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尔认为,资源匮乏将成为国家间冲突的重要根源,未来战争将为确保最宝贵且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供应而爆发。
迈克尔·克莱尔是全球著名的能源政治学者,美国汉普郡学院和平与世界安全研究的专家。他有近20部专著,其中《血与油》(Blood and Oil)被拍成电影。他还有三大代表性著作:《资源战争:全球冲突的新场景》、《石油政治学》和《对剩余资源的全球竞争》(The Race for what’s left: The Global Scramble for the World's Last Resources)。不久前,迈克尔·克莱尔先生来到上海,笔者与他进行了交流。
资源匮乏必然导致战争?
于宏源:在《资源战争》一书中,您曾描述过未来世界冲突的根源是对资源的争夺,目前对这一观点是否有所修正?
迈克尔·克莱尔:现代工业社会运转至关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煤炭、铜、铀等原料数量有限,且正被快速消耗。未来争夺资源将是导致国际冲突的根本动因。战争源于两种形式的缺乏,一是资源的缺乏,争夺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稀缺战略资源成为一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动因。二是信任的缺乏,这种缺乏导致国家之间在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方面持续对抗,并可能引发军事冲突。
于宏源:如何评估这两个因素?
迈克尔·克莱尔:在上述两种因素中,资源的作用更具根本性。从本质上说,国家间在上层建筑层面的对抗主要都是争夺稀缺战略资源的直接或间接反应。对意识形态与文化分歧的过分强调有时会掩盖冲突的实质(背景是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为此,有必要创立一个基于全球资源分布的地缘政治分析框架。
资源匮乏将成为国家间冲突的重要根源,未来战争将为确保最宝贵且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供应而爆发。资源分布决定了国际冲突的分布格局,资源密集地带成为冲突爆发最为集中的地区。正因为如此,获得和维护对本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稀缺资源,就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首要任务。
于宏源:我不认同您的上述观点。目前全球资源供给大于需求,世界资源总体上可以满足世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源是与经济、资源、环境等其他问题紧紧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现存能源国际体系是开放性的,它根源于生产国-消费国-过境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全球能源合作,不仅是生产国的需要,也是消费国和过境国的需要。
而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利用问题,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国内事务,而是越来越多地带有了国际性。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里程碑,它所确立的自由贸易规则对石油等资源贸易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影响。WTO旨在促进全球的自由贸易,不仅是进口方面的限制,出口方面的限制也一样在禁止之列。
GATT第11条第1款规定:“任何成员方不得对任何其他成员方领土产品的进口或向任何其他成员方领土的产品出口设立或维持除关税、国内税或其他费用外的禁止或限制,无论此类禁止或限制是通过配额、进出口许可证或其他措施实施。”可以说,WTO框架下的自然资源已经不再是一国私有财产,而是已经具有了法律上的世界性。WTO之外,《能源宪章条约》的宗旨就是在能源生产、运输和销售方面各国完全开放,这就为能源的自由流通奠定了体制基础。
中美因能源而冲突?
于宏源:依据资源争夺的理论,美国和中国在未来是否会有冲突?
迈克尔·克莱尔:美国和中国一个是海洋大国, 一个是陆地大国,必然产生冲突,中国虽然小心翼翼地发展海上力量,但是和19世纪的德国一样,美国担心中国海洋能力上升,从而会逐渐挑战美国。
争霸世界的关键在于争夺制海权,争夺控制航海活动的能力。美国和英国对石油航路的控制成为海权大国长期主导国际体系的基础。地中海是全球的石油水龙头,也是控制中国等新兴陆权大国的重要工具。美国控制世界的权力来源于海洋,必须控制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海洋。
美国运用海军战略,对中国原料供应的海洋路线进行控制。中国的原料供应部分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陆路,但大部分是从安哥拉、伊朗、阿曼、科威特、阿联酋等国用船运输回国。
于宏源:美国宣称要重回亚太,是对中国周边海上通道控制的具体步骤吗?
迈克尔·克莱尔:当前全球海路运输线基本被美国控制,美国海军还在极力建设海路运输线,以控制中国原料运输。这并非官方观点,但我认为这正是美国官员所做的事情,它从逻辑上说得通。
美国加强与菲律宾、越南、澳大利亚、新加坡的同盟关系是为了加强对中国的原料供给海洋线的控制能力。美国不再依赖中东,它正在加强对西半球能源的利用。但美国需要保住支配权,控制了海路运输线就控制住了中国,这是美国海军战略的实质。美国需要在亚太地区防范中国崛起,也要防止拉美后院和中国发展关系。奥巴马会见巴西总统罗塞夫时说:我们想要你们的石油,我们想成为你们位居第一的伙伴。
于宏源:我不认同中美能源关系就是海权和陆权的说法。首先,中美能源关系定位已出现良性变化。随着全球能源生产轴心向北美转移,美国未来成为最大的能源生产国,而中国则是最大的消费国。展望2020年,美国石油需求不断下降、产量不断上升,出口上升,而中国需求和进口都出现大幅度攀升,产量则不断下降。因此,未来中美两国能源关系逐渐发生变化,中美两国在能源领域已经从竞争对手转变为互补互利的合作者。
其次,推动中国在中东和拉美投资能源基础设施、维护全球能源市场稳定符合美国国家利益。奥巴马政府欢迎中国投资北美和中东,希望中国帮助建设巴拿马运河二期以便让更多的美国油轮开往中国。
中国-中东-美国三边关系的确成为检验中美能源关系的核心。受到美国中东进口石油减少的影响,中东转而积极发展对华能源关系。目前中国已是海湾国家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美国军事力量在印度洋和中东实际上控制了中国的油气进口阀门,中国大规模进口油气必然要进一步海上军事保护能力,增加对全球油气投资,这也一定引起美国的疑虑,美国“能源独立”后,腾出手来“改变”中东,或放任中东走向“无序”,这种趋势将严重伤害中国能源安全。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