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219),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人,东汉末年三国时代割据军阀之一。其父刘焉,东汉末任益州刺史,刘焉死,刘璋继领益州。他性宽乐而无威略,仅知保境,没有远略。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伐汉中,刘璋惧怕操威胁自己,遂迎刘备入蜀以拒曹。后来孙权杀关羽,得荆州,以刘璋为益州牧,驻于秭归,但是不久病死于荆州。刘璋的失败在于听信他人之言,而少主见。但真正对他有用的话却没有采纳。也是他成就了刘备的霸业。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在乱世中无法成为人雄,只能偏安于一方。
三国人物介绍_刘璋[三国人物] -生平介绍

刘璋刘璋(?-219),字季玉,江夏竟陵(今湖北潜江西北)人。其父刘焉,东汉末任益州刺史,刘焉死,刘璋继领益州。至建安十九年(214年)所治益州被刘备夺取,统治益州凡二十年,其活动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末三国政治。迄今为止,学界尚无讨论刘璋的专文。人们对刘璋的评价,基本定于诸葛亮《隆中对》所云:“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璋遂庶几成为昏庸无能的象征。
献帝迁长安,以为奉车都尉,奉使谕蜀,留不遗。兴平元年,袭焉位为监军使者、振武将军,领益州牧。建安十九年,降于刘备,迁公安。孙权克荆州,以为益州牧,驻秭归。
[WWW.aIhUaU.com]《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璋:“璋非人雄,而据土乱世,负致乘寇,自然之理。其见夺取,非不幸也。”
三国人物介绍_刘璋[三国人物] -施行仁政
刘璋刘璋的确没有夺取天下的才能与野心,但他也不是一无是处。其父刘焉病死。他的手下知道刘璋,剩性温和,仁慈。共同推选他为继承人,后刘璋领益州牧,张鲁对他多次挑衅,刘璋怒而杀其母及其弟,二人便成为仇敌。
曹操征荆州,更想接着攻打张鲁。刘璋想与曹操交好,可是张松因为曹操怠慢了他,就鼓动刘璋与刘备交好,同心抗拒曹操。然后又挑拨刘璋与有功武将的关系,企图使西蜀内外皆乱,让刘备乘虚而入。益州主薄官黄权知道张松的用心,苦谏于刘璋,可惜刘璋并未采信。反而对刘备以诚相待。给他兵,粮,财,物,助其攻打张鲁。张松,法正又劝刘备反过来攻打刘璋。
刘备的军队转向,可怜刘璋根本阻止不了,一直让刘备围困住了成都。其实当时成都尚有三万精兵,粮草足够吃用一年,而且官兵都愿死战。但刘璋言:“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加以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遂开城投降,群下莫不流涕。刘备尽取其财物及震威将军印绶。
虽然刘璋为人懦弱,少主见,但也有一颗仁慈之心。他任益州牧时,使蜀地富有,百姓安居乐业,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争。施行的是标准的仁政。怎么能说是“无恩德加以百姓”呢?从开城投降这一点即可足以看出他的仁慈之心。
而且刘璋并非贪图享乐,荒淫无道之人。若生在太平年间,定为造福一方的良臣。蜀中之治历来没有定数,陈寿的评价未免有失偏颇。其实一开始刘备就有杀死刘璋之心,只怕会失去天下人之心。后诸葛亮进言刘备,应该对蜀地进行严治,也有些压制民愤之意。乱世出英雄,也埋没了许多人才,只能是说刘璋生错了时代。是在乱世众多英雄的光辉下黯然失色的1个人物。
三国人物介绍_刘璋[三国人物] -失益州
益州作战图示
失于“人谋”
东汉末年,天下纷乱。刘璋所处益州,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兵精粮足,足以自守,甚至可以成就霸业。然而,刘璋在保守益州的过程中不能有所作为,在外来的刘备面前反主为客,处处被动,处处被欺,最终将益州拱手让人。其原因何在?
与汉末群雄相较,刘璋“暗弱”、“不武”(卷32《先主传》注引《献帝春秋》)。主要表现在:(一)不识益州兵要地理形势,不能努力修好汉中的张鲁,丧失了益州北面屏障,使益州处于外敌威胁之下。(二)缺乏重大军事斗争的心理素质。尽管拥有益州这块“风水宝地”,刘璋却极端地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对抗并不比其强大的张鲁,要拉曹操作为援手;当曹操对自己产生威胁时,又拉刘备来帮忙,使得刘备顺利入川。(三)缺乏足够的军事才能。刘璋在认识到刘备入川的险恶用心、怒斩张松之后,虽迅速组织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来对抗刘备,却均以失败告终。《三国志·法正传》载:当刘备争夺益州之初,“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彼至,请战,勿许,久无所资,不过百日,必将自走,走而击之,则必禽耳。”郑度之计可谓是抵御刘备的良策,但刘璋不能用,反而把郑度罢黜。郑度的遭遇,除了表明刘璋听不进忠言外,更主要的是表明刘璋“才非人雄”,缺乏军事头脑,不是枭雄刘备的对手。
其实,刘璋并非毫无军事才能,在他统治益州的时期里,曾平定益州豪族大姓的数次大规模的叛乱,即是明证。导致时人视刘璋“暗弱”、“不武”的原因,除了刘璋为人“宽柔”“温仁”性格懦弱外(卷31《刘二牧传》及注引《英雄纪》),更与其身处推崇“人谋”的乱世之秋却不努力“人谋”有密切关系。突出表现是,刘璋立志不远,只图自保一州。
保据益州,坐观天下,是刘璋之父刘焉定下的方针。《三国志·刘二牧传》载:“焉睹(汉)灵帝政治衰缺,王室多故,……欲避世难。……侍中广汉董扶私谓焉曰:‘京师将乱,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焉闻扶言,意更在益州。”恰好益州动荡,朝廷以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刘焉入益州后,以南阳三辅流人数万家为主组成东州兵,平定益州动乱,诛杀益州豪强,建立割据政权,便不复顾益州之外的天下形势。注引《英雄记》:刘焉起兵,不与天下讨董卓,保州自守。”这无疑限制了自己的发展。王夫之《读通鉴论》卷9中评论曰:“焉虽受命作牧,而汉之危亡,风波百沸,焉勿问焉。割土自擅,志士之所不肖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