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个学校的理由 一所学校之所以快速发展的理由

一所学校之所以快速发展的理由

更新时间:2012-10-9 12:34:00发布人员:吴其军查看次数:143
    一位校长,出一本书,不算什么稀奇。但因为一位校长,一本书,却聚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讲了一番语重心长、耐人寻味的学校发展灼见,并从中管窥了一所学校所历经和传承的改革发展之路,便有了它的不同寻常之处——

一所学校之所以快速发展的理由

从未停止的脚步

泼水节成为快乐的记忆

    {9月26日,北京十一学校为从校长任上退休已经5年的李金初举行《一个校长的教育创新思考》新书发布,并以此作为学校这些年来改革创新历程的一个真实记载。发布会邀请了一批在中国教育界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出席,但留给人们深刻印象的,不是这些人耀眼的身份,而是其中流转着的对中国学校教育的深刻思考与反思,是一所学校不断走在改革路上的探索和一脉相承永无止境的文化积淀,是一位校长、一本书及其背后令人回味的故事。}

  发展的背后,都是些耐人寻味的理由和故事

  1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顾明远:

  变革之路是这样走过来的

  1989年上半年,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金初来找我,我当时任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校长,李校长要求我去看看他们的学校,给他们分配几名毕业生,帮他们把学校发展起来。我欣然同意了,到学校转了一圈,并听了李校长的介绍。这次访问留给我的印象有三: 第一是大。230多亩地的校园,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还是很少见的。第二是整洁。这么大的校园除一座小小的二层办公楼外,全部都是清一色的红色平房,整洁有序。特别是全校师生1000多辆自行车,分成28、26两个型号排列整齐,车头都侧向一边,像列队整齐的士兵。我觉得这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很高。第三是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不高,学历水平也达不到中学的要求。

  通过李校长的介绍我才了解到,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初建于1952年抗美援朝年代,是部队的子弟学校,50年代仅设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后来办起来的。所以,学校教师队伍不整齐,但管理人员都是部队调来的,有的还是老区来的干部,他们工作认真负责,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1964年,学校交给了地方,成了北京市海淀区一所极普通的学校。

  李金初校长是一位教育理想家。他有一句名言: 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对教育充满了梦想。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以后,他就在这所学校任教。1987年担任校长以后,他觉得学校有这么好的资源,应该把它办成一流的学校,出路是改革,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所以,他回到母校求援,我觉得应该帮助他。第二个星期,我就带着北师大教务处、人事处、教科所等部门的干部再一次到学校考察,商量北师大与十一学校建立合作关系。也真是很巧,80年代北师大毕业生几乎都分配到高等学校工作,但1989年因学潮,高等学校都没有要毕业生,于是,北师大在两年中就分配了39名毕业生到十一学校任教,初步加强了教师队伍。以后几年,他们又从东北师大、首都师大引进了一大批年轻教师,彻底改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为学校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但李校长并不满足,他有更高的要求,他要把十一学校办成一所卓越的名校。他从教学改革着手,狠抓教学。为了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他又向我提出要在教师中开办研究生课程班。经过研究,我们答应在十一学校开办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十一学校选了22名年轻教师,1994年开班,这是我国第一个为在职教师开办的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后来全国都办了起来。

  李金初校长是一位教育改革家。他出任十一学校校长以后,在充分研究分析当时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和学校的历史传统与现实条件以后,做了认真的思考,为十一学校选择了以改革促发展的发展思路。正是这种改革思想与大胆实践,把十一学校引领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当时我国教育投入不足,办学经费紧张,十一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资金的支撑,于是,他想到学校采取国有民营的办学模式,募集民间资金。1992年,他提出学校国有,校长承办,经费自筹,办学自主的构想。经过多次专家论证,最后海淀区教委批准学校改制方案。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也是一种制度的创新,首创了国有民办制学校。经过12年努力,学校利用这种制度创新,募集了大量资金。就从校舍建设来讲,除了保留一小部分平房作为校史纪念馆以外,教学楼、科技馆、图书馆等大楼都盖了起来,学校完全变了一个样子,学生增加了一倍多,学校的资产增加了几十倍。有了资金,教师队伍也得以改善和稳定,现在全校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44名,硕士学位120名,学校还设立了博士后项目。学校教育质量直线上升,从一所连区重点都够不上的学校,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校。

  李金初校长是一位教育实践家。在改善学校条件的同时,时刻不忘抓紧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办学的根本,也是学校改制创新的目的。因此,他自始至终抓住了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两条线,坚持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他则从课程改革、德育方式、教学模式、学制变革和学生评价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化的育人模式改革。在课程改革方面,他提出教育应该面向生活,探索适合十一学校资源特点的校本课程体系,建立了综合活动课实施体系。在德育建设方面,他构建了主体性德育的思想框架,强调注重理解与沟通,要求教师眼中要有活生生的学生个体,开展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在教学改革方面,他强调对话与交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实行了分层次教学实验和高中理科四环节教学实验。在学制改革方面,他整体设计进行了中学六年一贯二四课程改革实验,在国内首次提出四年制高中的构想并提供了实践经验。

  李金初校长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提倡民主与包容,构建了改革、创新、民主、包容的学校文化。十一学校在他的带领下,始终站在理论创新与改革实践的前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典型,对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国家总督学顾问 陶西平:

  理念变革还要体现于实践之中

  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如果不在理念的变革上做真正的努力,并体现于实践之中,往往是在做表面文章。金初同志数十年如一日,以十一学校为园地试图创造一种新的学校模式,并为此呕心沥血。他对教育进行了整体思考,从对传统教育病根的剖析,到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再到办学核心理念的确立,直至明确十一学校的办学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学校发展进行了总体设计,其中对建设培养研究型学校和对弹性学制的思考都很有新意。

  体制改革是十一学校最引人注目的亮点,金初同志投身其中,历经改革的缘起、方案的制定、历程以及成效整个过程,为我国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做了可贵的探索,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学校内部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金初同志把法制化管理和民主化管理统一起来,建立起学校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平衡机制,促进了学校的和谐发展。同时,他高度重视学校的文化建设,进行了学校主体文化建设的研究,形成了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学校良好的校风和传统。

  学校水平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队伍水平,十一学校始终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金初同志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以及建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的思考与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德育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金初同志在实践中探索了许多理念和经验,对改革实践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金初同志从自己多年担任校长的丰富体验出发,提出了对做校长的许多关键性问题的看法,包括好校长的标准、校长的价值标准、校长的精神风貌等,其中体现出的执著而又坦诚、平实而又深邃使我感动,相信也会给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来深深感动。


3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北京十一学校现任校长 李希贵:

  对学校历史和文化应心存敬畏

  我与李金初校长相识要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1992年秋天,我刚刚接任高密四中校长两年,被选派到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接受培训,期间安排了一次学校考察活动,去的就是金初校长所领导的北京十一学校。

  学校面积很大,绿树掩映下的红瓦房用连廊串在一起,是个很适合孩子的地方。李校长在一间阶梯教室接待了我们。教室的座椅坡度很大,坐在后排的我们比讲台高出很多。教室的装饰很简约,也很洁净大气,这正是我喜欢的风格。当时,李校长正在学校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教师队伍管理、薪酬分配、岗位职责考核上有诸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同行的校长们很是惊讶,但赞叹之后大都摇头。说实话,即使在20年后的今天,也没有多少学校敢冒如此风险,这样的改革不仅需要胆识,需要无私,也需要策动改革的韬略和驾驭改革的能力。

  这次考察不仅使我认识了李金初校长,走进了十一学校,而且直接推动我第二次来到北京,深入探讨了北京市以四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于是,也就有了后来高密四中颇有些如火如荼的变革。

  1998年教师节前夕,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视察十一学校,对十一学校正在进行的办学体制改革给予充分肯定。当时,我已经从高密一中校长的位置走上市教委主任的岗位。说实话,一个区域的教育面临着诸多矛盾、诸多难题,如何寻找一个切入点,从关键处着手打开教育新局面,是我倍感苦恼的事情。因而,看到陈至立视察十一学校的消息,第三天我又一次来到了十一学校。这次接待是在一个摆满了沙发的会议室里,沙发的座套很整洁,李校长掀开座套告诉我们,这都是一些很旧的家具,但略加改装,又成了很好的沙发。我知道,北京的学校并不缺少买沙发的钱,但把这些钱花在学生身上可能是更合算的事情。这次会谈李校长显得很兴奋,后来我来到十一学校工作,才愈加明白了部长那次视察对十一学校改革的重大意义,也深深理解了一个改革先锋的教育情怀。

  2007年10月,我来到十一学校,接替已经68岁的李金初校长。那时,他已经在十一学校担任了13年副校长和20年校长,但他对学校工作的激情、对教育事业的深情却像一个年轻人。我对自己很担心,在过去的几个管理岗位上,我最长的时间也不过10年,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缺乏长期经营学校的激情,能否有颗如此乐此不疲的事业心。我知道一所如此的学校应该有着之所以如此的理由,于是,我进入十一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和老师们共同梳理学校的文化,弄清学校之所以走向今天的关键成功要素。

  我为此深受启发,也深感责任重大。

  后来,我们又着手提炼十一学校的文化。其中,研究李校长在十一各个时期的文稿、讲话,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当然,我们也访谈了各方面的人士,最后形成了十一学校的20条文化,诸如被业内传诵的敢为天下先、不为高考,赢得高考、生活上可以照顾,工作上不可以照顾等。

  十一学校能走到今天,确实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十一人的付出,今天的我们在享受这些历史、文化、辉煌的时候心存感激。在我们深入探讨十一成功原因的时候,李金初校长的贡献毋庸置疑,他在学校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总是抢抓机遇,使学校迅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尤其重要的是,他使十一聚天下英才,形成了一所教师来自29个省市的学校所必需的海纳百川、包容共生的文化,奠定了学校发展的基础。《一个校长的教育创新思考》这本书,尽管是为学校60年华诞而出,但历史地看,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弘扬学校文化的重要措施。

  到今年,李校长已经73岁了,但他看上去很年轻。我来十一学校之初,我的爱人在见到李校长之后曾批评我说,你来干什么呀?人家李校长那么年轻! 其实,在他年轻的外貌下,更有着一颗年轻的思想。

  (图片由北京十一学校提供)

李金初:从未停止的脚步

  我离开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岗位5年后,学校迎来了建校60周年。校庆准备活动之一是将我在十一学校任职校长期间的主要讲话和主持制定的重要改革方案做一整理。整理中,大家发现,在这些历史文字中还有许多“亮点”,切实反映了十一学校长达20年成功改革和优质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各项改革、实验、战略的形成和展开过程,并可从中得出成功的原因。于是便有了《一个校长的教育创新思考》出版。

  我不断翻阅这些尘封多年的文字,当这许多文字“故友”集中出现在我眼前时,我突然一下回到了从前,又瞬间回到现在。20年岁月,往事依依,不由使我思绪万千。

  1987年,我出任十一学校校长。这个在历史上曾经贵为天之骄子的中央军委前子弟学校,在经历文化大革命洗劫之后,已经滑到了历史的谷底。这个曾经的军中中小学校“一号”,居然连北京市海淀区的区级重点都评不上。教育思想落后,师资水平低下,经费严重紧缺,管理机制滑坡,人心涣散,质量不佳,昔日的强势与光辉只成了人们心中的留念。怎么办?十一学校希望的明天是什么?又怎样走向这个明天?

选择一个学校的理由 一所学校之所以快速发展的理由

  我明白,这就是我的使命。当年我从教育局长手中接过校长聘任书的时候,我曾向全校宣誓,我崇尚改革,我将带领十一学校在改革的路上迅跑。我对我的团队说,我们的任务就是实现十一学校从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的转变。这一跑,就是从未停步的20年,也正是这20年,实现了十一学校向现代化学校的转变。

  十一学校的成功是一个真实存在,记载过程的文字必须真实。教育科学出版社为我出的这本书也惊动了三位专家——顾明远、陶西平和李希贵。我约请他们作序,是因为他们都是与十一学校发展有最紧密关系的人。顾明远教授是我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成功保证人。陶西平主任从我当校长起就一直领导和支持我,从上世纪90年代一直到本世纪,十一学校任何一项改革或实验都没有离开过他的智慧和力量。李希贵校长是5年前才加入十一学校的,也因而成为与我和十一学校有重要关系的人。他比我小20岁,是后来者,但是,他的进步和提高,却表现出我无法比拟的快速。有一天,听闻他不愿继续为官而愿当校长,并对十一学校的改革表现出高度欣赏和兴趣时,我立即感到,他就是未来十一学校校长的合适人选。我邀请他来校接任我,主持十一学校的工作,他二话不说接受了。我们有约,他再领导十一学校20年。我期待着,我曾差不多全身心投入其中40年的十一学校和十一教育,会在他手中实现从优秀到卓越、从成功到辉煌。我俩的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教育报》2012年10月9日第5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2851/473453140026.html

更多阅读

一所好学校的标准 一所优秀的学校

——王官屯中学 马国刚一、尽可能完备的教学设施(硬件)、教育环境。1、完成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2、较先进的设施会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3、整洁的校舍、完备的设施、愉悦的氛围均可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二、有一位好校长

都有哪些说不出口的分手理由? 请给我一个分手的理由

俗话说:就算死,也要死个明白。提出分手了,总要给恋人一个分手的理由吧?这是起码的礼貌;但是,就有些人和恋人分手了,连分手的理由都不给。本博主本月就遇到过两例:恋爱的时间都不短,分别是两年和四年,各自的男友突然提出了分手,却都没给出分手

我们存在的理由漫画 我们要创业就是给企业一个存在的理由

 我们过去讲营销,必须给客户一个购买的理由;同样,现在讲创业,也必须给企业一个存在的理由。活着并非企业存在的理由,如果没有找到你所创企业存在的理由,那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据相关调查,中国只有不到10%的企业知道自己存在的理

商人应具备的条件 一个成功的商人,所应具备的本能

一个成功的商人,所应具备的本能。  一:哲学家的头脑;生活处处皆哲学,任何哲理都是建立在实践之上的,做为一个商人,必须保持一副清醒的头脑,对任何事物要有详尽的分析,何者有利,何者有弊,在脑海里事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勾勒。  二:艺术家的眼光;

声明:《选择一个学校的理由 一所学校之所以快速发展的理由》为网友真心不过半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