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又到了一年之中孩子长个子的“黄金时期”。很多家长见孩子身高不理想,心急的他们就将一种能够促进孩子长高的生长激素奉为增高“神器”。作为直接用于生长发育期孩子的药物,它真的完全无害吗?又是否适用于所有身材矮小的孩子?带着诸多疑问,记者采访了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在专家眼中,生长激素并非“万能增高剂”。
门诊中“矮小”患儿占两成,算不算矮医生说了才算
据主任介绍,单就她每周三天的专家门诊情况来看,矮小患儿比例占到总门诊人数的近两成。“这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确切意义上的矮小症,当然需要医疗手段的适时介入;另外也不乏一些‘莫须有’的矮小,很多家长发觉自家的孩子比同龄孩子矮小就很紧张,实际上这牵扯到一个矮小症的认定问题,并不是所有的矮小都是病”。

主任说,如今的孩子总体身高普遍比上一代要高,这要归功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营养状况的改善。但是在儿童总人群中,确实有少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长得矮小。主任向记者出示了一份由中华医学会推出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该指南把矮小定义为“在相似环境下,同种族、同性别和年龄的个体身高低于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个标准差或者3个百分点以下者”。简言之,不是个子偏矮一点就是矮小症,这里面有一个严格的范围。此外,矮小症也不单单就是长得矮,它还涉及到其他很多问题。对于普通家长而言,最好还是带着孩子到正规医院监测生长速度,请医生依据标准来判断是否属于矮小症的范畴,并且专家强调这种监测应从小开始、定期开展,以利于发现问题及早解决。
矮小症病因多,生长激素不是“万能增高剂”
“生长激素对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因生长激素缺乏引发的矮小症有明显疗效。也正因为这样,生长激素的作用容易被人为夸大。”主任介绍,临床上使用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目的是让缺乏生长激素的患儿保持正常的生长速率,使他们能够抓住青春期快速长高的时机,最终达到正常身高。长期的临床实践也证明,生长激素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而且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不过,主任也同时提醒,生长激素并非“万能增高剂”。首先一点,虽说人工重组的生长激素与人体自然分泌的高度同源,但它毕竟属于药物,仅被诊断为矮小症的患者方能使用,不适用于所有人群。此外,诱发矮小症的病因很多,大致分为疾病因素和非疾病因素两类。前者包括最常见的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此外如甲状腺功能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Ⅰ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都可引起矮小;而非疾病因素主要来自遗传,患儿查不出身体器质性病变,若父母和亲戚都比较矮,就可诊断为家族性特发性矮小。
对于由生长激素缺乏症引起的矮小,可以注射生长激素治疗,效果明显。但并非矮小儿童都可以靠生长激素解决问题。主任回忆,她曾接诊一名男童,10岁了身高才1.2米,而正常范围应该达到1.4米左右。当时家长要求打生长激素,但检查发现孩子皮质激素指标惊人,判断是患了肿瘤。“如果是肿瘤引起的矮小,不把原发问题解决,光打生长激素不仅无效,反而会刺激肿瘤的生长”。
滥用生长激素反而会抑制生长
家长希望孩子“高人一等”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假如孩子本身发育正常,只是未达到家长的心理预期值,就一心想给孩子打点生长激素,催催个儿,这就完全超出了生长激素的使用范围。与任何药物一样,生长激素也有它的两面性,它固然能使人增高,但倘若滥用或是使用不当,也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主任告诫,如果给并不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症的孩子注射生长激素,可直接导致其骨骺线提前闭合,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再也长不高了;而对于骨骼已经闭合的孩子,理论上已无长高的可能,此时若再使用生长激素,反而可能造成骨骼的钙化,甚至激发其它疾病。除此之外,关节和手指关节肥大的“肢端肥大症”、假性脑瘤、股骨头骨骺劈裂和脊柱侧凸等也被证实与生长激素的过量使用有关。专家强调,打生长激素毕竟只适用于少数人群,想长高,培养孩子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运动、保证睡眠才最可取。
延伸阅读:北京水痘高发期将至 护理水痘别用激素草莓个大空心是打了激素是谣传8岁娃才1.1米 原来体内缺生长激素网传“个大”草莓打激素 专家认为“不靠谱”国家食药监检出多款面膜含激素“草莓含激素”危害人体 专家称传言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