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生日派对策划 别怕孩子哭,它是小朋友心灵派来的信使 |BetterRead


文|刘未鹏

《暗时间》作者


很多父母很怕孩子哭,孩子一哭就心烦,其实父母们怕孩子哭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表面上虽然都是哭,但是孩子哭背后的原因(情绪)又不尽相同,伤心的哭,无助的哭,痛苦的哭,委屈的哭,不依不挠的哭,等等。父母对孩子哭的心理反应也多有不同,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心态:


- 觉得哭是因为“不好”的情绪,希望能够让孩子尽快摆脱“负面”情绪。


- 孩子的哭引发了父母内心的痛苦,父母不想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


- 觉得哭是软弱的表现。


- 担心孩子形成“一哭就能...”的心里。(当代父母最大心魔之一)


- 担心自己在外人面前的面子问题(“这人怎么当父母的”)


- 孩子哭引发了父母内心的认知失调,使孩子不哭这种失调就“解决”了。


现代心理学对于我们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的理解已经逐渐形成一种返璞归真的共识,就是情绪本身并没有正面还是负面,好的还是坏的。情绪只是一个“信使”,驱动我们的“上层”大脑去“干活”。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情绪,他们是对情感大脑对当下需要我们应对事情的一个高度概括的“标签”。当被攻击时我们可能会感到愤怒,愤怒的情绪驱动我们去反击,去保护自己的领地;悲伤的情绪帮我们从重大丧失当中恢复,委屈的情绪之下我们往往会哭泣,从而把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但自己又无能为力的情况传递给亲密关系中的对方知道。


实际上,在达尔文时代就已经对情绪的意义作了非常深刻的阐述(《人和动物的情绪表达》),但是人类社会自有其复杂性,比如在很大的压力环境下,我们常常会不得不压制情绪表达,使得自己能够把手头更攸关的紧急事情干完,压制情绪,为更紧急的事情让道,本来就是每个人生下来就有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压制,不去响应内心的诉求,久而久之,我们的情绪要么“厚积薄发”,在某个时机恰当的时候喷涌而出,要么因为长期无法得到响应,积压的乏力感会沉淀成更深层的抑郁(因为抑郁本质上就是无能为力的终极形态)。不在压制中爆发,就在压制中灭亡。


所以,我们对情绪的这种”暂时压制”、“调低优先级”应对机制是个两面刃,虽然给予了我们适应眼前极端压力环境的灵活性,但当我们始终处于这种恶劣环境下的时候,会最终压垮我们的系统,因为这种机制本来就是为临时权宜而准备的。


压制/忽略情绪还有一个后果,就是如果习惯于压制而无视情绪的话,我们往往会丢失对自己情绪的来源的准确认知。在情绪升起来的那一刻并没有去关注它,那么时过境迁,当时的上下文就丢失了。


在《The Therapeutic "Aha!"》里面就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个人发现自己无法自制地在深夜焦躁地走来走去,无法入睡,于是来咨询作者,希望教他催眠的法子,好让晚上能够睡着。(所幸)作者并不是行为矫正派的,她起身随着他走了一阵,然后教他逐步慢下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身体内的体验变化。


很快,他就捕捉到了自己情绪的来源:他一直处在一段非常痛苦的婚姻关系中,这种焦躁的走来走去的行为,形象地体现了他内心希望逃离的冲动。一直以来,他都是通过压制/忽视/转移的方式来对待内心的“负面”情绪,比如通过把自己埋在大量工作中来避免跟自己的情感大脑深层对话。这种对待情绪的态度往往使得我们的“两个大脑”(《Top Brain, Bottom Brain》)之间失去应有的信息交流,用文艺一点的话来说就是“大脑跟心灵失去了联接”。


正因为此,我对于坊间流行的所谓“情绪管理”的方法是很不认同的,“管理”这个词本身就有强烈的暗示意味,认为情绪是有好有坏的,坏的情绪我们需要把他们管理甚至控制住,如果走的更远,甚至可能会说有些正面的情绪也需要管理(比如为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本是人之常情,但是有防御性悲观倾向的父母可能会籍情绪管理之名去有意打压一下孩子的“骄傲”)。


七情六欲乃是天性,即便我们看到一个人的情绪出了“问题”,比如暴躁、抑郁,那么把目光投注在去对付情绪本身也是本末倒置,因为情绪只是一个“信息中介”,背后隐藏着的是我们大脑中深层的观念、信念、和心智,而这些又往往跟我们生长的环境息息相关。


不去看情绪背后的源头,只是“行为矫正”,有时在一些比较浅层次的情绪上能见效——当行为改变了之后,情绪自动跟上行为的改变,即行为对情绪有反作用。这也是“行为疗法”有效果的场合和原因。


比如孩子对新班级有点陌生感,所以不想上学,如果我们简单的坚持上学是必须得上的,过段时间孩子自己也就适应了,并不会因为我们当时坚持要上学而留下情感创伤——当然,如果孩子挣扎的特别撕心裂肺,则还是需要考虑有没有深层的原因,这里就不偏离主题展开了。


但是,如果诉求是深层次的,比如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在学校集体中缺少归属感,缺少成就感等等,“杀死信使”的做法并不能泯灭孩子内心的深层人性诉求,无法实现的诉求在孩子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酵成阴暗的角落”,对孩子的成长形成二阶三阶四阶蝴蝶效应般的影响。


关于这种成长过程中的蝴蝶效应,我看到的一个触目惊心的例子是尹建莉老师在博客上讲过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5岁前原本聪明伶俐的小女孩,因为5岁时父母对她偶然一次尿床的处理方式形成的恶性循环,几乎毁了她整个人生的故事。虽然这是个例,但是亲密关系当中常见这种由一件看上去的小事引发的恶性循环。


孩子的情绪表达里面,哭是最常见(因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尚有限)也是最激烈的一种,其背后往往蕴含着孩子真实的心理诉求。即便最为父母忌惮的不依不挠的哭闹,究其原因其实也并不在孩子身上。


为什么孩子会不依不挠地哭闹?要么是因为父母经常去坚持本来不该坚持的“伪原则”,导致孩子感觉正常需要无法被满足,不得已不以激烈方式来表达;要么是因为我们本来应该坚持的原则因为孩子哭闹而妥协。在孩子不哭不闹的时候对孩子过分苛刻,而孩子一旦情绪化了又毫无底线原则的让步。


最后,又或者我们根本没有真诚地告诉孩子,我们拒绝他的要求的原因(别以为孩子不懂,况且孩子即便不懂你的用词,但常常能懂你的真诚的语气和态度,人类的交流信息本来大部分都是非语言形式的),使得孩子无法理解为什么你就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呢?当然要闹了,闹本来就是孩子争取自己权益的基本形式之一。


既然说到这个当代父母最大的心魔之一,就多说一点,关于担心孩子“养成哭闹的习惯”,坊间流传一种甚得民心的做法,就是讲道理,不妥协。这种粗糙而生硬的做法其实本质上只是表面文章。


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比如孩子在公园玩,跟别的孩子起了一点冲突,总之别人家孩子哭了,为了“培养孩子的礼貌习惯”和维护自己作为父母的面子,常有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就勒令孩子一定要道歉,姑且不说这里孩子未必是故意的,所以就算勒令道歉心里自然也是不服气的,就单说父母对待这件事情的强硬、不由分说的态度,就天然激起人性中的反抗心理,“事情还没弄清楚呢就认定我必须道歉了吗”。也许在强制措施之下孩子习得了“礼貌”,但这种所谓“好习惯”也只是行为层面的,而并不是因为对他人有深层的理解。结果比如在人前,在社会上看上去挺好一个人,一旦到了亲密关系当中,到了家庭里面,就各种极品。


比起行为,更重要的是孩子理解他人的世界,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执行社会规则。当然,这种理解也不是由父母大道理唠叨出来的,父母自己有感受能力,孩子自然能够潜移默化习得,言语上点到即可,也无需急于求成,孩子成长不是一天两天,只要大方向是对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增长和心智成长,会越来越理解他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够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彼此,而不是因为害怕受到严厉的指责而执行行为。


另一个例子,比如孩子早上想吃冰激凌,有的父母就觉得这里是一个原则问题,孩子哭闹也不行,美其名曰不能养成骄纵的性格,但实际上呢?首先冰激凌不值几个钱,并没有经济的考量在里面,其次吃什么、怎么吃本来就是个私人的事情,一般来说我们无须干涉,他吃冰激凌就算闹肚子那也不是闹你的肚子,如果他乐意顶着闹肚子的风险享受冰激凌有什么不可呢?


中国父母常常有一种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认为千里之堤一定毁于蚁穴,发现行为上有“坏”苗头立即迫不及待的扼杀在萌芽状态。实际上,人的成长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我们抓住其中的主干就行了,其他细节上的事情随遇而安,孩子反而能形成豁达的心性。再说,吃冰激凌这种事情,一个正常人,比如成年人,你见过谁天天一大早起来必吃一个冰激凌的?既然成年人拥有吃冰激凌的完全自由,也没见谁这么吃过,为什么担心如果不制止孩子就会酿成“坏习惯”呢?


孩子的大多数“坏”行为都是偶发性的,会自然而然消失,大多数时候父母只需要守好原则性的边界即可,其他作壁上观就行了。你时刻监视着孩子的行为,如同无形的捆绑,孩子的内心始终无法舒展开来,自由自在自主地生活,这样形成的人格往往是一个拘谨当中又蕴藏着崩溃和爆发双向倾向的性格。


这两个例子的共同点是,如果一件事情本身父母的坚持就是不合理的,那么不妥协就是强权,讲道理就是讲歪理。比如,在孩子物权意识萌芽的阶段,强迫孩子分享,还振振有词。


如果一件事情父母本身坚持是有真正道理的,那么把道理以孩子能够理解的形象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孩子自然会遵从,这里孩子遵从的不是你的意愿,而是事物规律,人天生能够内化世界运行的规律,但对他人的(强烈)意愿则天然排斥。亲子关系的核心,无非是通情和达理,而情和理又往往是合二为一的,人与人之间的所谓社会规则,其实也不外乎情理,而很多父母却让孩子只是生硬的执行,这就是背算术规则跟理解算术原理的区别。


人是社会性动物,情绪本来就是会“传染”的,更不用说在亲子之间。本来,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本身天生就有高度的感应,孩子哭了,父母也会觉得疼在心里。这里,不同的父母对待情绪的态度就显现出来了,比如如果父母自己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始终抱有一种敌对的压制态度,那么当自己的痛苦被孩子的情绪引发了之后,自然第一反应就是想要去“消音”,因为这个时候孩子的哭声就是父母的心理应激源(psychological stressor),孩子一哭父母就感到痛苦,为了自己不痛苦,那就只有孩子不哭。


到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立即插手进去,毫无原则用各种转移注意力/利诱等办法(甚至比如说俩孩子玩,不巧碰到了,哭了,然后去责怪别人家孩子不小心),反正只要弄得孩子不哭就天下大吉。另一种情况则是孩子哭的诉求主观或客观没法被满足的时候,这个时候父母就变成了热锅上的蚂蚁了,两头煎熬,想让孩子不哭又没办法,可看孩子哭着吧又自己感觉痛苦,所以就转而攻击孩子哭本身(比如“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不就...”这种)。


另一方面,如果父母本身对于不管是“正”还是“负”的情绪都是宽容和豁达的,就往往能够推己及人的对孩子提供合适的情感支持,比如绝大多数时候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一个真诚的拥抱,什么都不用多说,孩子自己能够恢复过来,人的心理系统跟生理系统类似的地方在于本来就有内在的弹性或恢复机制,我们并不需要急匆匆地插手,想要“解除”孩子的情绪,就像生点小病不用打针吃药一样,这种做法反而越厨代庖,剥夺孩子自己处理事情的机会,降低了孩子情绪得到锻炼的机会。


事实上,很多时候,孩子哭并不一定意味着你需要帮他解决什么,他自己的问题自己会解决,在他有情绪的时候你安静的陪伴着他,他情绪慢慢平静下来,自己会去应对和调整(如果还没有因为之前太多被错误对待而形成严重依赖心理的话,孩子天生都是牛犊子,希望自己搞定事情的),如果我们总是在他自发渡过这个自然阶段之前迫不及待的插手,孩子就很难形成情感的韧性、自主性。


而父母想要做到对孩子的情绪不莽撞插手,同时又无痕地温和支持和包容,当然最好还是需要自己的心智成熟,如果暂时发现孩子一哭自己内心还是会波澜汹涌其实也没有什么,人之常情,所幸,正确的做法大多数时候并不复杂,就是拥抱和陪伴,不用多说什么,即可。要相信,每个个体从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刻起,自主性的需要就是扎根在亿万年进化的基因里面的。


不再怕孩子哭就赞赏刘未鹏


本文曾授权发表于

“丁香妈妈”微信号


推荐文章

这能让小朋友喜欢上学

最好的动画片是什么样的?

与孩子一起整理

老人为什么常常摔倒?

孕妇可“任性”


推荐阅读

The Therapeutic "Aha!"

Courtney Armstrong

小朋友生日派对策划 别怕孩子哭,它是小朋友心灵派来的信使 |BetterRead

Top Brain, Bottom Brain

Stephen Kosslyn, Wayne Miller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4351/903492723561.html

更多阅读

《尸体派对》全章节流程攻略CHAPTER3 小朋友生日派对流程

《尸体派对》是一款恐怖冒险解谜游戏,最初是以RPG制作大师Dante98作成的免费同人游戏。重制版与手机版制成后,以“尸体派对Blood Covered”PC版名称在C72发售。后来经过人设重新设定以及更完美的剧情,于2010年在PSP上发售,如今又移植到i

生日派对策划流程 有什么风格的主题派对

妈咪们的经验分享——派对,教会了女儿社交礼仪大S,对于大S来说,女儿是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在女儿3岁生日的时候,工作繁忙的她,仍不忘给女儿留下一份独特的记忆,请来专业的儿童派对公司专门给女儿打造了一个生日派对,很多小朋友们在一起玩

必胜客异国风情主题生日派对培训 2016必胜客生日派对

今天参加了公司“异国风情生日派对”的培训,几个区的欢乐大使,加之各店店经,区经,区域经理和LSM专员将整个会场挤得满满当当的。培训之前,店经将区经介绍给我认识,让我没想到的是我们这个区的区经理我之前是见过的,年前在公司工作的一天,这

声明:《小朋友生日派对策划 别怕孩子哭,它是小朋友心灵派来的信使 |BetterRead》为网友强乐还无味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