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治家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说有点夸张,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随着论语在世界影响的扩大,研究论语的人越来越多,《论语》隐然已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说实话,一开始,对于论语的学习,很多人都抱着怀疑态度的。7月3日上午8点,我校《论语》志同社首次开展集体活动;7月27日上午,又举行了第二次论语学习交流活动,每次活动,虽然都只有短短的三、四个小时交流,但它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我也在学习中深刻感受到,论语的博大精深需要反复咀嚼方可品出其中滋味的。
孔子离我们有多远?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论语》离我们有多远?2500多年的历史宝藏其实一直近在咫尺。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的《论语》所体现的是先贤圣人的思想,贴近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点明了人生做人做事的真谛。千年时光并没有改变人生的本质,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生命的绚烂最终将归于平淡,充实而自在的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的心越来越宁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社会生活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生感悟
【译文】 孔子说:“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技巧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就不一一赘述了。最难能可贵的,是孔子生活在乱世,有大胸襟、大智慧却一再被官方冷落,报效无门,还险些丧命,面对如此挫折,不可能没有怨言。但孔子的生活态度特别给我以启迪和敬佩。
【原文】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 孔子说:“没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孔子说:“不埋怨天,不责备人,我学了些平凡的知识,从中领悟了高深的道理。了解我的,大概只有天吧!”
【感悟】《论语》在塑造心性方面,就是针对人的情感、情绪和认识,给予规范、约束和提升,这里表现得很明显。孔子并非超凡入圣之人。“莫我知也夫!”就是很大的怨言。而他有解决这种影响身心健康的情绪的良方,那就是提醒和要求自己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坚持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此把怨尤情绪化解掉,同时也把这剂良方传递给后人,这就是他的伟大之所在。我在想,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甚至遇到挫折,怎么办?埋怨、愤恨、甚至暴怒,也许能解一时之气,可能解决问题吗?我们不如学习孔子:不怨天,不尤人,做好自己,提高内涵,达到内心的宁静。如其悲天悯人,不如勇敢面对,也许挫折在不经意间就迎刃而解了,不失为一种豁达的生活方式。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所以要放下心中怨气,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愿意做的,也应替别人设想,做到了于己于人都无怨尤,才是真正的“仁行”。
另外,要放下心中的怨气,我们还要树立感恩的生活态度。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感恩是一种快乐的生活哲学。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生活,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一个人如果有一颗感恩的心,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生活,生活中就没有抱怨,并将得到生活更多的眷顾和机会。
《论语》中蕴含了许多的人生智慧,其中对我们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就是“仁”与“礼”和“中庸之道”。这些思想点明了不同层次的人在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为人处世等方面的差异。
例如,什么是仁?孔子提出“仁”,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体来说,孔子强调的“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颜渊篇》12.22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关爱他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慧。孔子说:“了解他人。
【笔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是千古名言。
我们先来看“仁者爱人”。关于“仁”,孔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不外乎行事遵循道德,举止符合礼制,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义”,等等。归结为两个字,那就是“爱人”,只有关爱他人,才会对对方保持礼制,才能依据道义对待他人。关于“智者知人”则相对容易理解,只有了解他人的人才能够称得上智慧。了解他人,知人善用,智慧也。
邵雨(我国著名的战略研究专家):“仁”与“智”是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两项素质。所以,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懂得如何去关爱员工,关爱他人,关爱消费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赢得员工、他人和消费者的信服。同时,我们应该努力去了解每一位员工,将正直的员工任命到关键重要的岗位上去。这样,我们就可以激发出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我的认识是:作为教师,要懂得如何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只有以爱育爱,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他内心的真正需要,因材施教,给学生发挥特长、展示自己的平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孔子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有一个人掉在水里,快要淹死了,孔子有一个学生,名叫子路,刚好从这里路过,就立即下去把他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救命之恩,就牵了一头牛送给他。子路接受了,回来欢欢喜喜地告诉老师和同学。同学们都觉得子路既然做好事就不应该接受报酬。谁知孔夫子却很高兴,称赞子路做得对,说:“从今以后,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为什么呢?有三个理由:其一,被救的那个人表示感谢是应该,以一个人的生命与一头牛的价值比较,接受一头牛并不过分。(感恩的心)其二,在孔子的那个时代,一头牛的价值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中产阶层的一部车吧,被救的那个人既然愿意付出这么贵重的礼物,可见他对生命的珍视。子路接受礼物,其实也是尊重那个人的价值观,不接受反而不美。(智者知人)其三,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理由,好人理应得到好报,而且应该坦然地接受好报。这样,就能够鼓励大家多做好事,都做好人(仁者爱人,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子路勇于救人的行为应该得到高度的赞美,包括用礼物和金钱进行褒奖。
上次活动共有10个老师发言,每个老师的发言都有自己的亮点,这次又安排了10位老师发言。最令人感动的是,第一次本来每个老师准备三分钟发言,可发言的老师至少讲了10分钟;第二次科研处规定每个人的时间是10分钟,结果大家至少讲了20分钟,每个人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大家的感想也越来越多了。
西方人说,有1000个人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同样,在中国,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孔子。在阅读了相同的文章后每个人都会产生各自不同的观点,这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文学素养息息相关。孔子在《易经·系传》中有两句话叫“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语言文字很多时候难以将想要表达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宋代思想家、哲学家朱熹对《论语》的解读,迎合了当时封建统治的时代需要,但却偏离了孔子的原意。据统计,朱熹对论语的解读至少有180多处错误(论语总共只有不到500则),由于朱熹的思想家、哲学家的地位和权威,也引起后人对孔子思想的很大误解。如对“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翻译,按照朱熹的解读是,孔子说:“民做事情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不要让他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似乎孔子在说“让民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可不得了”。这里,孔子俨然成了一个愚民的可憎的封建卫道士,成为统治者的利用工具,面目可憎,完全不符合他所倡导的“仁者爱人”的思想。新译:子曰:“民可使由 之, 不可 使 知 之。”孔子说:民能做的让他们去做;不能做的让他们学一学。这样的翻译就与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一致的了。由此我明白了:断章取义便无法读懂孔子思想的真谛。正如南怀瑾先生所说,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康海平老师在读论语的过程中,就不迷信权威,反复提出自己的质疑,而且还质疑的有根有据,就是一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阅读法,非常值得我学习。
关于孔子思想的精华我们不能一一列举,要领会这常读常新的智慧经典,应当抛却偏见和局限,用心去阅读,用生活去印证。
孔子的“仁”“忠恕”思想在物欲横流的现代,尤其是在和平年代,对治疗浮躁、奢华等时代病有极佳疗效。在边走边学,边学边磨中,我们逐渐领悟了论语中的智慧与力量,让我们在喧嚣、烦躁的社会中找到了一方净土,为我们的心灵寻到了一个理想的精神休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