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寿海颐和园
金、元、明时期的瓮山、瓮山泊,一直到清朝康熙乾隆的清漪园、万寿山、昆明湖,美不胜收,乾隆在昆明湖泛舟的诗中写到“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就是指的昆明湖。 福山寿海颐和园,“桃山水泊,仙蝠捧寿”,还有此一传说。

根据七代皆为清代皇家建筑设计总管的煌煌望族“样式雷”透露,当年为了给慈禧祝寿修建颐和园时,皇帝下令要在园林中体现“福、禄、寿”三个字,雷家第七代雷廷昌巧用心思,完成了皇上交待的任务。 他设计改造了一个人工湖,将这个人工湖挖成一个寿桃的形状,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从万寿山望下去,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寿桃。而十七孔桥连着的湖中小岛则设计成龟状,十七孔桥就是龟颈,寓意长寿。至于“福”字,雷廷昌将万寿山佛香阁两侧的建筑设计成蝙蝠两翼的形状,整体看来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万寿山下濒临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则恰似一只蝙蝠,振翅欲飞。昆明湖北岸的轮廓线,明显地呈一个弓形,弓形探入湖面的部分,形成蝙蝠的头部。弧顶正中凸出的排云门游船码头,像是蝙蝠的嘴。向左右伸展的长廊,恰似蝙蝠张开的双翼。东段长廊探入水面的对鸥舫和西段长廊探入水面的渔藻轩,适成蝙蝠的两只前爪,而万寿山及山后的后湖,则共同构或了蝙蝠的身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