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父亲的智慧 图/乐

   
 一个父亲的智慧               有的办法如同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

       朋友说现在中国的教育制度太糟糕,他不准备让孩子上普通的学校,而是想送到私塾类的学校读书,到了中学阶段就送到国外读书,想听听我的意见。

    我问了他三个问题:第一,你自己退休后是不是希望到国外生活?他回答说不愿意,自己已经习惯中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喜欢这里的朋友圈子。第二,愿不愿意接受和独生子女远隔重洋、几年见不了一次面的局面?他说也不希望这样。第三,让孩子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后,再让孩子回到中国来工作和生活,孩子能不能适应、会不会开心?他马上明白了。我说你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有意见,就让孩子从小脱离这个教育制度,实质上就是嫌洗澡水脏了,把孩子一起泼掉。让孩子从小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回头又希望孩子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比如要孝顺父母等,这可能吗?

    我看到并听说过太多太多这样的故事了。我一个朋友的孩子9岁时被送到国外读书,现在20岁了,世界观和父母格格不入,完全是一个“香蕉型”——黄皮肤的西方人,孩子和父母都很痛苦。

    我认为孩子的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合力的结果。但是现在社会信仰缺失,道德水准下降,网络和媒体传播着很多负面的东西,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相当不利。学校教育也的确存在很大问题,小学中学本该是普及教育,大学是精英教育,中国的现状则刚好相反。中学的分数教育导致把最优秀的老师都集中到最优秀的学生身上,搞什么奥数班、实验班、重点班,一所中学培养出几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就认为成绩巨大,忽略了大部分成绩普通的学生,所以中学是精英教育模式。大学反而是普及教育,大量扩招导致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

       初中时让孩子住校,有助于顺利度过叛逆期

       孩子上初中时是和父母关系最特殊的阶段,因为这是孩子心理叛逆最严重的时期。我的经验是找所环境好、管理好的学校,让孩子住校。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实际上还是小孩,对父母挺依赖的,但又以为自己长大了,想推翻父母亲的权威。如果在家住,往往容易嫌父母啰唆烦人,容易和父母吵架,但住校一个星期回家一次,见了父母很亲热,来不及吵架又要回学校了,有助于平稳度过叛逆期。

    我儿子小学阶段都是自己一个人睡,初中住校后回家可怜巴巴地拿着铺盖要到我们房间打地铺,我们只好把床扩展成3米多宽,让儿子周末跟我们住一个房间。初中住校的经验经过很多朋友家庭的验证,对孩子度过叛逆期的确很有帮助。

       高中让孩子按照“木桶”理论去学习

       我儿子学习成绩中等,想考上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难度很大。我跟他讲, 高考就是遵循“ 木桶” 理论。一门课90多分了, 想增加几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而另一门课60多分,要提升到80多分则相对容易得多。所以,高考复习就是不停将自己最短的那块“木板”找出来,加高它,当这个“木桶”所有的木板都不短了,成绩也就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了。另外,“木桶”的底就是身体, 比一圈木板更重要,为什么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还不如平时,不是智商问题,是高考复习实在太累了,身体状况下降,自然发挥不好。木板的黏合剂是心情,一定要把高考的准备过程变成轻松快乐的过程。
    我儿子从高二开始按照我的“木桶”理论去复习,不断找出自己的短板去加高,成绩一步步提升。同时他每天坚持练陈式太极拳,保持了旺盛的体力;喜欢玩魔术,边备战高考边练一些自己喜欢的魔术节目,和同学们一起成立魔术社搞表演,保持了愉快的心情。

    离高考还有半年的时候,他找我说他的字写得太难看了,估计会影响成绩。以前我们说他的握笔姿势不对导致字难看,他一直不愿承认也不愿改变,现在终于承认了。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字难看的人考试每门课平均可能会被扣2~3分。也就是说,字写得难看等于“木桶”的每块木板都有一些“虫眼”。

    我们一起上网寻找解决方案,最后还真找到了一个专门教人怎么把难看的字写得好看的专家,在北京办培训班,只要一天时间就可以改变写字习惯。一个周六下午,我准备了行李在学校门口等着,放学后儿子背着书包飞奔而来,我们直奔机场飞到北京,周日上了一天的写字课程,晚上飞回广州。星期一上课写作文时,老师发现我儿子的字已经像换了一个人写的一样。

    高考成绩出来了,儿子如愿以偿考入了理想的大学。我们父子俩很有成就感。儿子说:“爸爸,我这次不但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么设置一个理想的目标,然后用几年时间去一步步靠近目标,最后实现目标。”

       用“金刚钻”理论指导大学学习

       儿子高考之后,我建议他去街上摆摊。他去了, 回来后明白,其实城管执法还是非常文明礼貌的。我告诉他,广州每天有上万名城管在执法,偶尔发生一次冲突打架,报纸和网络就会报道渲染。只有你亲自去体验几天才会明白真相。

    我儿子上大学以后,我告诉他读大学要用“金刚钻”理论:你可以很多门课都是“短板”,及格了就可以, 但一定要有一两门强项,也就是自己的“金刚钻”。样样都不错却没有一样特别强的人,找工作比不上有“金刚钻”的人。现在的大学生很缺乏创新能力,我劝儿子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如果到大学毕业时手上有十项专利证书,那么找工作比一个研究生文凭管用多了。于是我儿子开始不断思考不断发明,现在大二了,已经成功申请了6项专利。 (藏根林,罗海森)         推荐语        作为父亲,你是将事业放在了第一位,还是把教育下一代当做头等大事?父亲在教育中扮演了怎样一种角色?父亲该教给孩子什么?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远甚于老师,然现实状况是:“小时候,儿子对父亲说:'爸爸,陪我玩吧。’父亲对儿子说:'孩子,我很忙。’儿子上大学了,父亲老了,希望儿子陪他下一盘棋。儿子却说:'抱歉爸爸,我只是来借车钥匙的,我很忙。’” 本书作者既是一位事业成功者,又是一位成功的父亲,培养了一位成功的儿子。如果你是一位父亲,希望培养优秀的下一代,请读本书,它能教你从哪些方面着手。如果你是一位年轻人,涉世不深,面对社会这座迷宫,无所适从,请读本书,它能带你找到捷径。如果你渴望成功,请读此书,它会告诉你成功的父亲该教给孩子什么,杰出的下一代要学习什么。
内容提要   有这样一位好父亲,为了帮助儿子健康成长,坚持给他写信,告诉他人生的种种道理。在父亲的指引和帮助下,儿子最终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
    这位父亲就是17世纪英国的菲利普·切斯特菲尔德勋爵。
    后来,切斯特菲尔德勋爵给儿子的这些书信被结集出版。长期以来,这部书一直受到人们的欢迎,被誉为“绅士们的教科书”。
    全书从时间、学习、旅行、责任、兴趣、健康和待人处事等各个方面,用轻松简单的文字对儿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其出色的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普通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本书所涵盖的内容正是父亲教导孩子“如何生存”的人生总结。回顾自己一生所走的路,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将这些经验智慧传承给子女,乃是父亲的责任。因此,这也堪称是最完美的“生存教科书”。

前言    从小学到大学,孩子可能会遇到100个老师。然而,最能够教导孩子“ 如何生存”的人,就是他(她)的父亲。
     父亲回顾自己一生所走的路,看到自己从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将这些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传承给子女,乃是为人父者的重大责任。
     在世界范围内,本书拥有一亿以上的读者。它是孩子跻身成人世界,进入“绅士”阶层的必读本,更是修养与教养的励志经典之作。这部充满 “人生智慧”的书,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堪称最完美的“生存教科书”。
     对亲爱的读者而言,本书从励志的角度切入,从中可以汲取你的父亲也许没有给你的教诲,这对你的人生绝对有正面的意义。
     现在就让我们翻开第一页,欣赏书中散发着熠熠光辉的人生智慧……

一个父亲的智慧 图/乐
 作者简介      菲利普·切斯特菲尔德(Earl of Chesterfield,1694-1773),英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英国贵族世家出身,19岁进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随后到欧洲大陆游学。21岁成为了英国王室威尔士王子的侍从。32岁继承爵位,34岁进入英国枢密院,并被派出使荷兰,担任英国驻海牙大使。36岁被授予嘉德勋章,51岁任爱尔兰总督。在1746-1748年间被任命为英国国务大臣,并在英国政界与上流阶层备受好评,同时也深得人民的尊敬和喜爱。 在他的后半生,他将自己的外交技巧以书信形式寄送给自己的儿子和教子,希望他们能够在成长过程中,可以从父辈的人生经历和处事态度中获得成功的智慧。查斯特菲尔德的这些信件,不但教育了他的儿子成为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更在欧洲掀起了一股教子热潮,尤其在英国的上流贵族家庭广为流传,被誉为“培养绅士的教科书”。
           2014/07/16雨霖转载/编辑/收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3651/191604028414.html

更多阅读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妞妞撞脸李宇春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一书记述了一个仅活了562天便夭折的小女孩——妞妞。其母雨儿在怀孕5个月时感冒,医生执意以大量X光照射。妞妞出生后左眼瞳孔与别的孩子不同,最终被确诊为恶性眼底肿瘤。当父母

声明:《一个父亲的智慧 图/乐》为网友秒爆高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