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到日本拍av的中国人 俯首帖耳 真正跑到日本称王的中国人 日本大名得看他脸色 各个俯首帖耳

昨天我为大家介绍了传奇人物郑芝龙,我说他是史上最强海盗,有朋友提出了异议,他们说真正最强海盗是汪直,一个在日本称王的中国人。

不过汪直直属的军队只有五千人,极限号召力是理论上能征召到十万倭寇为其作战,可是郑芝龙却有正规军二十万,虽然打战不一定靠人多,可是当俩人没有直接较量时,还是名义上的实力更能说明问题,所以说理论上来说拥兵二十万的郑芝龙和最多只能征召十万人(倭寇总人数,汪直不一定能全部征召起来)的汪直比较起来,还是郑芝龙厉害一些。

不过汪直也是一个牛掰闪闪的人物,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下这个传奇人物吧。

汪直是明朝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今属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很多地方误传其是王直,其实他应该是随母姓汪。徽州府也就是现在的安徽黄山,那里是徽商的发源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而生于此长于此的汪直,从小聪明伶俐,却不喜读四书五经,而喜欢做生意,嘉靖十九年(1540年)汪直乘明朝海禁政策松缓之时,与同乡徐惟学、叶宗满等人一同赴广东进行海外贸易,“置硝黄丝棉等违禁货物,抵日本、暹罗、西洋诸国往来贸易”,牟取暴利。

干走私是违法的,所以汪直投靠了海盗头子徽州府歙县同乡的许栋集团,召“诱佛郎机夷,往来浙海,泊双屿港,私通贸易。”希望在海盗的庇护下,继续走私贸易,这期间他已经积攒了不少的财富。

后来许栋被明军给歼灭了,汪直便自己干,自立为船主。“遂起邪谋,招聚亡命,勾引倭奴多郎、次郎、四助四郎等,造巨舰,联舫一百二十步,可容二千人,上可驰马。”汪直成为当时东亚一个大型武装海商集团的首领,并接受日本战国大名松浦隆信的邀约,以九州外海属于肥前国的平户岛(属今长崎县)并以日本萨摩国的松浦津为基地,从事海上贸易。

此时明朝对海禁越来越严,汪直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他便纠合亡命之徒,以宁波双屿为大本营,进行武装走私,号称“五峰船主”。明朝朝廷多次派兵围剿,都是败多胜少,收效甚微。

也就是说此时的汪直,已经沦为了海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汪直定居日本平户(今属日本长崎县),自立了一个“宋国”,自称徽王。据田汝成《汪直传》载:汪直“据萨摩洲之松津浦,僭号曰宋,自称曰徽王,部署官属,咸有名号。控制要害,而三十六岛之夷皆其指使。”

翻译过来大概的意思就是,汪直在长崎僭越立国为宋,自称是徽王,还在他的“宋国”设立了官员,因为他控制了要害之处,所以日本三十六岛的蛮夷大中小名们都对他俯首帖耳,归他指挥。

而此时的汪直已经成了东亚和东南亚最强的海盗势力,当时“海上之寇,非受(汪)直节制者,不得存”。(当时海上的贼寇,不受汪直节制的,将不能生存。)

为什么汪直能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就能成为最强大的海盗呢?这里有两个原因,一呢是西班牙人也到了中国沿海经商,他们需要汪直手上的茶叶,但是他们没有钱,只好用手上的枪来换,他们还怕自己手上的“废铁”在汪直眼中不值钱,所以纷纷贱卖。而汪直则利用日本当时处于混战时期,将这些从西班牙人手里低价换来的枪,又高价卖给日本人,从中谋取暴利。当然除了枪支外,日本人因为只顾混战,导致生活资源短缺,所以生活必需品也得从汪直那买。

还有一个原因是大明朝的海禁越来越严,沿海百姓不得不冒险走私,很多人由商、民转为寇、盗,然后这些人趁机被汪直所吸收,成为了他的部署。

此时的汪直直属的部队有五千人,各个装备着精良的武器,而当时东亚东南亚甚至是日本本土最强大的大名,最多的也只有三千部署左右,完全不是汪直的对手,而且他们还得靠汪直卖给他们枪支,所以他们对汪直只能唯命是从,俯首帖耳。

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有一个大名对汪直不满,然后汪直就将枪支卖给他对手,不卖枪支给他,于是他的枪将越来越少,对手越来越多,最后就只能被人吞掉。而汪直也深知平衡之道,一直都是拉一方扶一方打一方,反正就是不让任何日本大名威胁到他的地位,都得听他的话。

而且和一般海盗不同的是,汪直还是希望能和大明朝和平共处,甚至愿意为大明御边,只希望朝廷能开海禁,通贸易,当然了前提是贸易通道得由他掌握。

为了达到此目的,汪直在地方官员默许“私市”的暗示下,他主动配合官府,十分卖力,平定了陈思盼等多股烧杀掠夺的海盗,维持沿海秩序,逐渐确立了自己“海上霸主”地位,并试图在舟山沥港重建双屿港的繁华。然而大明朝廷背信弃义,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总兵俞大猷率官军偷袭沥港围歼汪直。

汪直不得不再从事海盗活动,纠集倭寇骚扰中国东南沿海,不过他的目的依然是八个字“要挟官府,开港通市”。他希望通过壮大自己的力量,让朝廷在剿灭他不了的时候,不得不答应他的条件,开港通市,让他的海外贸易披上合法的外衣。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四月,胡宗宪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监察御史,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负责东南沿海的抗倭重任。为招降汪直,胡宗宪先将汪直的老母妻儿放出监狱,优裕供养,后遗使蒋州和陈可愿至日本与汪直养子王滶(毛海峰)交涉,遂见汪直,晓以理,动以情。

跑到日本拍av的中国人 俯首帖耳 真正跑到日本称王的中国人 日本大名得看他脸色 各个俯首帖耳

汪直见亲人无恙,又得到开港通市的允诺后,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可是在去杭州谒见巡按王本固时,被王本固这个书呆子给诱捕了,最终汪直还被砍头。

汪直死后,其义子毛海峰发兵进攻中国沿海,倭寇再不受控制,从而导致了嘉靖末年的严重倭患。

有人会问,汪直为什么敢回中国,还大摇大摆的去杭州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他有恃无恐,因为其兵力善在外海,他死,他的部署就会攻打中国东南沿海,这就让他有恃无恐了。

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触碰了太多人的利益,自打他答应招安,踏上回国的道路后,就是必死的。

首先他有自己的武装,这是嘉靖所不容的。

第二他要求开港通市的前提是他要占中国对外贸易的大头,这就让东林党和浙党的外贸既得利益者们所不能忍,要知道他们才是当时走私团伙最大的保护伞,东林党们有权(诸如徐阶就是次辅,为官几十年,自诩清廉,实际上家族拥有的土地就几十万亩)有钱有物资供应,现在汪直这个海盗却要占这条巨大财源的大头,东林党们怎么可能不要他死。

第三汪直不是经科考入仕的官员,作为一名非科举取士而进入体制内部的人,按一句话来讲“一日为贼,终生为贼”将会受到正统士大夫们的排斥和憎恶。

所以嘉靖和汪直的对手要他死,旁观者又不会为他说话,所以他就Facebook(非死不可)了。

不过汪直至死觉得他冤枉,他至死都觉得他是国家的大功臣“直为国家驱盗非为盗者也!”下狱时亦连声追问:“吾何罪?吾何罪?”还写下了《自明疏》,他首先说明:“窃臣(王)直觅利商海,卖货浙(江)、福(建),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党贼侵扰事,情,此天地神人所共知者。夫何屡立微功,蒙蔽不能上达,反罹籍没家产,臣心实有不甘。”

他还分析了日本国内的情况,告诉嘉靖只要在广州开放海禁,允许贸易,倭患自平。历数自己剿贼的功劳后,他仍祈求嘉靖开放海禁,并承诺“效犬马微劳驰驱,愿为朝廷平定海疆。”

被斩前他只求再见儿子一面,子抱持而泣,汪直拿一根髻金簪授其子叹曰:“不意典刑兹土!”伸颈受刃,至死不挠(到死也不愿意给朝廷增加麻烦),最终他被斩,其妻子被赏给功臣之家为奴。

而深知倭患之根源,和知道没有汪直压制的倭寇将一发不可收拾的胡宗宪,得知汪直被斩后““亲临海边望祭之,恸哭不已,军将皆堕泪不能仰视。”

据《国榷》卷62载:谈迁云:“胡宗宪许汪直以不死,其后议论汹汹,遂不敢坚请。假宥王直,便宜制海上,则岑港、柯梅之师可无经岁,而闽、广、江北亦不至顿甲苦战也。”汪直死前所说的“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便一语成谶,很快“新倭复大至”。闽广遂成倭患的重灾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5551/366003376154.html

更多阅读

被“辩证法”毒害的中国人(转帖) 奥特曼毒害中国人

被“辩证法”毒害的中国人每年高考结束后,高考作文题都会成为人们解读、议论的焦点。然而人们普遍忽视了高考作文题的最大特点——“辩证”扎堆。今年虽然有所收敛,但“科技的利与弊”、“想着拥有还是想着没有”等辩证题目仍然不少。

日本的大河历史剧 日本拍的中国历史剧

日本的大河历史剧  一、大河剧(NHK大河剧):  是日本放送协会(NHK)电视台自1963年起每年制作一档的连续剧的系列名称。大河剧于每周日晚间七点播出四十五分钟,一年制作约五十集;不过在1993年到1994年这两年,则一共拍了三出戏。主要是以

声明:《跑到日本拍av的中国人 俯首帖耳 真正跑到日本称王的中国人 日本大名得看他脸色 各个俯首帖耳》为网友面对现实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