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预习就是提前学一遍,到学校再学一遍,那么在时间上,相当于用了额外的时间获得了同样的知识。有的小伙伴说,你看,我提前预习了一下,我到学校就轻松多了。真的轻松了吗?
预习的效果不是在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个东西你知道然后很得意,而是这种预习能不能让你对知识掌握的更好。如果把预习简单的理解为提前学一遍,比如把课本看一遍,做点习题,然后上课的时候得意一下,还不如不预习。

预习的本质,是给自己用更加充足的时间让自己找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老师引导,也可以自己进行。预习的核心,是对每一个”为什么“进行探究。在预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看懂”和“练习”,而是在学习新知识点的过程中提出“为什么”。
在中小学的任何一个知识,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是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推导出新知识的过程。预习的过程,是最好的还原这个过程的机会。
在预习的过程中,经常听到有孩子说“这一段看不懂——这个时候,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冲上去告诉他,你这样这样就记住了。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追问:你为什么看不懂?哪里看不懂?孩子提出的“看不懂”往往不是真的不懂,而是懒得看。
无论是理科还是文科,都是中文字,不会出现真正的“看不懂”的情况。而当追问的时候,孩子往往才开始深入思考,而大部分的问题,就是这样多一步思考,就搞定了。
同样,预习是否要做大量的习题?不用。预习的核心是发现逻辑,而不是熟练掌握。好的预习,应该是在完成之后,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有一部分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带着这部分问题到学校进行正式的学习。在正式学习之后,还会遇到知识的一些变化,这种复杂的问题,都不需要在预习就解决。
检验预习的效果的方法,是让孩子自己讲一下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去做一些练习题。做题,只是熟练,不等于学懂。预习,是学懂过程中重要一环,是孩子自主思考的起点。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是指的提前学,而是指在起跑线上,就要有独立思考和问为什么的习惯。否则,再多的学习,输也是注定的。
文章来自;好未来教育研究院李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