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讲了什么

孔子拜师的故事讲了什么

孔子并不是从出生后就是圣人,他也曾经拜师学习。年轻的时候他曾拜在大思想家老子门下学习学问,并且据传,他还曾拜一个被人称为神童的七岁儿童为师,虚心向其学习,而孔子作为圣人却不耻下问的举动也被世人所敬重和传颂。

孔子拜七岁孩童为师

孔子年轻时即使已经是非常有名的老师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还需要学习。于是,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为拜师离开家乡,前往洛阳寻找大思想家。孔子的家乡与洛阳之间的距离非常远,孔子一路风尘仆仆,日夜赶路,终于在几个月后走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到一个身穿长袍站在马车旁的七十多岁老人,头发胡子都花白了,看起来很有学问的样子。孔子觉得这样的老人大概就是他所想要找的老师了,就上前行礼并询问老人是否是老子先生。老子对于自己一眼就被人认出来很纳闷,在听到孔子说想要拜他为师学习学问时,更为纳闷,就问孔子的学问不比自己差,为什么还要拜他为师。孔子听后再次行了一次礼,回答老子学无止境,老子先生学识渊博,拜先生为师,自己肯定会有所进步。从此,孔子每天都跟老子在一起,随时随地向老子请教他的疑问,而作为老师的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全部教授给了孔子。

不论是孔子拜学问不比他差的老子为师,还是在传闻中他拜一个七岁孩童为师,在孔子的这些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不耻下问的品德,以及他对学问的热衷追求。

至圣孔子的父亲是谁

孔子的父亲是叔梁纥(前622年—前54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宋国的贵族,后来流亡,来到了鲁国昌平陬。叔梁纥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人才和品德非常的出众,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还身怀武艺。大家称赞叔梁纥、孟氏秦堇父、鲁国将军狄虒弥为“鲁国三虎将”。

叔梁纥

叔梁纥逃亡到鲁国之后,就在那里定居下来。其夫人施式为他生了九个女儿,小妾为他生了一个男孩。这位男长子,名为孟皮,字伯尼。但是伯尼在童年时期遭遇不幸,身体留下缺陷,不能继任叔梁纥的后位。于是,叔梁纥将邹曼父过继到自己的门下,让他与伯尼生活在一起。虽然过继来了个儿子,毕竟不是自己的亲骨肉。自古男儿传宗接代是最重要的事,这让叔梁纥沉浸在无子嗣的苦虑中。告老怀乡之后,温柔贤惠的原配夫人就劝他再纳妾。感于夫人的真心和对后继之人的期盼,于是向颜家求婚娶得了美娇娘颜三小姐,并成功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儿。因为这个男孩是在尼山怀上的,所以取名为孔丘,也就是对后世做出极大贡献的孔子。

生下孔丘时,叔梁纥已经70高龄了。三年后,叔梁纥重病,离别之际,把孔丘交托给颜征,期盼日后能够成才。终于,望着妻子和孔丘,便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死后葬在了防山。孔子也不负父亲的期望,最终成为一代大儒。叔梁纥因此受到历任皇帝的赞赏,封谥启圣王。

典故孔子闻韶处是在哪里

孔子是中国儒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儒学思想对整个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推崇孔子的热潮一波盖过一波,从未消退,与孔子相关的一切都成为人们了解孔子学习孔子的直达票。清嘉庆时,挖掘出来一个古碑,上面刻着孔子孔子闻韶处。

孔子闻韶处照片

孔子闻韶处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齐都镇韶院村,早在嘉庆时就挖掘出土了这块古碑,继续挖掘挖出了好几块石磐,出土的地方位于枣园村,后来因为挖出了带有孔子闻韶处字样的古碑,于是改名叫做韶院村。到了宣统时期,古碑消失了,当地的老板姓害怕古迹没有传承,于是于1911年另立了一个石碑,石碑上面仍旧刻着孔子闻韶处这五个字。

现在的孔子闻韶处位于烧村的北面,是一座仿古建筑,规模不大,整体格调呈现浅灰色。在建筑的北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上面用隶书刻着孔子闻韶处五个大字。在石碑的左右两边,嵌着石刻,左边是舞乐图,图中两人坐在地上,一人吹管一人看,双双沉醉在美妙的音乐声中。下面则是两个舞女,长裙飘飘,伴着音乐翩翩起舞。而右边则刻着简介。大致内容是在虞舜时期,出现了一种乐舞,名叫“韶”,又被称为“箫韶”或“韶箫”。这个韶乐共有九章,是一种高雅的乐舞。后来传到了春秋时期,韶乐还深受喜爱。在论语中是这样评价的: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而这幅乐舞图和孔子在齐闻韶石刻是在1982年的时候政府出资嵌刻的。

文圣孔子游春的故事讲述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作为一代大贤,孔子有着过人的智慧和见解,其言论很有启发性和教育性。他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常常能从身边细小的事情,自然万物中领悟到人生百态的哲理。

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出自《论语》: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 内容叙述的是:春暖花开之际,孔子率领子贡等众弟子出游,去泗水看春潮。万物复苏的季节,春风习习,草长莺飞,这一切是多么的和谐。面对此时此景,孔子望着泗水,却有着不一样的体会。波澜壮阔的泗水从群山之中奔涌而出,又无所畏惧的奔腾远去。孔子站在泗水河边,看着奔腾不息的泗水陷入了久久的深思中。孔子的行为引起了弟子们的不解,纷纷上前过问他在看什么。孔子回复:“我在看水。”弟子们更疑惑了。这时,子贡上前说道:“老师在此观水不语,想必是心有感受,能否与我们讲讲其中的道理?”孔子就此展开了一番关于“水与君子的”言论,弟子们听后无不惊叹老师的智慧,也受益良多。

世间上的“水”有千万种,它们千遍一律,孔子却能从中领悟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以此来教育他的弟子。像“水”一样,刚柔并济,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可豪情万丈胸怀大志;可柔情似水温谦如玉;像“水”一样有情有义,哺育众生滋润大地,教人真、善、美。像“水”一样,始终坚定着前进的道路,一生都在朝一个方向努力,奔涌前进、毫无畏惧、百折不饶

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孔子的名言有很多,在品德方面就有诸多佳句。孔子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知道高贵的品行,是为了让人摒弃到以前的陋习,是为了能够做到最高级的善良。什么才是诚实?孔子认为诚实就是不要自我欺骗,像远离难闻的味道一样远离邪恶,像喜欢漂亮的女人一样喜欢善良。只有做到了这些,日子才能过得心安理得。

孔子剧照

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讲了什么

孔子认为真正的善良是自己有高贵的品德,并且要求别人也做好事。孔子的名言中有关于中庸的也不少。什么叫做中呢?不把喜怒哀乐表现出来。什么叫做和?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做到了中和,天地各居其位,所有的生命也就能生长了。孔子认为自己都不愿意的事情怎么能要求别人也能做到呢?

关于君子和小人,孔子也有自己的理解。一个君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是外表暗淡但是每天做得好事越来越多。小人为人处世,总是表面上非常华丽,可是日子久了,美丽的一切全部消失了。君子为人处世的道理应该是外表朴素不让人厌恶,行为质朴而有才华,待人温和却有理有据,明白先有近才有远,明白在教育别人之前要先约束自己的行为,明白再细小的东西也会有显露出来的一天,做到了这些,拥有的美德就完美了。

关于约束自己的,孔子也有很多的名言。孔子每天都要对自己进行多次的反省,他办事的时候有没有竭尽自己的全力?与人交往的时候够不够诚心?有没有温习过老师布置的功课?

孔子见南子发生了什么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多次拜访隐士,而到了卫国之后,卫国的男子就派人跟孔子说:“天下有品德的人只要是看得起我卫国,并且愿意跟我的丈夫称兄道弟的人,就一定要来见我,而我也很想见你。”孔子遇到这突来的邀请,先是辞谢,只不过屡次辞谢不掉,就只好登门拜访,去见南子。

孔子拜见南子

在他们见面的时候,南子在两个人之间放了一张帷帐,避免跟孔子的直接接触,孔子进入大门之后,先是给她行了一个大礼,南子也给他回敬了两次礼。这一段“子见南子”描述,是在我们常说的《史记》中出现,并且记录的非常详细,详细到细节都很生动,给人一种联想翩翩的感觉,这才会有人把这起事件联想成两个人的风流韵事。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孔子周游列国,第一个去的就是卫国,谁都知道灵公对孔子那是相当不错的。但是灵公和南子这一对夫妻品德并不怎么好,南子是宋国人,只不过是嫁给了灵公,因为她的美貌深受宠爱,灵公为其新建了一所宫殿,灵公常常邀请各国来此探讨国事。而公子朝跟自己的妹妹南子是有过私混的,常常借着国事的名义,然后去宫殿里找妹妹私混。但是这件事情被卫国的太子发现,南子很担心他会登基之后找自己算账,因此她需要寻找更多的人来支持自己,而孔子就是一个精神领袖,是一个很不错的合作者。

孔子本不愿去登门拜访,但是觉得自己现在身在卫国,是想要让灵公推行自己的道义,而现在他的妻子邀我上门。经过反复的权衡之下,孔子只好前去拜见。孔子前去的时候,是带上自己的一个弟子,那就是子路,子路觉得老师去见这么一个人,对南子感到非常厌恶,深怕孔子会被拉拢过去,因此,子路非常的不悦。

孔子深知自己的不高兴,先是发一个毒誓,说自己并不想跟南子有任何联系,然后才是重点,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子路身上,跟其授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都能从容的授课,可见他教书能力之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4451/390175251218.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人错误的传统观念 错误的理财观念

个人投资理财大部分中国家庭对于理财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理解,甚至认为自己无财可理,更多的老百姓会选择某种单一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比如炒股,却熟不知证券是包含于理财范畴之内的。对此东方华尔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表示,现今的老百姓在投资

声明:《孔子拜师的故事 孔子拜师的故事讲了什么》为网友少年决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