没有外来移民,都是濮族。
  
  【瞿父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①,无 草木②,多金玉③。
  注释:
  ①瞿父山:指军峰山,实际是在于山的东北面。位于江西 抚州市 南丰县和 宜黄县境内。
  ②无草木:没有移民。
  ③金玉:指黎夷。金的读音,濮语指人丁,黎也指人(有黎川为证)。
  译文:由于山往东北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叫军峰山,那里没有移民,指有黎夷。
  
  【句余山】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无草木 ②,多金玉③。
  注释:
  ①句余山:指怀玉山。濮语读“玉”为珏(jué),与“句”谐音。怀玉山坐落于江西 玉 山县西北60公里处,与 三清山对峙相望。
  ②无草木:没有移民。
  ③多金玉:生活着黎夷。
  译文:由军峰山往东北四百里,有座山叫怀玉山,那里没有移民,只有黎夷。

  
  【浮玉山】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①,北望具 区②,东望诸毗。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 ③,其音如吠犬④,其名曰彘(zhì,猪)⑤, 是食人⑥。苕水⑦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 其中多鮆(cǐ或jì)鱼⑧。
  注释:
  ①浮玉山:指龙王山。夏朝并未将水与龙联系的思维,所以称水王山、河王山而不称龙王山。龙王山位于浙江 湖州市安吉县境,被称“天目第一峰”。
  ②具区:指太湖。诸毗,指北面相邻的集镇。
  ③虎而牛尾:濮族的僚夷,即种稻夷。
  ④吠犬:指东契,(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的古称谓。安吉县,属浙江省湖州市。
  ⑤彘:安吉氏,吉氏族。
  ⑥是食人:古老的定居氏族。
  ⑦苕水:指西笤溪。
  ⑧鮆鱼:指己哲,即渔民氏族。鮆,指氏族;鱼,指渔业。
  译文:由怀玉山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龙王山。龙王山北望太湖,东望嘉兴诸镇。有一个氏族,是濮族的僚夷,住在安吉,叫吉氏族,是古老的定居氏族。西笤溪发源于山的北面,向北流入太湖。那里生活着渔民氏族

  
  【成山 】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①,四方而三坛 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笃(借音字) 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④,其中多黄金 ⑤。
  注释:
  ①成山:成山是汉语名,原名是笃山,“笃”指成之意。中心集镇名也是由“笃”演变为与成谐音的“淳安”。成山,今称昱岭(浙江临安县天目山的一部分)。淳安县,隶属于浙江省杭州市。
  ②四方而三坛:指私那的边缘地区。这里的“四”读私,“方”读那;“三坛”读啥投。
  ③笃水:即成水,今称新安江。新安江又称徽港,钱塘江水系干流上游段,发源于安徽徽州(今黄山市)休宁县境内。
  ④虖勺:指东边的江,今称为富春江(浙江省中部河流)。
  ⑤黄金:虖己,指东部的氏族。
  译文:由怀玉山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昱岭,是私那的边缘地区,西边生活着黎夷,东边生活着穄禾氏族。成江发源于这座山,向东流入富春江,那里(指富春江地区)生活着东部的氏族。
  
  【会稽山】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①,四方 ②,其上多金玉③,其下多砆石④。勺水⑤出 焉,而南流注于湨⑥。
  注释:
  ①会稽山:指南具枝山,后演绎为会稽山。
  ②四方:指私那地区。
  ③金玉:指穄夷,种稻夷。
  ④砆石:指房奉氏。砆,只能译为房,而不能译为防。
  ⑤勺水:指沙溪。
  ⑥湨:音jú,指曹娥江。
  译文:由昱岭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会稽山,是私那地区山的西边生活着穄( jì)禾氏族,山的东边生活着房奉氏。沙溪发源于这座山,向东南流入曹娥江

  
  【夷山】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①。无草木②,多 沙石③。湨(jú)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⑤。
  注释:
  ①夷山:指武夷山,武夷山地区。
  ②无草木:这里的“无”是指部落,“草木”是指崇氏族,也称崇濮、从濮。
  ③多沙石:生活着杉黎氏族。濮语“石”,读音为li。
  ④湨水:指崇阳溪。
  ⑤列涂:指富屯溪。
  译文:由羽山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武夷山,是崇濮部落和杉黎部落的生活地区。崇阳溪发源于这座山,向南流入富屯溪。
  仆勾山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①。其上多 金玉②,其下多草木③,无鸟兽④,无水⑤。
  注释:
  ①仆勾山:指濮城山,今称浦城地区,主峰在东侧的三天子都山。
  ②金玉:指广丰氏族。金,指具、广。
  ③草木:指崇濮氏族。
  ④无鸟兽:北部的僚族。
  ⑤无水:九牧部落氏族。
  译文:由武夷山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叫浦城山。西边生活着广丰氏族,东面生活着崇濮、北部的僚族和九牧氏族。

  
  即使是本土文明,商朝也本来就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商朝据说延续了600年,按中国的算法,商朝是约前1700年—-前1100年之间,但有考古实物证明的,只有270多年。殷墟是公元前1300年之后的,甲骨文最早历史也是1300年之后的。所以,前1700年—-前1300年之间的300多年,如果有商朝的话,那就是商文明的发展期了。

  我的看法:商朝直到公元前1300年之后,也就是建都殷墟之后,才成为“文明”,在这之前,商朝还只能算是个部落。

  也就是说,中国有考证的文明史是3300年(实际上,商文明后来还彻底消失了,据说可能迁徙到朝鲜,成为朝鲜的始祖。现代中国人,是西周人赶走商朝人,然后从战国和秦汉开始逐步融合形成的,和商朝人没关系。从这个角度看,韩国说历史比中国更悠久,也不是没有道理)。

  另外,和埃及、苏美尔、克里特希腊、赫俤等等上古文明比,商朝文明其实是非常落后的。除了青铜器水平发达外,建筑、生产力、兵器、金银器、壁画、雕刻、城市建设等等商朝都比那些上古文明更落后。
  商朝很可能是外来文明。
  即使是本土文明,商朝也本来就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商朝据说延续了600年,按中国的算法,商朝是约前1700年—-前1100年之间,但有考古实物证明的,只有270多年。殷墟是公元前1300年之后的,甲骨文最早历史也是1300年之后的。所以,前1700年—-前1300年之间的300多年,如果有商朝的话,那就是商文明的发展期了。
  我的看法:商朝直到公元前1300年之后,也就是建都殷墟之后,才成为“文明”,在这之前,商朝还只能算是个部落。
  也就是说,中国有考证的文……
  -----------------------------
  从苏美尔、古埃及到古希腊、古罗马,比之同时代中国、古印度的历法的精准度、适用性与推广性,差了一个一个层次!
  另外,这些所谓西方“高文明”,最大的城市人口不过七、八万,整个国家面积比法国大不了多少(3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些都跟中国没法儿比的。


 【西方商业城邦,就该找中国商业中心来比】
  比如青铜器成都三星堆、彩陶青海乐都马家窑文化、玉器红山文化、丝绸良渚文化、稻盐河姆渡文化、文字大墩文化、古城6400年前的彭头山……

  【而不是拿商业城市跟政治中心比】
  就像你找香港比之于河南,香港是个商业中心,乍一看仿佛高档次,但其实只是产品汇聚地,而非原产地……

  西亚的城邦文明,很多并非原产地,而是从印度、伊朗、乌克兰等四面八方,历经千百年商业贩运或战争掠夺而来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1751/7382518965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山海经》与三皇五帝时期 三皇五帝时期

:《山海经》与三皇五帝时期作者:武陵君《三易源流考》考证破解《山海经》的作者和时代——三皇五帝时期的社会文化是神巫文化在颛顼“绝地天通”改革之后,《国语.楚语下》曰:“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

《山海经》异兽图全 山海经全部异兽图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全书18篇,约3100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分布南山经 五藏山经

《山海经》五藏山经的分布(南山经)南山经有三条路线共40座山,分布在今北非和西亚地区,横跨两个远古人类文明区域,尼罗河古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巴比伦文明区。这三条路线分布之巧妙,出乎人们之所料。

声明:《山海经秘密 《山海经》密码》为网友残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