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堂 转载 方剂的来龙去脉, 豊宗堂主的博客

什么是方剂?

很多人误以为拿张处方纸写上几味药,一群药物,就问:“这个方剂怎么样?”。把任何一个处方等同为方剂。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方剂有很严格的规定。“方”就是规矩的意思。“以规成圆,以矩成方”,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剂”字在战国通“齐”。字典里解释“剂”为“排比而整齐谓之齐”,“参差而无杂谓之齐” “排比而整齐”,指事物排列当中,不管它有的是高矮、有的是多少,它都有一定的整齐度。有一定的规矩,这叫“剂”。既使是高高低低的,参差不齐了,但是它符合一定的规定性,也叫“剂”。

由此可见,方剂是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成的。

《汉书 艺文志》里,第一次提到了这个“方”的规定性,它涉及到组织方剂时要考虑到药物的寒温,也就是药性了,针对疾病的具体情况,经过一些炮制加工调配,水火之剂,达到“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达到治病目的。

方剂应该是在辨证论治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结构的要求(君臣佐使),妥善配伍而成。方剂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拼凑或者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

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一、萌芽奠基期(先秦两汉,公元220年以前)

1、复方产生和发展于先秦时期,代表作为《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方剂临床运用已初具规模。

2、方剂学形成和奠基于两汉时期,代表作有《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甜酒),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乃“方书之祖”

二、汇集繁荣期(魏晋南北朝唐宗金元,公元220~1368年)

1、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代表作有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和《刘涓子鬼遗方》。

《肘后备急方》里面都是急救方,含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实用----简、便、廉、效。

《刘涓子鬼遗方》为现存最早的外科用方专书。

2、隋唐时期出现大部头方书。代表作有《千金方》和《外台秘要》。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为孙思邈所撰,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有史料价值。

3、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开始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载方有效、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述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方书由博返约

博:量大而博。大型方书

约:简要而约。小型方书

(3)      专科方书问世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妇人良方大全》(陈自明)

(4)      首开医方理论探讨

《伤寒明理论》(成无已) 开方论之先河。

(5)      学术争鸣,流派产生

刘河间     寒凉        防风通圣散

张之和     攻下        木香槟榔丸

李东垣     补土        补中益气汤

朱丹溪     养阴        大补阴丸

三、深化完善期(明清,公元1369~1911年)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著,层出不穷。

《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方论专著。

《医方集解》 为清代医家汪昂所著,共三卷。书中搜集切合实用方剂 800余首,分列21门。每方论述包括适应症、药物组成、方义、服法及加减等。该书内容丰富,释义说明、流传甚广,是一部非常有影响的方剂专著,开综合分类方剂的先例,奠定方剂学教科书的基础,收方实用,疗效肯定;所录之方,组成不繁;正方附方,主次分明;文字通俗,便于阅读。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

《温病条辨》(吴瑭)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

   (1)治法(功效)分类方剂  

      《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2)综合分类方剂  

      《医方集解》

5、治法研究,已成体系

   (1)《黄帝内经》提出治疗原则。

   (2)《医学心悟》形成治疗大法。

   (3)《温病条辨》《时病论》提出具体治法。

      《温病条辨》凉血散血。

      《时病论》辛温解表法。

四、变革图新期(公元1912~1948年)

   《医学衷中参西录》——首开方剂学变革之端

     (1)西医诊断,治以中药。

     (2)中西结合,创制新方。

     (3)西医理论,阐释方义。

五、蓬勃发展期(解放后,公元1949至今)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收录历代方剂96592首。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方剂与治法

  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

  八阵——补、和、攻、散、寒、热、固、因。

  八法——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功效——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收涩、杀虫、救急。

  病因——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理气、理血、除痰、消导。

  专科——明目、痈疡、经产。

方剂的组成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一般由君药、臣药、佐药、使药四部分组成。

1、君药(又称主药)

         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臣药(又称辅药)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针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

3、佐药

        佐使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制约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

         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配用与君药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方剂的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原则:“方从法出”君臣佐使的配伍组成。

变化:药量大小的确定、配伍关系的安排、剂型及服法的要求应根据:病症的变化,体质的强弱,年龄的大小,四季气候不同,地土方宜各异。

1、 药味加减变化:

  基本方符合病情,但兼证不同,所以主药不变,变化辅药(也就是主证未变,而兼证不同时,变化辅药而不变化主药)。如银翘散治疗风热表证,若兼见口渴甚,是热伤津液可加天花粉;兼见衄血,是热伤血络,可加白茅根。

2、 药量加减变化:

  因病情不同,将方剂中的药量加以调整,使方药主次与功效主治也因而不同。如:

小承气汤:大黄120g、枳实3枚、厚朴60g    

   大黄为君,厚朴为臣佐,泄热通便,治热结便秘。治的是热实互结的一种轻证,用轻下法,痞满实而不燥。

厚朴三物汤:大黄120g、枳实5枚、厚朴240g   

   厚朴为君,大黄为臣,行气消胀,治气滞腹胀。厚朴一下加了四倍,痞满的满就成为突出的。同样有大便秘结,病人痛苦反映,很重要的是满而不解。胀满很严重。它病机里面热实互结是一个原因,但气滞是证候的主要方面。

    配伍方法

相互协同增药效,配伍方法讲科学,临床实践最要紧。同类相伍增疗效,补气黄芪配人参,

龙牡相配收敛强:附桂相伍性更温。升麻柴胡均升提,柏枣相佐更安神。清热祛风配桑菊,

活血祛瘀用桃红。清暑化湿藿佩恋,清热解毒银翘姻。软坚化瘀昆藻合,祛寒通痹二乌情。

谷麦曲楂消食滞,金樱芡实止遗精。

   两类相伍,各取所长增药效,各取所长增药效,两类药物可相混。

躁烦痞满苍朴配,化痰理气佐夏陈。止咳化痰杏贝合,知贝清肺化痰灵。

肺胃有热芦茅根,龙栀清心又安神。益气回阳参附合,泻热通便芒硝军。

清热止痢木香连,香附良姜止胃痛。

   两类相伍,相反相成取新效。药物相反亦相成,寒热补泻亦可混。

桂枝赤芍和营卫,宽胸通阳萎薤邻。健胃消肿枳术邀,泻肝制酸茱连亲。

黄芪防风能固表,益气消肿芪己朋。黄连肉桂寒温配,交通心肾能安神。

滋阴清热鳖蒿选,养肝明目杞菊问。补气生血归芪好,柿蒂丁香止呃灵。

   减少副作用

药力太猛易伤正,配伍合理可制承。破气应佐补气药,滋腻太过消导顺。

温燥之品易耗气,寒凉滋润相照应。大辛大热太苦寒,毒品更要制其性。

治病时时护胃气,正气不顾病反深。

   辨证论治和加减

四诊八纲综合论,病因病机病位审,证候得出论治法,治则处方有准绳,审因论治方药选,

随证加减哲理深。方剂原系前人验,临证变化灵活用,主药辅药可不变,症状轻重量减增。

脾胃虚寒太明显,理中可加附于温。风热感冒银翘散,见衄去荆加茅根。君药改变臣药移,

左宗堂 转载 方剂的来龙去脉,            豊宗堂主的博客

主要作用不相同。风寒感冒麻黄汤,恶寒不重桂枝省,止咳平喘加生姜,三拗汤名又一证。

病情需要方加方,四君四物合八珍。病情轻重体虚实,用量不同差异生,清热泻火小承气,

方中大黄用量重,朴实重用军减量,厚朴三物行气猛。

方剂的剂型

   古方剂型有六种,丸散膏丹汤酒分。汤剂内服亦外洗,变化灵活供急用。

   药入锅内加水浸,文火煎熬忌急成。表药煎煮时间短,滋补煎熬应加辰。

   两次煎汁混合好,分次服用要说明。芳香解表易挥发,薄荷佩兰宜后进。

   矿石贝壳质坚硬,石膏龙牡先煎成。药物有毛或粘性,包煎避免刺激性。

   贵重药品要另煎,或研细末另冲吞。阿胶之类先溶化,煎好药汁另烊冲。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方剂的剂型也随之发展,有十二种剂型:1、汤剂  2、丸剂3、散剂4、膏剂5、丹剂6、酒剂7、露剂8、冲剂9、片剂10、口服剂11、糖浆12、针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4951/132572054120.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历史上8次对新疆的收复和管辖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意义

【知识】新疆的地形特点是“三山夹两盆”,是指昆仑山 阿尔金山 塔里木盆地 天山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我国地势最低洼部分是吐鲁番盆地。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是达克拉玛干沙漠(2)我国自古对新疆地区就进行了有效的管辖。公元前138、11

对联知识大全 左宗棠给女儿的对联

对联知识大全对联简史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

声明:《左宗堂 转载 方剂的来龙去脉, 豊宗堂主的博客》为网友個亽江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