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八十一化图 老子八十一化图(10-18)

 
老子八十一化图(10-18)

 

第十化、变真文

老君当龙汉元年,分身于中央大福堂国,出真文赤书,以化其民,皆得长生。

 

 

南极赤明之国,出火炼真文。号曰洞阳之庭,有流火之池。人炼其形,皆成金色。上置南昌之宫,下立朱陵之馆,以主生成。

 

东极碧落之天,浮黎之国,书真文于空青之林,文成紫字。其林风声成音,鸟食其叶,身生文章,人得其羽,即能飞行。其民长生,安乐无为。

 

西极卫罗世界,西那玉国,出真文于浮罗之狱,以度国人。玉池自生,金精流映。人挹其水,身生金光,与天相毕。

 

北方郁单之野,书真文于洞灵之府,以度兆民。其寒池灵津,自然流澳,人得饮之,无有终极。

 

以上诸种真文,俱载《度人经》中。

 

真文者,五方真炁之精,凝结成文。其字方广丈余,八角垂芒,或为云叶之形,或成飞走之状。迨黄帝时,天真皇人译成正音,今载《道藏》中。


 

第十一化、垂经教

老君以龙汉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天宝君,化为玉清境,说《洞真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圣大乘之道也。

 

赤明元年,号无形天尊,亦名灵宝君,化为上清境,说《洞玄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真中乘之道也。

 

上皇元年,号梵形天尊,亦名神宝君,化为泰清境,说《洞神经》十二部,以教天中九仙小乘之道也。

 

三洞者:一、洞真[ 洞,言通也。谓通真达妙,灵秘不杂也 ]。二、洞玄[ 玄者,通天立地,功用不滞 ]。三、洞神[ 召制鬼神,其功不测 ]。此三法,皆能通凡入圣,同契大乘,故得名“洞”也。

 

 

四辅:一、太清 [ 以太一为宗,辅洞神 ]。二、太平 [ 以三一为宗,辅洞玄 ]。三、太玄 [ 以重玄为宗,辅洞真 ]。四、正一 [ 以真一为宗,正以治邪,一以统万。宗道德、崇三洞,遍陈三乘也 ]。

 

七部 [ 部者,别其义内以相从也 ]:一、洞神。二、洞玄。三、洞真。四、太清。五、太平。六、太玄。七、正一[部]。

 

十二部:一、本文 [ 本,始也,根也。文,分也,理也。谓理于万事,又能表全至理也]。二、神符 [ 神用无方,利益众生,信若符契 ]。三、玉诀 [ 玉,名无染。诀,语不疑。谓决定了知,更无疑染 ]。四、灵图 [ 灵,妙也。图,度也 ]。五、谱录 [ 谓绪记圣人,以为教法 ]。六、戒律 [ 戒,解也,界也,止也。律,率也,直也,怀也 ]。七、威仪 [ 毅嶷可畏,轨式所宜 ]。八、方法 [ 谓修行治身,有方所节度也 ]。九、众术 [ 众,多也。术,道也。谓趣至极之初道也 ]。十、记传 [ 记,志也。传,传也。谓记志本业,传示后人也 ]。十一、赞颂 [ 赞以表事,颂以歌德 ]。十二、表奏 [ 表,明也。奏,凑也。表心事上共凑大道也 ]。

 

开合为三十六部尊经,上应三清三十六,中应三界三十六帝,下应九垒三十六土皇,内通人身三十六宫。故人头有九宫,心有九孔,脐有九神,形有九户,凡三十六所。外合三十六音也。

 

 

十二化、撰灵篇

老君于中皇元年岁壬戌三月一日,于玉天琼房,推较本元,撰集灵篇,以为宝经三万卷、符图七千章、玉诀九千篇,以授东海方诸宫青童大君,使传后学玉名合真之人。大君既受宝经,位登上相,金华玉女,紫晨玉童,各三千人,俱侍卫焉。末学之子,欲受经及修行,皆宜先奏金简于青宫,投玉札于上清。典录玉司,常阴察人精粗,其有勤苦,乃得授玄焉。

 

 

十三化、为帝师

老君在天皇时,号通玄天师 [ 一号玄中大法师 ] 乃讲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十干支之名:曰阏逢、曰旃蒙、曰柔兆、曰疆圉、曰著雍、曰屠维、曰上章、曰重光、曰玄黓、曰昭阳。十二支:曰困敦、曰赤奋若、曰摄提格、曰单阏、曰执徐、曰大荒落、曰敦牂、曰协洽、曰涒滩、曰作噩、曰掩茂、曰大渊献。以定岁时之所在。

 

在地皇时,号有古大贞。爰定三辰,是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

又在人皇时,号坚固先生。分九区居方所,五行四微,世欲生死之业。于是而起,人乃任性混朴,茹毛饮血,男女无别。夏则巢居,冬则穴处。

 

《洞玄经》云:“天地浑如鸡子,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运变,天数极深,地数极厚,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云云。

 

 

第十四化、置陶冶

老君于天汉元年 [ 即上天年号 ] 下降,与燧人为师,号惟用子。观星辰、正七宿,分岁为春、夏、秋、冬四时;别五木以改火,教民烹饪,以代生冷;作结绳之政,陶冶为器。日中之市,兴交易之道,人情以遂。

 

亳州《太清宫碑》云:“二圣既理,四表生光。我太上老君,博施济众,与人皇为师。三百六十之川,初分血脉;一万五千之策,乍配偶奇。三壬三乙之神,离胎于水木;六丙六辛之将,出孕于风火。一百五十六代,四万五千余年,始称通玄天师,再号金阙帝君,三名盘古先生”云云。

 

 

第十五化、赞元阳

老君在伏羲时,号郁华子,说《元阳经》,教画八卦、造书契,使天下义理必归之文字,文字必归六书。作甲历,岁起甲寅,干支相配 [ 即六十甲子 ]。岁纪不差,年月不乱,昼夜是纪,东西南北而方不惑。始制嫁娶,以正人伦。定礼乐,以叙尊卑。造衣裳,以明贵践。作宫室,以代巢穴。为舟车,以济不通。造弧矢,以威不顺。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宇内以治,政化大洽。

 

六书:一、象形 [如日、月 ]。二、假借 [令“长”一字两用 ]。三、指事 [ “人”在“一”上为“上”,“人”在“一”下为“下”。各指其事而言也 ]。四、会意 [ 武、信:止戈、人言。会合其意也 ]。五、转注 [ 左右相转以为言也,如“考”、“老”等字 ]。六、谐声 [“江”、“河”以“水”为偏旁,以“工”、“可”声谐也 ]。

 

依类象形之谓文,形声相益之谓字,著于竹策之谓书。

 

 

第十六化、教稼穑

老君与神农为师,号大成子,说《元精经》,教以生化之道。播百谷以代烹杀,合百药以救百病。尝桑得禾,尝柳得稻,尝榆得黍,尝槐得豆,尝桃得小麦,尝杏得大麦,尝荆得麻。既登五谷,以合民命。止杀禽兽,群分类聚。长善遏恶,以全其生。不食血肉,故无业累。示好生之道,由兹始矣。

 

《孔子家语》云:“季康子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水火木金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皆取法五行。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也。”

 

 

第十七化、始器物

老君在祝融时,下降衡山,号广寿子,以《人皇内经》、《灵宝五千文》授于祝融。融观斯经,则知金玉七宝之所在。范土为金,冶石为铁。乃造刀斧钻凿等,以利益众生,使不损手爪之用。祝融氏以道治天下,六千余岁上升。

 

《尚书·洪范篇》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黄帝内经》与此稍异。

 

 

第十八化、居空洞

老君在黄帝时号广成子,隐于空峒。黄帝往见问之,广成子曰:“汝所问者,物之质也。奚足以及至道?”黄帝退,捐天下,斋心除形,闲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曰:“吾闻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蹙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汝:夫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神将必清。勿劳汝形,勿摇而精,少思寡欲,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形乃长存。谨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杳冥之门矣,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谨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修身千二百岁,吾形未尝衰也。”黄帝闻之,乃叹曰:“吾于广成子之谓天也!”因授以《自然经》、《阴符经》等。

 

《前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赵宋欧阳文忠公《崇文总目·叙》云:“道家者流,本清虚,去健羡,泊然自守,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虽圣人南面而治,不可易也。或不究其本,弃去仁义,而归之自然。以因循为用,则儒者病之”。

 

“神将必清”一本作“必静必清”,“勿摇而精”,“而”读“尔”字。

 

老子八十一化图 老子八十一化图(10-18)

转载自:黄信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2151/224110876119.html

更多阅读

守护甜心——亚梦黑化文+几梦文 守护甜心之亚梦黑化图

No.1危机来临“几斗,为什么。。你离开,而我,却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为什么。。”亚梦的手紧紧抓着被子,流泪。。“亚梦。。。”戴雅说“。。。”亚梦闭上了迷人的大眼睛,“睡吧,戴雅。。我没事。。”“亚梦。。。。。”戴雅叹了一口

双子星公主(卡哇伊美图) 双子星公主莲音黑化图

不得不说,<<双子星公主>>是一部很成功的动漫,整部动漫无不显现出美好的童真,看后永远能带给我无穷无尽的快乐.真的是一部很棒,很卡哇伊的KATOON哦!!!我支持法莲两位公主的意愿,支持法希莲布(FXLU)!你呢,支持哪边?写下来,告诉我吧

在PS中如何画虚线 ps里如何画虚线框

在PS中画虚线与许多种方法,根据自已的不同需要选用不同的方法1、利用文本格式,将中文的“………”省略号连起来输入,可以作为虚线2、利用文本格式,将英文的“……..”句点连起来输入,可以作为虚线3、利用文本格式,将中文的“—·—·—

声明:《老子八十一化图 老子八十一化图(10-18)》为网友青春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