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 不要抱怨读书苦 孩子 不要抱怨读书苦 不要和不读书的人上床

经作者宋小君授权发布

来源:宋小君(mrsongxiaojun)

 

到了年底,照例列一下自己这一年读过的书。

 

前几天,有人在知乎问,如何看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件事。

 

我想起那句著名的论断:

If you go home with somebody

And they donot have books

Donot fuck them

如果你跟一个人回家,而他家里没有书,不要和他上床。

 

这个论断一直指导着我,买书,读书,写书。

 

尽管,我有两个kindle,但依旧享受着“拥书而眠”的乐趣,随手能摸到一本书,和随手能摸到一个姑娘感觉一样,他们都能为你打开另外一扇世界的门。

 

2016年,创业,开会,见人,写故事,写剧本,可称作是忙乱的一整年。读书不如往年多,仅把自己认为值得分享的书单列在这里。

 

若你也喜欢,不妨也读上一读。

 

《月亮与六便士》

 

年轻的时候,因为教科书的影响,对一切名著心存警惕。

 

翻译过来的名著总是不好看的,有一段时间,在我脑子里几乎是根深蒂固。

 

后来还是做编辑三年,亲手出版了几本外国文学,才算是扭转了这个想法。

 

毛姆的小说精于通俗,即便有掺杂着与故事无关的论述,也绝不至于长到你无法容忍。而这一点,很多名著都没做到。作者总想着在故事之外,跟读者说点什么。其实,倒不如把想说的话,都藏在故事里,让读者自行感受嘛。

 

大段大段故事之外的论述,有虐待读者和自嗨的嫌疑。

但毛姆又不止于通俗。

 

人物身上还怀揣着你我都感同身受的情感,写得是普世的道理。

 

好的故事,让你担心人物的命运,能从里面看到某个困境里的自己。

 

《月亮与六便士》讲了一个这么一个故事。

 

有个还不知道自己是天才的画家,突然痴迷上了绘画,但自己却从事着和画画完全无关的工作。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境遇对吧。

 

你有梦想,你喜欢某件事情,但在世俗的标准看来,那是不务正业。

 

于是,你屈从了,你听从了父母和好朋友们的建议,过上了和梦想完全无关的生活,你活得很体面,你银行有存款,但你心有不甘。

 

心有不甘又怎么样呢?

 

还不是要继续这样的生活,为了六便士奔忙,偶尔偷偷地仰望一下月亮。

 

但我们故事里这位画家却不是。

 

在一个早晨,他像是被魔鬼附体一样,放弃一切,包括妻子,离家出走,只身去了巴黎,打算把剩下的生命都用来画画。

 

谁敢有这样的勇气呢?

谁敢有这样的运气呢?

 

天才前半生过着庸碌的生活,后半生他要过真正的日子了。

 

没有人理解他,即便是最欣赏他的人。

 

就算是要去追求梦想,也不至于一定要破釜沉舟,搞得自己没有退路吧?

 

但他好像不需要退路。

 

为了梦想任性一把,大多数人都只是说说而已。

 

但真正敢这样的人,不说话,只做,而且一做到底。

 

与其说,天才不容于世,倒不如说,是天才不愿苟活于世。

 

在巴黎,他经历了贫穷的日子,吃点最廉价的面包,画出了杰作,但并没有想着用自己的画去挣钱,去争名夺利。

 

只是内心的热爱需要一个出口。要不然会把自己憋坏,憋死。

 

我想这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吧。精神层面的热爱,高于一切。

 

最终,他去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岛上,娶了一个土著女子,远离了文明,也远离了不理解他的人。

 

他染上了麻风病,双目失明,却在屋子的四壁画满了如伊甸园一般震撼与伟大的杰作。

 

孩子 不要抱怨读书苦 孩子 不要抱怨读书苦 不要和不读书的人上床

临死之前,他却不愿展露给世人看,让自己的土著妻子,将画作毁掉。

 

有人认为这个天才画家的原型是高更。

我在一个下午读完。

 

跟我每读完一本好书的感觉一样,有点震颤,有点空虚,有点遗憾。

 

震颤的是,能为了某件事,燃烧自己的人,少之又少,有幸如此,真是福气。

 

空虚的是,好像和他一起经历了一生。

 

遗憾的是,没有这个幸运能和他见上一面。

 

《酒徒》

 

这本书躺在我的kindle里有些日子了。

 

一直没有打开过。

 

恰好出去旅行,在路上,随手翻看。

 

听说,正是这本书启发了王家卫拍《花样年华》和《2046》。

 

一读之下,才知道。

 

是了,香港,上海,都是催生故事的城市。

 

要是喝了酒,那故事就更动人了。

我在路上读这本书,读作者酒后的呓语。

 

看到这本书的推荐上写:中国首部意识流长篇小说。

 

心想,真的要警惕所有的标签。

 

意识流三个字会吓跑多少读者啊。

 

多少人还记得高中语文课本里,那个年纪压根看不懂的《追忆似水年华》。

 

对着墙上的斑点想一大堆有的没的,这不有病吗?

 

在酒徒的故事里,跟着“我”去经历我的生活,经历我生活里妖冶的女子,经历我生活里一些不得已:

 

为了生活,为了喝酒,虽然我心里有着文学梦想,但我给报纸写武侠,写《潘金莲做包租婆》这样的黄色文学。

 

大酒,大概是一种逃避的方式,却也是一种更清醒的方式。

 

个人际遇在命运面前,虽然不堪一击,但你也得想方设法地活着,还要活得体面一些,留下的回忆多一些。

 

喜欢故事里面一切妖媚的女子。

 

《李碧华》

 

因为我的新书在写故事新编,所以就把老故事,胆大包天地重写一遍。

 

在重读完鲁迅的故事新编之后,又完完整整地读了一遍李碧华。

《青蛇》人们都耳熟能详了,深情的白蛇,热烈的青蛇,懦弱的许仙。

 

但读到青蛇活到文革期间的一段,还是拍案惊奇,可惜建国后动物不许成精,这一段电影里没有。遗憾。

 

《饺子》里为了变美,留住丈夫,而吃死婴的女人。

 

《秦俑》里,千年后复活的秦始皇,最终走向了延安。

 

《诱僧》里被玄武门之变改变了命运的武士。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里,转世到现代社会的香港,仍然命途多舛的潘金莲。

 

都像是活在一个世界里。

 

突然就被我认识到了。倒是有一点想法。

 

李碧华笔下的男人大多怯懦,薄情,三心二意。

 

而女子都一水的深情。

 

我能理解。

 

这大概是女人天生的缺乏安全感作祟吧。

 

但读多了,难免让女人对爱情绝望。

 

所以我想着,我的故事新编,就写深情厚谊的男人,为情所困的女子,在两个人的小小感情里,看见一些人性,经历一些人生吧。

 

算作是一点私念。

 

要知道,深情的男人,也有许多。

 

《读库》

 

年初定了读库的全年订阅。

 

从短信上知道读库搬家了,出了更多小册子。

 

像是个老朋友。

 

有人说,读库是70后知识分子品味。

 

这一点,作为80后,我不认同。

 

哪能简单用年代就回避一些读者呢?

《读库》一年六本,包含若干小册子。

 

小册子我可以用惊喜至极来描述了。

 

《茶书》里,日本人写茶道,有方法,有茶艺。一杯茶里,还能让你思索人生。

 

《茶馆之殇》写茶馆,讲相声的流变,我一个下午看完,还去网上到处搜郭德纲的单口《枪毙任老道》。

 

最近收到这本《卓越未来》更厉害,讲超人类学,实在是创作、开脑洞的最佳素材。我留着吃早饭的时候读,一天就从那些脑洞巨大的人类开始。

 

在《读库》里,也认识了不少此前没有读过的作家,像是个好朋友,热情无比但又极其克制地给我引荐新朋友。

 

知道的多一点,人生就会精彩一些。

 

《遗物整理人看见的》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看到了一个新闻。

 

日本有一种职业,专门替独居死后的人整理遗物,把遗物安放到应该有的去处。

估计是发行量不大,我终于买到一本残损的,好在品相还不错。

 

以前读诗,总见到“于无声处听惊雷”,不求甚解。

 

读这本书的时候,看见那些独居了很久,最终一个人落寞死去的人,想起了张爱玲,邓丽君。

 

看到那些遗物像是人们留在人间最后的符号,到处飘散。有的呢,家人拒绝接受,不肯原谅,让遗物整理人自行处理。有的呢,就对着遗物嚎啕大哭,但因为各种原因,亲人还在世的时候,却没有得到过温暖。

 

读着读着,就慨叹,这些不会发声的遗物,里面都藏着一个人的惊雷。

 

但若是遗物最终无处安放,这些惊雷可能再也没有人听见了吧。

 

对独居产生了恐惧。年轻时独居是修行。老了以后,独居近乎折磨。

 

愿每个人都老有所依。

 

《李商隐诗集》

 

有个其实挺值得说的话题,有些人一生中知道的古诗,可能仅限于上学的时候。

 

一旦离开了学校,可能终生都不再读诗了。

 

记得有个问题问,让孩子读诗有什么用。

 

有个高票的回答是说,让以后孩子看到了壮阔的风景,不只是喊一句“牛逼啊”。而是能背诵一两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谈情说爱的时候,除了被用烂的情话,也能说上一两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我买了这本诗集,不必再从全唐诗里找他了。

 

工作累了的时候,读上一两首,偶尔也抱怨几句,就不能好好说话吗,非得用那么多典故吗?但更多的,还是找到了“我操原来他也这么想过”的惊喜感。

 

读诗,是和古人交谈。

 

《菲茨杰拉德全集》

 

终于买下了这套书的全集,他们安静地躺在那里,我只要随手翻开一本,就能一头栽进那个爵士时代。

 

虽然有人也说,菲茨杰拉德的小说都一个调调,但真的每一次都能跟他同生同死,同样被一个可以刻薄地称上一句bitch的女人折磨。

 

如果存在一个书单,叫“一生必读的全集”的话,我会推荐他。

 

《扪虱谈鬼录》

 

哈,为了找素材,买到了一些奇妙的书。

 

除了这门扪虱谈鬼,还有《中国神话传说》。

 

算作是第一次,对中国神话,和鬼神之说,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

 

谈鬼录里面,对伥鬼印象极为深刻,所谓伥鬼,其实就是傀儡,常见的有虎伥,替老虎卖命,诱骗行人给老虎吃。

 

伥鬼可怜又可恨。

 

还有就是民间的回煞之说,找到了回魂夜传说的根源。

 

感觉要是写一本中国版的《百鬼夜行》,很有搞头。

 

《目送》

 

不谈政治。

 

龙应台这本散文写得入心。

 

人性是共通的。

 

《当历史可以观看》

 

一些伟人和平凡人的老照片,以及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每一张照片,都是历史的定格。

 

最后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读的时候,有一种穿越之感。

 

《霍乱时期的爱情》

《苦妓回忆录》

《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一个读书心得:

 

不能上来就读一个作家的代表作。

 

很容易导致,读不下去,半途而废,读不明白。

 

从篇幅短小友好的其他小说读起。

 

可以看到作家风格形成的轨迹,也更便于理解。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步一步从文字里跑出来的。

 

《日本AV影像史》

 

总在书店看到。

 

终于读完了。

 

对日本人 ,对风俗业再一次赞叹,对其中一些拍摄手法印象深刻。

 

例如,导演会带着摄影师当街拦住女孩,一步一步引导,最终说服她们拍摄一支影片。而整个过程都被记录了下来。

 

宅男科普读物。

 

详尽描述了AV的发展史。

 

唯一遗憾就是,图片太少,太少。

 

《我住在大海上》

 

雷平阳的诗。

之前读余秀华,总看见他的名字。

于是买了这本。

 

几乎每一首都可以称得上惊艳。

有的韵脚押得极好。

 

介于可解与不可解的现代诗,雷平阳的,真好。

 

建议写歌词的人,可以好好看看。

 

《事物的味道,我尝得太早了》

 

书店偶读。

周作人的译本。

俳句。

真是好,每读一段就忍不住想起许多事情。

 

这个26岁就死去的诗人啊,真有一颗敏感的心。

 

《发现之旅》

 

讲述一些好看又神奇的动植物。

图片好看到炸裂。

边看边感叹,大自然真神奇啊。

 

《蒙元入侵前夜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武林旧事》

《东京梦华录》

 

这两本讲宋朝人的日常生活。

要说小资,非宋朝人莫属。

会享受人生的典范。

以后如果有机会,真想从里面复原吃的,喝的,玩的,用的。

 

《撒马尔罕的金桃》

《谁在收藏中国》

 

前者是讲唐朝舶来品的,实在是过分有趣。

后者讲的是谁抢了我们的文物。

 

人活不过文物,但文物的命运也真是坎坷。

 

中国人讲格物,想想还真是,我们总是赋予物件儿太多情感了。

 

以至于这些物件儿承载着过多的历史和记忆。

也不知道它们累不累。

 

暂时就说这些。

不知不觉也写了这么多了。

 

雪夜枕边读好书,人生一大快事也。

 

想起有一家出版社的格言,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

 

书,就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啊。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4051/600044714816.html

更多阅读

不要抱怨请努力工作 不抱怨并努力为自己创造机遇

  每个人的开学,都有失望与迷茫 ……  2004年9月,我考入大学。学校不甚喜欢,专业也毫无感觉,我像很多人一样。眼前的大学与心里的预期差距太大。我想,也许我的一生就会这样平庸下去了吧?因为高考没考好,我以后也不会有机会进入好的公

孩子不爱吃蔬菜怎么办 孩子不爱菜怎么办呢?

孩子不爱菜怎么办呢?   1,家里要少买些甜点,一方面可以防止孩子蛀牙的发生,另一方面还可能由于孩子吃太多甜食会不爱吃蔬菜及正餐.   2,不要在家准备太多的零食,否则孩子平常吃太多的零食就会不太爱吃正餐.&#

孩子不能吃的食物 10岁之前孩子不能吃的东西

10岁之前孩子不能吃的东西        3个月内不要吃盐:3个月内的婴儿并非不需要盐,而是从母乳或牛奶中吸收的盐分足够了。3个月后,随着生长发育,宝宝肾功能逐渐健全,盐的需要量逐渐增加了,此时可适当吃

声明:《孩子 不要抱怨读书苦 孩子 不要抱怨读书苦 不要和不读书的人上床》为网友你好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