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中山路老街里一带最为繁荣。“民以食为天”,当时来这里,不仅仅是看光景,买点实用商品,为数不少的是全家老小来寻觅吃的。这里有欧美风味的西餐、有各种菜系的中餐、还有来自各地香气四溢的名茶…… 那时真可谓:吃在老街里。
吃西餐就到“青岛咖啡”
老青岛最大最好的西餐店是青岛咖啡饭店 。位于中山路53号(曲阜路口),1932年由希腊人开办,聘请华人王秀臣为经理。后该希腊人回国,原店由王秀臣、鲁寿山二人盘兑继续经营。1947年10月中旬,蒋介石来青岛下榻正阳关路36号(青岛义聚合钱庄在八大关新建的别墅),这5天就是借调青岛咖啡的大厨去专门烹饪。上世纪50年代,我曾多次随家人来这里吃过西餐,这里的炸猪排、意大利牛排、苞米鸡茸汤、俄罗斯大菜汤、沙拉冷盘等,那诱人的美味,我一直记忆犹新。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1965年改称青岛饭店 。记得1958年,15岁的我刚刚就业当学徒工,为自己庆生,还特地来这过了把西餐瘾。进入改革开放初期,该店几经扩建,已发展为由西楼(五层)、东楼(九层)及后楼(五层)三部分组成,是一个饭店 、旅馆兼营的综合性饮食服务企业。这时改以中餐为主,以正宗鲁菜为特色。近些年已经完全拆除改建,该店现已迁至东部的香港中路。

我相信所有喜欢消夜的朋友,都记得爆炒虾球这道菜。江城的大小餐馆中,如果大师傅不会做,基本上是个残废人。小龙虾被餐厅买回来后,大都饲养在一个硕大的暗红色的脚盆中,几百只虾子,互相纠缠,扭动,巨大的双钳朝天举着,看上去,颇有些金戈铁马一相逢的气势。如有客人点到,厨师会麻利地将虾子去头,从尾部中间一拉,扯出肠子,再用加入少许盐与料酒拌匀后腌制数分钟,大锅大火热油,小葱、姜、蒜、花椒、干辣椒、茴香、香叶等等一干香料入锅,随即爆炒三四分钟后装盘,色泽动人,麻辣香甜的一道小菜就搞定了。有的餐厅做得精细,还撒上葱花,蚝油闷半分钟,更显口感细嫩,风味独到。结账时,老板娘往往会得意地告诉你,这是有秘方的,武汉独此一家。
青岛最著名且历史最为悠久的饭店 ,当属位于中山路150号(天津路口)的春和楼。1897年由周姓人家开设,后由旅居青岛的天津富商朱子兴在此投资扩建。最初聘用的第一位经理是天津人,菜肴也以天津口味为主。后福山人林重孚任经理,鲁菜就逐渐代替了天津菜系。该楼亦以烹饪海鲜著称,既保持了传统的清淡鲜嫩 、各具特色的鲁味名菜,又发展创新了诸多名菜。传统名菜有香酥鸡、银丝花卷、水晶包子、油爆海螺、扒原壳鲍鱼、绣球全鱼、龙凤双腿、燕窝凤尾虾 、凤凰鱼翅、珍珠海参等。现在,这家老店依然宝刀不老。
但做得好的,往往还是在夜宵摊上的那些无名摊主。武汉大学门口,原来是一排夜店。所谓夜店,也就是包房二十元一个小时的卡拉OK。我原来有个朋友的朋友在那一排中租下一间,开了个与众不同的酒吧。名字取地也好,叫"蓝牙"。许多时候,我和朋友们会去他那里打扑克,喝啤酒。夜深了,门口的空地上,会突然出现一长溜的夜宵摊,地盘和位置,似乎天生就划分好了。蓝牙门口是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的摊位。她擅长做的是蒸虾子。说擅长,其实是因为她的作料伴得清爽可口。更有一个秘诀是,胖嫂蒸虾的所有虾子都不去尾。据她说,虾子洗净后,直接用冷水蒸,加上些姜片不过是为了去除土味。但是最最关键的是,尾巴不去,蒸出来的虾肉结实,口感好。而去尾之后,肉质就松散无力了。只是吃的时候,需要食客自己动手去尾,稍显麻烦。在那条街上,我们吃虾球,喝二十四瓶一箱的行吟阁,蓝牙酒吧的招牌在夜色中忽闪忽闪的,映照着海燕的卷发,艾先的眼镜,当然还有许剑的鼾声以及大江南北的过路诗人。
在劈柴院内,还曾有李家饺子楼,也很有历史。在上世纪30年代初,由李继康、李继昌两兄弟开办。中山路附近,还曾有一家专门经营锅贴的十乐坊,上世纪30年代始建于博山路35号。当时该店只经营锅贴,而不供应酒菜等,锅贴品种多达30多个,有三鲜锅贴、牛肉锅贴 、扇贝锅贴、虾仁锅贴等,口味纯正鲜美,为大众所喜爱。可是如今已成为小商店 ,即将面临拆除。
南方菜系的中餐饭店
我曾介绍过,在老街里有三家粤菜馆——英记楼(中山路160号,1952年倒闭)、广州食堂(潍县路、高密路口,“文革”后期迁至辽宁路、益都路口,后不久停业)和合兴隆(潍县路、四方路口,1956年关闭),其中英记楼大约建于上世纪20年代,康有为1927年3月18日来青,广东老乡于29日在这里设宴为他接风,31日康有为猝然去世。
当时老街里还有两家沪菜馆,都曾经很有“海派”特色。谷香村饭店上世纪20年代在中山路20号开业,排骨面、熏鱼面是其招牌,面是手擀的,掺了绿豆粉,咬起来是筋斗爽滑,物美价廉,在青岛颇有影响,这也是我的所爱。“文革”开始曾遭冲击,逼其改名。近年,谷香村曾迁址河南路(天津路口)和崂山区秦岭路,其排骨面被评为“青岛首届十大特色小吃”之一,后又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乐口福饭店,位于德县路47号(中山路口),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初。我记得在外面跑堂点菜端菜的是兄妹俩,说话有浓郁的上海口音。我最爱吃该店的肉丝炒面,美味无比。“文革”中成为商校的实习餐厅,只经营鲁菜。现在这里已是另建了楼房,我再也没能吃到乐口福那样美味可口的肉丝炒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