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文言文中 “你是”怎么说
这得看你说话的对象和感情了。
要是对尊者的话,可以说:子为,公乃。
对卑者可以说:汝乃,尔乃。
相关解答二:文言文中的涟
涟:
1. 水面因风吹而形成的波纹。亦指微波。
●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拂青林而激波,挥白沙而生涟。」
●《太平广记》卷四七一引唐李复言《续玄怪录》:「遂下游于江畔,见江潭深净,秋色可爱,轻涟不动,镜涵远虚。」
参见「涟猗」。
2. 泪流不断貌。
●唐李白《玉壶吟》:「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清吴伟业《萧史青门曲》:「苦忆先皇涕泪涟,长平娇小最堪怜。」
●《再生缘》第二回:「每伤薄命芳心苦,常惜青春血泪涟。」
参见「涟如」。
3. 黏。
●阿英《敌后日记摘抄·七月二十八日》:「又棒头计有二种,佳者名涟棒,粒小,杆细,性涟,可代糯米磨粉制饼。」
4. 水名。在江苏省涟水县北,一名涟河,又称沭水。流经沭阳县境,分中涟、东涟、西涟,潴桑墟湖,东入东海。参阅《元和郡县志•泗州》、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四·淮安府》。
5. 水名。在湖南省中部,源出涟源市,东流经湘乡市,至湘潭市注入湘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涟水》:「涟水出连道县西,资水之别……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
6. 水名。在广东省南雄县境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溱水》:「涟水南流注于东溪,谓之涟口,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也。」
相关解答三:“怎么做到” 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以何而为之
焉以为之
相关解答四:‘‘你’’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文言文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六个:尔、汝、女、若、乃、而。
其中前四个比较常用。“女”是“汝”的通假字;“而”是“尔”的通假字。
相关解答五:高中文言文
1-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通“薆”。隐蔽,躲藏)
2-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3-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郑(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能力。)
4-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5-本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6-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7-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8-病
1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5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词)
6今人乃攻俭相诟病 (责备、羞辱,动词)
9-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 ,必以情(了解,弄清楚......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六:文言文中除是怎么说的
除有三种读音,分别如下:
chú
1. 宫殿的台阶。
例:《史记•魏公子列传》:「赵王埽除自迎,执主人之礼。」
2. 泛指台阶。
例: 宋叶适《王氏读书堂》诗:「矧今治华室,山翠涌前除。」
3. 阶梯,楼梯。
例:《文选•班固〈西都赋〉》:「周庐千列,徼道绮错,辇路经营,脩除飞阁。」
4. 门与屏之间的通道。
例:《汉书•苏武传》:「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5. 清除,去除。
例:《书·微子之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
6. 扫除,打扫。
例:《左传•昭公三年》:「自子之归也,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
7. 驱除;肃清。
例:《史记•吕太后本纪》:「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报曰:‘宫谨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宫。」
8. 除去杂草并堆土以便筑坛的平地。
例:《左传•昭公十三年》:「令诸侯日中造于除。」
9. 修治;整治。
例:《易·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10. 指从事修治道路的役夫。
例:《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冬十月,孟氏将辟,藉除于臧氏。」
11. 整洁。
例:宋叶适《〈丁少詹文集〉序》:「既而自温岭、雁荡来者,累累言其庭宇甚除,疆畎甚修。」
12. 免去,免除。
例:《墨子•号令》:「归敌者父母、妻子、同产皆车裂。先觉之,除。」
13. 引申为避免。

例:唐柳宗元《凌助教蓬屋题诗序》:「栋宇简易,仅除风雨。」
14. 兽换毛。
例:《淮南子•天文训》:「日者,阳之主也。是故春夏则群兽除。」
15. 脱下;取下。
例:《水浒传》第二四回:「一脚歇了担儿,便去除了帘子,关上大门,却来家里坐地。」
16. 除去,不计算在内。
例: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作酢法》:「大麦酢法:七月七日作。若七日不得作者,必须收藏;取七日水,十五日作。除此两日,则不成。」
17. 旧时守孝期满,去丧服,谓之「除」。
例:《礼记•杂记下》:「亲丧外除,兄弟之丧内除。」
18. 治病。
例:《韩非子•说林下》:「故谚曰:‘巫咸虽善祝,不能自祓也;秦医虽善除,不能自弹也。’」
19. 指病愈。
例:《方言》第三:「南楚病愈者谓之差,或谓之除。」
20. 拜官,授职。
例:《汉书•景帝纪》:「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
21. 数学计算方法之一。均分某数为若干分。与「乘」相反。
例:《汉书•律历志下》:「推日月元统,置太极上元以来,外所求年,盈元法除之,余不盈统者,则天统甲子以来年数也。」
22. 古时建除家以为天文上的十二辰分别象征人事上的十二种情况。「除」为十二辰中与卯相对应的一种表示吉利的代号。
例:《淮南子•天文训》:「寅为建,卯为除,辰为满,巳为平,主生。」
zhù
1. 给予;赐予。
例:《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何福不除。」
2. (今读chú)谓光阴过去。
例:《诗·唐风·蟋蟀》:「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shū 夏历四月的别称。
例:《诗·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七: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有3种用法......
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八:“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吾,余,仆(用于自谦时),予
相关解答九:文言文中但是怎么说?
然
然则
或
诚
都可以,要看原文结构
407793422
相关解答十:文言文 中则的用法
一、连词
连接贰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⑴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⑵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2.表示顺承关系
⑴所连接的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或解释。可译为“有“就是”“就是因为”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楚得枳而国亡,齐得宋而国亡,齐、楚不得以有枳、宋而事秦者,何也?则有功者,秦之深仇也(《史记·苏秦列传》) 按:“则有功”句:就是因为凡是有功绩的国家,都是秦国刻骨的仇敌。 ⑵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原因,后一部分表结果,或在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便”等,或随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 ,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⑶表示所连接的两项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可译为“就”“便”“才”等。 例: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3.表示转折关系
⑴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反而”“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A.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B.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按:B.他家虽在我近旁,人儿却象在远方。 ⑵用在由相同的两个词(或词组)构成的复合谓语中,表示让步。可译为“是”“倒是”等。 例: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按:(燕国)治倒是治理好了,但这并不是信的原意啊。
4.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⑴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⑵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按:⑴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辅助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犯的祸害,国家常会因此灭亡。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
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强调
可按上下文义灵活译出。 例:⑴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⑵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例: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三、语气词
用在句末,常与疑问代词“何”一起构成“何则”,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宋人闻之,俨然感悦,而晋国日昌。何则?以其诸逆存顺(《韩诗外传·卷一·第二十二章》)
四、名词: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criterion;norm;standard;rule〗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余下全文>>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