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人的父母也曾是受伤的孩子<?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成果:一个人的性格特质,95%以上来自父母经验(家庭经验)那么,无论你今天有怎样的发作或情绪,其中均凝聚着大量的父母信息,也可以说,父母关系以及与你之间的关系,正是你今天绝大部分性格特征的缘起,或者延续,或者反弹。
伤人的父母曾经也是受伤的孩子。在看清整个家庭系统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可以省思自己,修复和重塑自己,为下一代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了解家庭,要从认识父母开始。在我们的父母年代里,子女对父母的服从和继承,便成为了一种无条件。虽然这有悖于人性发展,它过于强调依赖与附属。但是,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流传下来。很多不妥的做法,本能地代代相传。在古代,它呈现为对父母的无条件依从,就像贾宝玉虽然在女儿圈里活泼烂漫,被老太太视为掌上明珠,却在父亲面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这种顺从在近代也没有实质性改变,《大宅门》中的七爷在教训儿子时,用拐杖打断了儿子的腿,造成了他终生残疾。可整个白府乃至社会,却没有一个人产生异议,因为大家有一种共识:父母教训子女,是天经地义之事。
而我们的父母是俗人,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做错什么,他们的父母的观念不同,他们大多数人只是保证孩子能活下来,自己能保住性命,至于什么生活质量或心理素质,他们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想过。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所感受到的生活水平,远不如现在的我们,他们能把孩子们拉扯大了,记住,只是拉扯大了,至于长大后成功与否,他们根本顾不过来,因为在那个年代,他们连自己都顾不上。他们是一群比我们穷的人,不仅没那么多钱,而且精神世界也比较匮乏,他们紧紧恪守着自己的生存经验,携带着人类所有的习气与我们相伴。

可他们已经把我们拼装成功,我们今天的质量不合格的确与他们当年的能力有关,可是,他们就是这种能力,就像我们今天的眼高手低一样,可是,他们有一点和我们是一样的,都尽了全力!我们苟活下来,和他们一起苟活下来,实为不易。他们和我们一样具备人类所有的缺点,包括自以为是、懒、庸俗、固执、无知、暴躁和冲动……
到了老年,他们成了弱者,但他们仍然固执,像个孩子一样没有安全感,于是怕子女远离,也怕自己失去家长的威严,是的,他们要面子,像我们一样好虚荣,所以,他们只是普通人。
是的,我们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认命。因为自己就是父母所生,自己就是这样一种客观存在,它没对没错,没好没坏,一切都是自然。问题在于,我们可以认命于当下,但是,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命运的安排,在后天,在我们足以脱离父母怀抱的时候,便可以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才是大丈夫所为。因此,我们生为何人并不重要,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也不重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观念逐渐被打破,衣着打扮和生活礼仪逐步脱离了父母之命,自由恋爱也逐步取代了媒妁之言。是的,强调个性发展的今天,导致子女们在许多形式上逐步远离了父母,感恩后产生的无条件顺从,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依赖和不自立之后的抱怨。其实,这种形式与本质的冲突——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不能取代生活来源。
当一个人了解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就知道应如何处理在成长过程中造成的负面,也就是“修复本我与自我间形成的断带”。这就如同知道了一辆车的毛病后并不是总埋怨出厂时的质量不过关,关键是如何维修或重新改良,因为,我们毕竟还要驾驶它,在此期间,我们不能总抱怨有些不负责的工人们不懂行,因为他们就那个素质,就那个技术,他们的水平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