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严宗的寺庙
华严寺简介 编辑:佛友 | 来源:中国寺庙网 | 标签: | 发布时间:2010-10-13 陕西长安少陵塬华严寺为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全国佛教重点寺院,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离西安十五公里车程。据《长安志》所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寺内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建筑依次而建,规模非常宏大。从佛教经典总集《大正藏》,唐宣宗李忱《幸华严寺》,唐大诗人李白《杜陵绝句》,宋名相寇准《游华严寺》等资料来看,华严寺自建寺起,华严宗五祖、唐开元三大士、不空、智藏、玄逸等高僧敕住华严寺,杜顺大师依据《华严经》思想在这里开创了华严宗。由于华严寺当时道场庄严、高僧云集、环境优美,曾经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华严宗五祖生前在华严寺弘宗演教和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圆寂后在这里建塔供养。历经岁月沧桑,华严寺过去盛况现已不复存在,但初祖杜顺大师、四祖澄观大师舍利塔成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三位一体的精神导归,历代文物成为最有力的历史见证。
华严寺为中国佛教唯一没有重建的祖庭寺院,现有土地23亩,自2006年起,住持宽昌法师和十余位高学历青年僧众,在一片荒废的情况下多方筹资,改造了原有殿堂,新建了斋堂、华严三圣殿、止观堂、寮房等建筑,暂时解决了生活、活动场地等困难,整体重建事宜将在今后按规划逐步进行。目前寺院按照丛林规矩,注重文化教育和道风建设,并常年举办讲经共修等活动,为教内外人士所前往乐道,重建工作仍需教内外贤德的大力支持和共同成就。
唐代华严宗思想经由华严寺传播到世界各地,华严寺成为弘扬《华严经》经典教义的重地,成就了佛教界“不读《华严》,不知佛家富贵”的无量功德;华严寺同时也成为弘扬华严宗思想的摇篮,在这里将佛教最圆满的思想中揉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正因为如此,华严寺成为华严宗发祥地和世界佛教界公认的华严宗祖庭道场。华严寺在完备佛教思想、促进佛教中国化进程、连接海内外佛教信徒、国际友好往来等方面具有深远的社会价值和历史贡献,为世界佛教徒朝圣礼拜的圣地。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内,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保存也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严寺分上下两寺及两个相互毗邻的建筑群。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坐西面东,体现了契丹族旧日的习俗。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殿内塑有五方佛像,背后四壁为清代壁画。下寺位于上寺的西南方,主殿为薄迦释藏殿。薄迦殿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殿内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容貌丰满,衣饰流畅,神情自如。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塔院寺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大白塔处,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其传承法系既有显密,亦有藏密。塔院寺藏密。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馀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於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於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於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显通寺 大显通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是五台山第一大寺,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至相寺中国佛教法界宗祖庭终南山至相寺,又名国清寺,隋文帝开皇初年,由静渊禅师始建,位于西安市以南约三十公里的终南山天子峪内。这里处在终南山北麓,地势雄巍,缓平而下。寺院周围林木环绕,下有百泉汇流,景色秀美。寺院坐西向东,居高临下,视野开阔。远望东方群山,层峦叠嶂;向北俯视秦川沃野,历历在目;呈现出一派壮丽景象。此地形状如龟,寺院正处于龟背之上,后面依踞突起的龙背,前面面对着挺立的驼峰,左侧倚靠着龙首,右面紧临伏虎,负阴抱阳,瑞气葱葱。相传唐高宗李治出生于峪内,太宗李世民曾多次诣寺敬香(距寺四公里山顶有避暑行宫唐王寨)。寺内有遗碑铭曰“终南正脉,结在其中”。故知此寺不仅是佛教著名古刹,也是终南古迹胜景。至相寺在隋唐时期极盛,高僧辈出。清代称国清禅寺,成为曹洞宗的道场。 四川省南充市西充县圭心寺 圭心寺位于西充县双凤镇圭心寺村境内,距双风场镇0.3公里.始建于唐朝初年,是佛教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禅师曾经修行的道场。因历史悠久而声名远播,历史上古剎曾多遭劫毁,现存寺院建筑重建于明、清两代。寺中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二十多幅壁画堪称妙笔,石狮、石象工艺精美,还有三百年前本寺方丈达庆大和尚墓碑。寺院占地三十余亩,寺前现存一棵千年古榕,直径两米而枝叶繁茂。寺内还有清代庚辰科进士邑人李庄留下的一首诗:“青山为帐水回环,寺院平畴绿野间。阵阵钟声催梦觉,咚咚魚鼓解痴顽。圭心静坐除凡念,向往弥陀极乐天。谧处堂中多妙趣,祇緣此处是禅关。”民国初年有巴中县令邑人王净生留下赞诗一首曰:“圭峰就此阐华严;心境空明种净莲。禅定须从真谛出;院中色相尽慈颜。佛缘到处苍生悟;法度黎元脱苦渊。弘毅修持勤念佛;开慧腾逾过九天。”一九四零年双凤高小开办于此寺院中,解放后为双凤中心小学,一九八七年列为西充县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五年学校迁出,二零零三年十一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宗教局批准开放,为合法的佛教场所。宗场证字(16)060号。二零零九年三月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奈良县东大寺
东大寺位于奈良杂司町,是日本佛教华严宗总寺院,始建于公元745年,当时的寺名为总分国寺,由圣武天皇仿照中国寺院建筑结构建造。大佛殿东西宽57米,南北长50米,高46米,相当于15层建筑物的高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建筑。大佛殿金堂的宇宙佛毗卢遮那镀金铜佛坐象,高达16。21米,是日本第一大佛,称为奈良大佛,仅次于中国西藏扎什伦布寺的"未来佛",为世界第二大铜佛。殿东的大钟楼建于镰仓时代,也是仿造天竺式样的建筑。楼内有日本752年铸造的最重的钟-梵钟,高3。86米,直径2。71米,为日本国宝。殿西松林中的戒坛院,是为中国唐代鉴真大师传戒而建,他是日本第一个授戒师。殿北的正仓院收藏着当时天皇的用品、东大寺寺宝和文书等奈良时代的美术品以及从中国、波斯、西域等地传入的9000多件艺术品。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清凉寺
西安清凉寺乃隋唐古刹,古籍记载云:始建于隋开皇元年(西元五八一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曾名真寂寺、崇福寺、化度寺等,金大定二年(西元一一六二年)法演法师扩建,敕封为清凉寺。
一九四四年,长安县对土地村庄进行测绘,档案记载,清凉寺原有土地八十馀亩,其中建筑面积十五亩,分南北两院。南院有僧房三间及大雄宝殿,殿内有弥勒玉佛一尊,隋代风格,造型精美,现保存於西安碑林博物馆。寺内现存民国甲戌年住持僧智朗建立的「古清凉寺」石碑一通。
解放后,长安县法院搬迁至清凉寺南院办公,一九六三年县党校、上塔坡小学分别设在此处,一九七一年小学迁校改建。一九九七年九月,长安县政府下发了《关於为恢复清凉寺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批复》,同年十二月清凉寺获得十六.五六七亩土地的使用证,一九九八年和二○○一年两次建成僧房二十间,灶房三间,饮水井一眼。
清凉寺因国民党主席连战的祖母葬於此重新受到世人瞩目,二○○五年五月一日,连战来到清凉山为祖母上坟。据周围村上的老人说,解放前,连战祖母住在清凉山北的东姜村,经常来寺里烧香,也经常住在清凉寺帮助僧人烧饭,心地善良,人缘好,和居士们相处十分和谐。连战祖母病故前遗言,去世後希望埋在寺院旁。因此去世後就葬在清凉寺的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