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进口食品被当作奢侈品对待,现如今越来越多的进口平价零食进驻我市各商场,让更多的市民品尝到了美味。然而,前不久一位市民反映,她在一家食品店内购买的进口零食出现了漏气霉变的现象,令她不禁觉得,进口食品并不像人们想象中那么靠谱。
前不久,市民马女士在市区斜桥街内一家食品商店内购买了几盒韩国鱿鱼干,回到家后也没有立即拆开检查。“前两天家里来客人了,我就说把前段时间买的进口食品拆开吃吃看吧,哪晓得拆开来就觉得不对劲,盒子包装得并不密封,拿出鱿鱼干就发现上面还有点霉变。招待客人还拿出了霉变的东西,你说我丢不丢人?”马女士说。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了这家进口食品专卖店。店内售卖着各种韩国产饼干、方便面、零食,马来西亚产西梅,美国产薯片、糖果,还有一些从周边城市代购的食品。货柜上的食品有的贴了中文标签,有的却满身外语找不到一个汉字。记者询问没有中文标示的食品包装上写的是什么,店员表示自己也不知道。
随后记者又来到另两家进口食品专卖店。记者发现,这两家店的情况和前一家基本相同,货柜上的进口食品也有许多没有中文标签。记者甚至还发现了过期食品。
进口食品是否一定安全可靠?普通消费者该如何鉴别合法销售的进口食品?京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说,这些进口食品进入我国后一定得贴上中文标签,因为通过正规渠道进入我国的正规食品,都要经过海关或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检测。检测安全后贴上规定的中文标签才允许在国内销售。没有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并没有经过检验检疫部门检疫的逃漏检商品,二是有可能为走私产品,它们的安全都不能保障。另外,在挑选进口食品时,需要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向商家索要销售凭证,保护自己的消费者权益。
莫被进口食品的“美丽外表”蒙蔽双眼
元旦临近,进口食品也随之升温。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现行法规,经检验检疫合格、具备“中文标签”的进口食品方可入境销售。而北京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中文标签“缺席”现象仍旧普遍,甚至还有过期的进口食品仍在销售。
十年前,拥有一件洋货是多少能被人羡慕的事。如今意大利背包、日本电饭煲、德国剃须刀等等基本每户可见,就连超市的饮用水货架也忽然之间集齐了世界各地的山泉湖水……进口食品超市遍地开花,外资企业也纷纷入驻,直搬当地库存。因为对本地食品尚缺乏信任,消费者往往对洋货一百个放心。
然而,标榜的外国货就一定好么?
无论在北上广还是武汉本地,经常逛进口食品区,稍细心便会发现问题。第一,产品的产地成谜。例如,一瓶标注原产国为韩国的牛奶,瓶身全是中文,无韩文。若是授权生产的中国版,又何来进口一说。这种混淆视听的做法岂止一例。第二,饼干、巧克力、果酱等这些保质期较长的品类通常已经“待售”了一年半载,难脱“为积压库存”之嫌疑。仗着消费者的信赖,甚至有些“藏得深”的过期商品还在售卖。第三,成分功效真如其宣传的一样好么?拿现今最流行的日本酵素来说,问问日本的朋友,就知道,其实并没有国内商家鼓吹的那般神奇。再比如欧洲奶粉,真好到值得疯抢?据曾生活在英国的笔者观察,大部分人只会喝保质期不过一周的新鲜牛奶。
进口的食品就一定没问题么?
进口从货源到供货商、渠道到经销商,这中间有多少环节可想而知。数据显示,从不合格进口食品种类来看,2014年,几乎所有种类的进口食品均有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今年10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2010-2014年全国进口食品白皮书,称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112个国家(地区)的进口食品中检出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的进口食品总计11717批,总计7.0万吨、1.5亿美元。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货源呢?据媒体报道,就在上月初,欧洲掀食品安全风暴,德国知名意餐厅经常使用过期食材。笔者也曾在欧洲某大型连锁超市里看到发霉的水果。因此,不要因为产地而执意迷信。
“互联网+”让网购进口食品也成了潮流,然而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尚为薄弱领域,加上“洋货”的标签诱惑和广告词的吹捧,人不自觉放松了警惕。
外国食品当然有其优势和价值,引进中国是发展所需,但消费切不可盲目跟风。他国月亮,非一定就圆,莫被“华丽外表”蒙蔽了双眼。

延伸阅读:切勿迷信进口食品问题不少 通过正规途径购买进口食品化妆品安全风险预警通告有多少“进口食品”只是美丽谎言进口食品中文标签为何缺位 全英文不可信进口食品须贴中文标签不合格进口食品饼干问题多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