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时候我们在超市里购物,随意丢给孩子一个他们想要的零食。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么做可能对孩子们有害。或许你并不知道怎么分辨零食的好坏,看到漂亮包装的零食就会买给孩子。其实分辨零食的好坏一点都不难。只需要用眼睛扫一下包装背面的信息,花5秒钟,你就能让一个垃圾食品远离你的孩子。
配方表的组成越简单越好。太复杂,太长的都要多留意。例如:
知名品牌产品配方表-1
知名品牌产品配方表-2
快速看懂配方表的窍门是寻找那些“不良原料”
10年前,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项目发现,有6种人工合成色素可能会诱发儿童多动症。为此挪威,芬兰,法国,澳大利亚,英国等欧洲已禁止使用这些色素。但其它国家仍在使用这些敏感色素。我国也还在使用其中的3种色素。所以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的零食对孩子的威胁最大。
添加了人工色素的零食很常见,包括:QQ糖,糖果,肉制品,饮料,等
明胶,果胶,卡拉胶都是常用的增稠剂。增稠剂的作用就是让水变成糊糊,或者让糊糊变成固态。超市里的酸奶为什么有固态的,也有液态的?为什么有的稀有的稠?很多都是靠明胶和果胶。
前年,央视两次曝光使用废料生产食用和药用明胶的安全事件,并轰动全国。虽然这些事件已经过去1年多,但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怎么知道是否还有劣质明胶在流通?
卡拉胶在成人和婴幼儿配方产品中都可合法使用。但在两类产品中的最大用量相差很多:在成人食品中最高添加量为8克/公斤;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最高用量为0.3克/升。就是说,儿童对卡拉胶的代谢能力比成人差很多。鉴于大部分零食都是根据成人标准生产的,含卡拉胶的零食尽量不要给孩子吃。
含有卡拉胶的配方
常使用增稠剂的零食有:QQ糖,软糖,酸奶,果酱,等
香精有两个作用:一是增加食品的味道,另一个是掩盖食材的味道。所以食品添加香精后,我们很难判断食材原有的品质。举个例子,传统工艺制作牛肉干时,需要精心选择牛肉,再配上各种优质香料经过复杂的工艺才能去掉牛肉原有的膻味。但很多食品工厂只需要一两种香精就能省去这些麻烦。所以那些含有香精的肉制品和水产制品零食最好不要给孩子吃。因为你不知道它究竟用了什么原料。
一些常用的添加剂并不需要排斥,比如说碳酸氢钠(小苏打、泡打粉)。它属于相对安全的添加剂。就像卤水虽然有毒,但用卤水去点豆腐,只要用量合适并不会让豆腐有毒。如果没有碳酸氢钠很多食品根本不可能在工厂环境里生产出来。
但其它添加剂的工作原理就未必是这样了。如果看不懂某个配方内容,干脆不要买。
还有一类食材的名字很容易欺骗大家。比如说:氢化植物油。在很多配方里它都被写得很含蓄,像:“植物油(含氢化植物油),精炼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氢化植物油对心血管系统有害,所以也不要选择。
如果儿童长期摄入超量的钠,他成年后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可能性就会高于同龄人。根据国际卫生组织(WHO)的建议,成人的钠摄入量上限为每日2克(大概5克盐)。儿童钠摄入量上限需要参照成人上限酌减,也就是小于2克,并且越小的孩子钠摄入应该越少。3岁孩子的钠摄入量大概是成人的1/3,即700毫克左右。
每盒33克的产品含钠量是成人每日摄入量的14%
上面这款知名品牌的零食,每个包装的钠含量接近2-5岁的孩子日摄入量的1/3。如果孩子吃了这个零食,再加上日常膳食中的钠,他的钠摄入量一定超标。
设想一下如果你给一个2-5岁的孩子吃上面这个零食,她的小肾脏和小心脏是不是会被这个高盐分重重的打上一拳?
再看看这个,是不是更离谱?
每100克产品的钠含量接近成人每天的摄入标准
反式脂肪含量直接反应零食里“不良”油脂的含量。如果这个含量大于0,干脆不要选择。因为反式脂肪一旦吃进去就很难被排出体外,日积月累的结果比吃盐多的威胁更大。
下图是对上面文字的总结,或许更易懂。
从营养成本表判断零食的好坏
如果不是真正的降价促销,太便宜的零食,不要买!
上面的这些方法都很简单,只要尝试一两次就能习惯去用。虽然只是举手之劳却能帮孩子们远离不健康零食的威胁,何乐而不为?
七果叔叔和大家一样,都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我们,一起给孩子们提供更健康的儿童零食产品。相信有一天,货架上各类美味的零食,都和七果叔叔的出品一样,不需要琢磨包装背后的配方表,就能让家长们放心为孩子购买。
来源:本文授权转载自“七果叔叔”微信号。
七果叔叔:品牌由几位严谨的理科爸爸创立,从手工烘焙做起,用妈妈的品质去严选天然优质食材,做出不加任何防腐剂和添加剂的婴幼儿零食,目前已开办儿童食品工厂,并取得生产许可证。七果叔叔坚信只有秉承像妈妈亲手给孩子做美食的态度去做食品,才能为孩子们带去念念不忘的童年回忆。
投稿Q:3189468657、商务Q:2805595803
热文推荐:《心痛!只喝了一口,两岁孩子变痴呆!吃饭时大人请不要这样逗孩子!》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马上阅读,觉得有用就点底部图片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