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的悲剧性 论堂吉诃德的双重人格及其社会悲剧

摘要 堂吉诃德是一个道德高尚、却又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的“疯子”,更是一个闪耀着人文主义精神光辉的“伟大骑士”。在他眼中,看不到生活的琐屑和庸俗,经他改良后的骑士精神是他的生命支柱。他的双重人格及其精神自我与现实的巨大冲突,注定了他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追梦者。
关键词:荒诞人文主义双重人格精神自我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传世佳作。这位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人文主义作家,用他的神来之笔为世界文学宝库留下了一个永不磨灭的艺术形象——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是一个沉迷于精神自我的荒诞梦想家,更是一个拥有双重人格、道德高尚的“疯子”。在他身上,既反映了塞万提斯崇尚民主自由、摆脱封建束缚的人文主义理想,又折射出人文主义理想与西班牙社会现实的矛盾。他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诞生的畸形儿。
一荒诞不经背后的精神自我及其独特的双重人格
《堂吉诃德》是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塞万提斯模拟骑士小说的手法,通过堂吉诃德曲折离奇的游侠经历展现了一幅西班牙社会生活的鲜活图画。可以说小说中主仆二人的漫游活动是荒诞不经的。而在荒诞的背后是塞万提斯巧妙地将人物形象的睿智与愚昧巧妙自然地结合起来,从而凸现出堂吉诃德的精神自我及其性格的双重性。
为骑士小说所毒害,堂吉诃德可以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脱离实际、主观武断的臆想狂。在他眼里,现实不过是所谓的“魔法”产生的幻景;到处都是魔法、妖怪和巨人,到处都是他行侠仗义的奇景险境。而他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手中的长矛刺穿恶魔的咽喉,还原人间的本来面目,这个五十多岁的瘦削老头儿决心在这虚幻的世界里找回高大的精神自我,并以此来弥补自己前半生的平庸和无为。
堂吉诃德就这样活在自己编织的骑士世界里,梦想成为锄强扶弱、伸张正义的游侠。异性的倾慕、黎民的崇拜和高大完美骑士形象的塑造是促使他三次游侠出行的巨大动力。第一次,他单枪匹马地出征,无功受伤而归。但失败的经历和肉体的伤痛并没有唤醒他那沉湎于虚幻的心智,反而让他陷的更深。他对理想更加忠贞,为了理想他乐意承受种种艰难困苦,甚至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他看来,伤痛与磨难只不过是一个骑士必经的历练。
他再次做了充足的准备,还找到那位又矮又胖的邻居桑丘·潘沙作为侍从开始了第二次荒唐的游侠之旅。从此堂·吉诃德有了一个忠实的伙伴。而桑丘的出场不仅让故事情节变得更为诙谐幽默,而且在他的映衬下堂吉诃德的行为举止更显得夸张滑稽。他们二人从年龄、外貌到性格、语言都形成鲜明对比:堂吉诃德年老体衰,桑丘却正当盛年;一个瘦而高,一个矮而胖;一个沉湎于虚幻之中,一个处处讲求实际;一个谈吐不俗,通达而得体,另一个则满口谚语、幽默滑稽。桑丘见证了堂吉诃德对精神自我的疯狂迷恋,更因积极追随主人,创建其自以为是的功绩而受到冷嘲热讽,连遭打击。严酷的现实使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主人正在走向一条毁灭之路,而他作为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有必要解救这位走火入魔的“骑士”。他和堂吉诃德的神父理发师合作诱骗堂吉诃德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闹剧后,就连捆带绑地把可怜的堂吉诃德送回了家。
堂吉诃德可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精神自我的信仰和对骑士精神的追求。当他听说萨城要举行比武大会时,不顾家人的再三劝阻,和桑丘再次结伴而行。一路上,他不自量力地与狮子一决雌雄;连连遭受公爵夫妇的戏弄;最后,在巴塞罗那城他与白月骑士决斗,败阵而归。身心交瘁的堂吉诃德回到家中大病一场,临终前他终于如梦方醒,大骂骑士小说害人。然而,死神已经降临,他再也没有时间救赎自己了。
堂吉诃德一生所遵从的骑士准则与当时西班牙王权宣扬的忠君护主、冒险征战的骑士荣誉观大相径庭。他在行侠仗义的传统骑士精神中注入了自由、平等、人权等元素,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自我。这一精神自我与封建制度和宗教道德观念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无论是在贪穷的山村还是豪华的城堡,堂吉诃德都不为人所理解,而被当作疯疯癫癫、荒唐可笑的愚人,受尽了嘲笑和捉弄。遗憾的是,他太执着了,以至于精神迷离恍惚;他连纷繁复杂的社会和虚无缥渺的幻象都难以分辨清楚了,做出啼笑皆非的荒唐之举也不足为奇了。
他甚至把蒙帖艾尔平原上巨大的风车看作是作恶多端的巨人,奋不顾身地与之冲杀搏斗;他把成群的绵羊想象为正在交战的大军,忠君护主的良机不可错过,就有了冲进羊群,挥枪便刺的“壮举”;“人应当是天生自由的”的崇高信念使他挺身而出解救了被押往海上做苦工的犯人们;他还得意洋洋地命令他们去拜见自己的意中人杜尔西内娅,报告他所立下的“丰功伟绩”……他处处模仿传奇中的骑士,把维护正义、锄强扶弱作为自己的天职,见义勇为,从不怯懦,为主持正义而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主观臆想的支配下单枪匹马四处冲杀。他这种卤莽荒唐的个人行为只能使得自己四处碰壁,甚至丢牙断骨,伤痕累累。
现实生活中的堂吉诃德是一位儒雅的学者。他具有渊博的学识,出色的辩才,明晰的思路。他甚至能洞察社会的弊端和人民的苦难。只要不谈及骑士,他思维清晰敏捷,从文治武功、贵贱等级到战争观念、教育文艺,他都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思想上他追求自由,向往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同情苦难人民;在行动上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虽屡遭失败仍百折不回,他身上闪耀着人文主义的理想之光。
塞万提斯在书中成功地塑造了这样一个空有理论而不联系社会实际的知识分子通病的丰满艺术形象。堂吉诃德在憧憬、追求理想却又脱离现实社会的漫漫征途上经受各种考验和失败,但他却“不见聪明半点”。他执着地认为生活就是追求骑士的理想,追求骑士荣誉;他为之而生也心甘情愿为之而死。因此作为一位追梦人,他在探索之中永远不会迷失方向;作为一位骑士,他始终积极进取一心向善。为了所谓的“人生真缔”,也就是为了享受行侠仗义所带来的成就感,他不惜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他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那些生生不息、坚韧顽强的超人毅力和品行构成了他性格上极其鲜明的特征。这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些渴望摆脱愚昧,追求自由平等而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人文主义者的真实写照。
堂吉诃德的精神自我和双重人格,反映了塞万提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内在矛盾,也反映了人文主义者们的共同弱点。他看到了现实的黑暗,他有崇高的理想、要伸张正义。但是,他在抗击邪恶、追求理想的时候,却没有结合实际的强有力手段。错误的骑士游侠般的个体行为担负不起推动历史变革的重任;个人的单打独斗消除不了显而易见的社会弊端,更拯救不了多灾多难的劳苦大众。人文主义理想的实现看起来似乎还很遥远,这正是西班牙文艺复兴运动弱点的表现。
二喜剧外衣下的社会悲剧
塞万提斯在作品自序中说,写《堂吉诃德》的目的是为了“攻击骑士小说”,“把骑士小说那一套扫除干净”。因为当时的西班牙王权政府要继续利用骑士的荣誉和骄傲来鼓动贵族建立世界霸权的野心,骑士文学符合他们的需要。他们还要借助骑士文学来压制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塞万提斯痛恨这种平庸低劣的骑士文学。他特意模拟骑士传奇的文笔,采用偷梁换柱的手法,借主人公的荒唐行为和可笑可叹的凄惨遭遇,嘲讽骑士精神和骑士制度的没落,抨击骑士文学的荒唐和危害,隐晦地传播着人文主义的理念。随着蕴涵着这一创作理念的鸿篇巨著的问世,堂吉诃德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悲喜剧色彩浓厚的诙谐艺术形象自此永远屹立世界文学画廊之中。在这三次“游侠”壮举中堂吉诃德独特的鲜明性格得到了展现,起到了寓讽于笑的效果。首先,堂吉诃德的形象诙谐滑稽。他身穿祖上留传下的破盔甲,手持长矛,骑一匹同他一样又老又瘦的马。在他的身后跟着一位坐驴挥鞭的矮胖仆人桑丘。高大威猛、身姿矫健的侠士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竟是这样一对活宝般的主仆,怎能不让人笑掉大牙。再者,堂吉诃德想象怪异,被家人付之一炬的骑士小说恍然间成了弗端斯冬法师的恶作剧;风车变成了大的出奇的巨人;路途中遇到的僧侣是妖魔鬼怪的化身,车中端坐的贵夫人则是被俘的公主;汇集的羊群幻化而成百战雄师;粗蠢的村姑是被施了魔法的杜尔西内娅。一路走来,这位天才的梦幻家演出了无数令人捧腹大笑的闹剧。高大威猛的骑士形象和庄严神圣的骑士精神颜面扫地,荡然无存;骑士文学沦为市井笑柄,失去了在社会上的存身之地,自此绝迹。
堂吉诃德荒诞的言谈举止背后蕴藏着一颗善良的心,折射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他路见不平就拔刀相助;尽管结果常常是适得相反,他仍然勇往无前,无怨无悔。他搭救了被地主毒打的牧童,反使牧童在他走后遭到更凶残的毒打;他在两队羊群中浴血奋战,要协助正义一方攻打邪恶势力,不料却被牧羊人掷来的石头打得头破血流;为了解救被押往海上做苦工的犯人们,他挺身而出打倒了押送犯人的士兵,但又被犯人们夺走了衣服并痛打一顿……在历次的冲突中,他掉了门牙,丢了耳朵,削去指头,混身上下伤痕累累却仍乐而不疲。在塞万提斯的笔下,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使堂吉诃德“临殁见真”,幡然悔悟,突出了结局的悲剧气氛,加重了对骑士文学批判鞭挞的力度,给人与无穷的艺术享受和回味。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要将世上最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们看。堂吉诃德心地善良,敢于主持公道,反抗压迫,向往自由,同情被压迫者与弱小者并予以帮助,是那个时代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和先驱。但他的这些优秀品质以单打独斗的个体行为方式是冲不破封建思想桎梏的。在中世纪封建观念和宗教教义的重重樊篱下,人文主义者的呼声淹没在神权至上、禁欲主义和封建贵族割据的浪潮里;崇高的理想在黑暗现实中惨遭践踏;他那勇敢的个体行为必然不为人们所理解而成为嘲讽和猎奇取乐的对象。
堂吉诃德的悲剧亦有其独特的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他过度崇拜精神自我而陷入人格分裂、精神恍惚的境地,甚至连纷繁复杂的社会和虚无缥渺的幻象都难以分辨清楚了。与白月骑士决斗的战败,使他心目中高大的精神自我在瞬间坍塌。作为一个为理想而生的战士,他难以承受这如此沉重的打击。“醒悟”过来后,他又要更加痛苦地面对自己过去的愚昧和错误以及世人变本加厉的嘲笑。双重的精神摧残把他推到了死亡的边缘。而日益没落的西班牙王国如同一个群魔乱舞的人间地狱,到处是精神空虚、浅薄无知、鲜廉寡耻的小人。在这样的社会里,堂吉诃德是被嘲弄和排斥的异类。在艰难的追梦征途上向前每迈进一步,他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他的是非善恶的标准被严酷的社会现实粉碎了,他的骑士梦也随之破灭了。梦幻的破灭使堂吉诃德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
是封建制度扼杀了堂吉诃德。但堂吉诃德艺术形象的诞生也加速了骑士文学的消亡。他的悲剧是一个崇高正义却不诸世事的梦想家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先驱的悲剧,更是封建宗法制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之反映。他的人性的温馨反衬出社会的残忍、冷酷、也表现出人文主义者在反抗封建王权时的软弱无力。
三结语
塞万提斯站在人文主义者的立场上,为资产阶级寻找个性解放的出路。在对理想社会,理想人生的苦苦求索中,《堂吉诃德》应运面生。在这部“夭亡了的骑士史诗”中,堂吉诃德是一个耽于幻想、脱离实际的疯子,更是一个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骑士。在他眼中,看不到生活的琐屑和庸俗;经他改良后的骑士精神是他生命的长春藤。他的双重人格及其精神自我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冲突注定他只能是一个悲剧性的追梦者。但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他是最后一位伟大的骑士,更是封建宗主社会和骑士制度的掘墓者。
参考文献:
[1] 塞万提斯,杨绛译:《堂吉诃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2]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
作者简介:
胡继禹,男,1953—,河南郑州人,大专,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秦伯党,男,1954—,河南郑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南中原工学院。

堂吉诃德的悲剧性 论堂吉诃德的双重人格及其社会悲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3951/40597249121.html

更多阅读

乔吉拉德的推销故事及推销名言 营销界名人

大家好!我是张文魁。今天给大家分享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乔•吉拉德的故事及名言。乔•吉拉德1929年出生于美国一个贫民窟,他从懂事时起就开始擦皮鞋、做报童,然后做过洗碗工、送货员、电炉装配工和住宅建筑承包商等。35岁

专家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堂吉诃德的领导力课程

于先生来自台湾,在上海担任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总经理。他参加了我的《领导力的八项修炼》的培训课,给我写邮件说:“很感谢你用了堂吉诃德的比喻,让我解开多年的疑惑。很多时候我会困惑:摆在面前的路是如此明确,为何别人就是看不到我看到

凡妮莎吉德个人资料 孙俪牵手吉德的“是”与“非”?

当一对恋人牵手预示着爱情的开始,当两个小伙伴牵手预示着一段友情的开始,而当一个明星去代言一个品牌则预示着两者形象的相互融合。但这种融合是否是良性的,是否是双赢的,从而使两者的形象得到共同提升,或者是走向相反的另一面,这些都需

第42节:治世--高恩、低威、高德的‘仁主型‘领导(1)

系列专题:《本土管理文化精髓:管人要靠恩威德》  第三节 治世--高恩、低威、高德的"仁主型"领导  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馀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於今。

声明:《堂吉诃德的悲剧性 论堂吉诃德的双重人格及其社会悲剧》为网友七度空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