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苜蓿白绢病症状受害植株地上部分逐渐枯死,根部、根颈和茎基部有水渍状病斑,皮层常纵裂,露出内部机械组织,病组织死亡,变为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表面密生绢状白色菌丝层,并可蔓延到病株四周的土壤上。菌丝后来变为淡褐色、褐色,形成大量稍近球形的菌核。病原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有性阶段为(Athelia rolfsii(Curzi) Tu.和Kimbriugh,异名:刺孔伏革菌(Corticium centrifuges(Lev.)Tul.),二罗氏伏革菌(C.rolfsii(Sacc.) Curzi);白绢薄膜革菌(Pellicularia rolfsii(Sacc.) West.)。菌丝粗糙,直径较宽,常生长成层或排列成柬状。菌核直径0.8-2.5毫米,大多为1.5毫米左右。菌核初为白色,后渐变成浅革色、浅褐色、深褐色,形状很像白菜籽。菌核内部白色,外表光滑,成熟时易自菌丝上脱落。齐整小核菌的寄主范围很广,约有200多种植物,其中豆科牧草,如苜蓿、三叶草及豌豆等。来自不同寄主的菌株,致病力很不一致。寄主范围-病害图片发生规律环境条件显著影响病害的发生,温度在20-26℃时,虽发病但不引起病株迅速死亡,达到℃左右时,病株死亡迅速,15℃以下多不发病或发病很轻。故病害在温度较高的南方为害较大。在砂质土壤发病较严重。分布与危害苜蓿白绢病(南方枯萎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以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生严重。美国和前苏联等国家报道,该病对三叶草和苜蓿都可使草地稀疏造成秃斑,造成减产。我国吉林,紫花苜蓿有此病发生。防治方法未发现苜蓿有抗本病的品种。深耕灭茬可减轻病害。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苜蓿白绢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