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猴子 人比猴子聪明

听上去这像是废话,其实不然。人比猴子聪明,当然是人认为猴子很聪明,不然怎么会有“猴精”一说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猴子是机灵顽皮之物,这似乎是没有异议的,国人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便是一猴王。但猴子的聪明,往往被人们看不起,这也是一个事实。“别把什么什么当猴耍”,是形容人被戏弄的一句口头禅,它来源于一种“耍猴”的把戏,即让猴子穿着衣服、戴着假面,模仿人的动作去取悦于人,俗称“猴戏”。用耍猴子比喻戏弄人,说明了在人的眼里,猴子的聪明还是小聪明,属雕虫小技。
庄子在《齐物论》中,为了说明他那个万物齐同的观点,也讲了一个猴子貌似聪明的故事。说有一养猕猴的老翁,给他的猴子喂橡子,对它们说:“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不料猴子们不高兴,冲他发脾气。于是老翁连忙改口道:“这样吧,早上发四个,晚上发三个。”结果猴子们都高兴了。看,在庄子的文章中,猴子所谓的那点聪明竟如此容易对付!当然,这只是个寓言。如果这个故事真的成立,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一个观点,那就是猴子之所以这样,也许完全是因为生存的原因,或者是养猴老翁的喂养习惯使然,它和聪明不聪明毫无关系。
最近看到一篇报道,多少也反映了易中天教授出名之后的种种烦恼。报道附录了他和记者的这样一段对话:记者问他“你现在到底是个什么角色”,一向从容淡定、幽默诙谐而又信马由缰的易教授,这回仍然不失幽默地回答:“峨眉山的猴子——到处被人喂东西(指吃请),跟人照相。”易中天将自己的角色比喻为和猴子差不了多少,这真值得同情。不过,峨眉山的猴子笔者见过,不单喂的人多,也许真的是因为被人们喂习惯了,一旦不喂,它们还会从人们手里抢东西哩。这没有多少大道理,是生存把它们训练的,就跟人们可以把猴子训练得能演戏一样。同样道理,在今天沸沸扬扬的“国学热”中,我就怀疑其中有多少人是真的对传播国学精髓感兴趣,里面夹杂因生存原因而鼓噪的人恐怕不在少数。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只能是折射,不可能是直射。我从来就不相信,穿古代服饰,念四书五经,举行大规模的隆重祭祀先祖活动,就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使今天的人们具有和发展的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了。如果那样,我们都复古去好了,何必再面对现代社会问题呢?
电视剧《士兵突击》播出后,获得观众一致好评。这部作品的确比较成功,几乎所有人物的性格刻画都有特点。不过我觉得,主要人物许三多的刻画反而是最有问题的。这个人物性格的发展缺乏逻辑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陪衬成才这个人物的。作者似乎想说明,许三多这样老实、质朴、厚道的人,才是最终胜利者;而成才这样目的性强、处事精明的人,最后会被社会淘汰,除非他改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经常看到的,倒是成才这样的人成功几率最大。连编剧也不得不承认,成才的精明,是生存迫使的,无可厚非。有一次在马路上,我就见到一辆企业的面包车,上面赫然写着:意识决定存在,细节决定成败。你别以为它说的是哲学的意识和存在的关系,那是反过来才对,它说的就是现实。可见,离开现实社会的种种环境和条件,去谈理想、价值观的重塑,是不现实的,那就像鲁迅说的,是拽着自己的头发就以为可以离开地球一样。人的这种聪明,有时算不算是一种自作聪明呢?
选自《羊城晚报》

聪明的猴子 人比猴子聪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2651/368972729842.html

更多阅读

聪明的猴子的故事 聪明的猴子作文400字

有一则故事,说是有一群动物在海上航行,船出了故障,必须有部分动物跳海,减轻船的重量,才能保证其他动物的安全。自然谁也不愿意跳。这时,聪明的猴子出了个主意。他建议:“谁能讲出令所有动物捧腹大笑的故事,谁就可以不跳。但是,只要有一个不笑

阚治东:被选中的“猴子”

  猴子们挤在笼中,等着厨师伸手过来抓去做“猴脑”。   阚治东坚决不做那种推别人出笼的“猴子”,而自己一旦被选中推出,他也较真,要尽可能留下文本,证明自己的清白      餐是中餐,酒是黄酒。阚治东戴着眼镜,个儿不高,人也不胖,属于

方管抛光机ycskd 创业谈:聪明的猴子没桃吃 YC

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只猴子下山去玩,先是在桃林摘到了一个桃子,然后扔了桃子去摘玉米,又扔了玉米去摘西瓜,最后为了追兔子而扔了西瓜,最后兔子没追着——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只猴子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三心二意的反面典型。但襟

聪明的猴子故事 聪明的猴子

在一片深山老林里住着可爱的猴子一家。有一天,可爱的小猴子蹦蹦跳跳的下山去玩。它走出群山,看见了一座磨房,房子里面有各中各样的工具。它还看见了一棵高大强壮的老松树。小猴子看见对面有一片桃树林,树上挂满了一个个又红又大的桃子,

声明:《聪明的猴子 人比猴子聪明》为网友把酒临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