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上学的时候,每当看到我读书不用心,母亲最先说的话肯定是“想当年”。这样的话说得多了,以至于到了后来,母亲再说时,这三个字后面的内容我已比她记得牢固。
当然,母亲用来起势的字眼也并非就一定是“想当年”,她有时候也用“在我们那个时候”等等。母亲嘴里的“我们那个时候”大约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也就是“文革”期间。
母亲之所以对那段历史铭记于心,以及看到我读书不用功而深感不忿,大抵是因为那时的她与听训的我年纪相仿,而读书的条件很差,家境也不好,而她在那时仍然不懈苦读。母亲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称她能有现在的境况,与读书是分不开的。
当时,我心中总是对此表示怀疑,我很少亲眼看到母亲挑灯夜读——这与她的叙述相去甚远。但是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让我觉得母亲说的也不一定是假话:比如课本上的名篇,我前晚背下来,大梦一醒后踪影全无,而母亲时隔几十年却能倒背如流;另外,母亲的亲友也常常提起她以前读书如何用功,所述大概也是不会相去很远的。
等到心智渐熟,我也明白,母亲当年读书的用功应该是真的,我小时候的疑惑全是因为读书时的母亲与现时的母亲联系不到一起。
直到后来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我才渐渐了解了她成长的经历……
母亲是家里的长女,下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从小爱读书的她,初中之后没能继续接受教育。贫困家庭的生存重任,就这样压在了一位14岁女孩子的肩上。母亲白天下地劳动,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下阅读从一个当教师的本家哥哥那里找到的书籍。
《巴黎圣母院》《呼啸山庄》《简·爱》《傲慢与偏见》《飘》《高老头》《包法利夫人》《基度山伯爵》《茶花女》《红与黑》《童年》《红楼梦》《三国演义》《子夜》《骆驼祥子》《围城》《雷雨》……这一排书单构成了一个农家女子的心灵世界。
因为读书太晚点灯费油钱,或偶尔会耽误出早工赚工分,母亲经常被外婆痛骂,有一次外婆甚至把油灯摔到地上。
我可以想象,异国的风情与刀耕火种之间的差距。宏伟的巴黎圣母院、茶花女手中摇曳的酒杯,基度山伯爵的爱恨情仇……这样的一切,在黄豆般的灯火中闪烁,而坐在茅草堆中偷偷读书的母亲,心中又在幻想着怎样的一个世界?
落差产生了动力!还裹挟着于连的野心、爱玛的不安分、简·爱的清高、保尔的坚韧、高尔基的理想……

被外婆训斥后的母亲开始利用工余哪怕是点滴时间来看书,并拼命为家里赚工分做家务。恢复高考制度后,母亲考上了中专——她是村里唯一一个考上学校的年轻人……
因为家庭条件以及各种各样的原因,母亲中专毕业后就没能继续升学,而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她可能也不再有看书的习惯。但我想,那段读书的经历,已经让她成为了一种人,一种对未来怀有憧憬、一种不满足于现状、一种敢于向命运说不的人。
读书的目的,也并非必须是十年寒窗,一步登天。母亲一直以为,是读书改变了她的命运。但我以为,读书其实只是改变了她自己,然后是她用自己的双手改变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