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科书 社会角色的_重构_人教社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

教育学术月刊2009.4

EDUCATIONRESEARCHMONTHLY

社会角色的“重构”

———人教社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

■高

武秀霞

摘要:与1978年版教科书相比,2007年版教科书所呈现的角色种类迥异,一些“相同”角色的规范也变化明

显且富有时代性;先赋角色、女性角色、古代角色、外国角色的数量都有大比例的增加;角色规范避免了1978年版教科书先赋和自致角色、男女角色、古今角色、中外角色“雷同”的现象,而更加鲜明、多元、开放。但2007年版仍存在着父母角色不平等,刻意避免功利性社会角色和社会问题以及对国外社会角色的呈现仍较“谨慎”等问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科书;社会角色;1978年版;2007年版

作者简介:高维,男,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江苏南京210097);武秀霞,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江苏南京210097)。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的

社会角色是社会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1]

课程标准相“吻应”,也会发生“偏离”的现象,通过对教科书的实证研究,我们可以较全面地揭示这种现象和问题。基于以上的目的,笔者选取了人教社1978年版的

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教科书6册,以及人教社2007年最新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二版)①6册这两套教科书,以求通过这“两端”来揭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科书中的“社会角色”所发生的变化。

二、研究的方法

语文教科书中存在着诸多的社会角色,可谓“异彩纷呈”,复杂多样。为了促进对这些社会角色的认识,笔者通过多种视角,将这些社会角色分为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男性社会角色和女性社会角色,古代社会角色和现代社会角色,我国社会角色和外国社会角色,以求对两套教科书中“纷繁”的社会角色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以下是本文统计的方法与说明:

这种期待是人们在不同的社会情境、时代中形成的。改

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劳动分工进一步分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角色。

按照课程社会学的观点,作为在教育领域中人类的思想、价值和意义乃至思维方式之主要载体的课程内容,与社会控制之间存在着深深的内在关联。[2]学校课程往往反映主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而且不同时期的课程往往反映不同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样,教科书编定者选择哪些社会角色进入课程,选择这些社会角色的哪些特点和规范进入课程,其实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对角色进行“选择”和“加工”,或“重构”的过程。另外,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往往会呈现不同的社会角色或相同社会角色的不同方面,这也是对社会角色的“重构”。30年来,现实社会中社会角色的变化是否体现在了课程上,在课程上得到了怎样的体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语文教科书作为传承语言、文化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是社会通过学校进行符号控制的重要领域,语文教科书镌刻着社会支配文化的印迹”。[3]正因如此,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变化常常引起广泛的争议。语文教科书选文中所体现的社会角色的变化,往往更能“敏锐”地反映不同时期社会的变迁和主流价值取向的转变,其对学生对各种社会角色的认识以及构建自身将来的社会角色有重要影响。另外,教科书内容并不总是与主流的意识形态和

1.由于1978年版教科书中(基本)没有插图,因此本

研究仅对教科书课文中体现的社会角色进行统计。

2.仅统计教科书中的课内阅读部分,(2007年版教

科书中含有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课外阅读),而且诗歌、寓言、神话不在统计之列。

3.统计的标准:以课文前的题解(引言)、课后练习和

教参中所体现的“中心思想”为依据,统计课文中的主要社会角色,对于配角,以及课文中用墨较少或仅仅提到的角色,不作统计。

4.对课文中确定了的社会角色,分别从先赋角色∕

自赋、男∕女、古代∕现代、我国∕外国四个维度作统计,

101

教育学术月刊2009.4

从表1中可以得知:

1.先赋角色增多,注重家庭亲情。1978年版的两个先赋角色均为母亲,体现了其勤劳、善良及对革命的支持。而《我的叔叔于勒》则讽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007年版先赋角色种类增多,包括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子女、姐姐、叔叔、孙子,(除《我的叔叔于勒》外)涉及长辈对晚辈的学习、生活、交友、恋情等方面的关心和指导,体现了家庭的亲情和关爱。与

并记录该角色的角色规范。

5.对于同时具有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的人物,则根

据其在课文中主要体现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行为,来确定其社会角色类型。对于作为群体出现的“角色”,一个群体仅统计一次(除非该群体中有性别或国别不同的角色,该情况极少)。对于一课有两篇文章且具有相同的社会角色的现象,仅作一次处理。

三、统计的结果与分析

1978年版教科书150课中共出现了105个社会角色,2007年版教科书169课中共出现了91个社会角色。

最新版教科书中社会角色较少,主要是因为其大量选择了诗歌、写景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章,而78年版教科书的文章主要是记叙文。下面从以上所述的四个维度对这些社会角色进行分析。

(一)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先赋角色指某人所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被改变的社会角色,包括种族、民族、性别和某些家庭内的角色。自致角色是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的结果而获得的角色。下表呈现了1978、2007年版教科书中所呈现的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②

表1

社会角色类型

1978年版“舍小家”而“顾大家”相比,2007版教科书更加

强调“小家”这个温情的港湾。

2.社会角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往往会

产生具有反映时代特征的社会角色。语文教科书所体现的一些社会角色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1978年版中,军人、革命烈士、英雄以及政治领袖总共出现了44次,占所有社会角色的41.9%,这完全是当时社会尚未走出“革命的意识形态”的体现。同时,由于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需要到农村去接受“锻炼”,全国掀起了“上山下乡”运动,“知青”作为一个时代的“印符”也出现在了教科书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思想的解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企业家、厂长,作为一种“积极”的社会角色,活跃于社会之中,也“跻身”于教科书之中。③在新时期,我国航天计划取得了巨大进展,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宇航员作为国人“推崇”和敬畏的社会角色,也在教科书中与学生“会面”。社会角色的时代性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旧的社会角色已成历史,而新的社会角色正在走向“前台”。

两套教科书所呈现的先赋和自致角色比例

1978(105)

社会角色名称

2007(91)

数目

211

社会角色名称

数目

5532211112966444333321119

母亲叔叔

子女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叔叔孙子少数民族

先赋角色

少数民族

3.政治领袖的“退隐”,王侯将相士的“复归”。1978年版中政治领袖出现了18次,教科书一方面歌唱领袖的

光辉和伟大形象,一方面呈现领袖的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关心群众、为民服务、鞠躬尽瘁以及不顾个人安危的道德品质(更强调这一点),很少体现其事迹和成就。2007年版几乎没有再展现当代政治领袖,似乎不再“自恋”,而更有“崇古”倾向:王侯将相士在教科书中大量出现。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些社会角色,教科书也基本较少歌颂其“丰功伟绩”,而重在强调其重学、好学、爱国、爱民、英勇无畏、独立人格、学识、智慧这样一些角色特征。在这一点上新旧教科书可谓殊道同归。

军人、烈士、革命者

政治领袖农民共产党干部科学家

社会学教科书 社会角色的_重构_人教社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

2618109544333322225

思想家文学家王侯将相士

农民商人商贩教师学生手艺人探险家宇航员其他知识分子

科学家朋友保姆音乐家军人其他

自致角色

王侯将相士

工人其他官员学生医生教师车夫小商贩手艺人下乡青年其他

4.相同社会角色的“重构”。科学家、农民、教师、学

生、小商贩以及弱势群体(包括车夫、小妾、保姆等)是每套教科书都关注的社会角色,但是两套教科书所展示的一些“相同”社会角色的规范,有较大的差异。在两套教科书中农民出现的频率都很高,但社会角色规范明显不同,

1978年版主要强调了农民反抗压迫的精神以及生产、建设和大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积极性。2007年版则反映了

农民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勇敢、朴实、豪迈、粗犷、有志向、自信自尊。这或许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当代农民的期待。1978年版反映出教师严厉、学生无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及其爱国(《最后一课》)的情怀;2007年版除了以上共同的文章外,还选择了体现中学生如何格物致知以及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文章,体现了时代性。

注:除以上呈现的自致角色外,1978年版呈现的角色还有其他知识分子、警察、思想家等;2007年版呈现的社会角色还有英雄豪杰、警察、信使、小妾、淘金者、梁山好汉、其他官员等

102

社会角色的“重构”

1978年版往往体现弱势人员的“悲苦”,如《骆驼祥子》和《卖炭翁》等文章,而2007年版则着重体现他们的善良和

进取向上。

生、思想家、知识分子(各1次)。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关注小人物,如卖炭翁、卖油翁等,抨击统治者和官员(如《扁鹊见蔡桓公》),强调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反抗,(如《捕蛇者说》、《陈涉世家》),讽刺封建制度。这和当时的意识形态是一致的。《活板》和《祖冲之》2篇反映古代科学家的文章则是1978年科学大会召开的反映。总之,1978年版的古代社会角色和当时大量塑造的现代社会角色(军人、革命者等)所反映的革命、反抗、翻身做主人的形象有极强的“对应”关系。

5.对一些社会角色的“冷落”。1978年版呈现了18种自致角色,2007年版则多至23种,自致角色种类明显

增多。但许多当前社会中受“追崇”的社会角色,例如董事长、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基本没有在教科书中体现,足以显示出教科书编定者的价值取向。

(二)男性社会角色和女性社会角色

与1978年版相比,2007年版教科书中女性社会角色的数量有较大地增多,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套教科书呈现的男女社会角色比例

2007年版呈现的古代社会角色有:王侯将相士(9次)、文学家思想家(7次)、手艺人(2次)、其他官员(2

次)、农民领袖、女英雄、落魄知识分子、小妾、梁山好汉(各1次)。教科书注重对其中“显赫”人物的道德品质而非功绩的“展示”,当然,不同的社会角色所展现的道德规范不同,将相主要为爱国、鞠躬尽瘁,士人主要是智慧、巧于辞令,而文学家思想家则体现出其淡泊名利、朴素、率真、一心向学等。古代和现代社会角色反映了一些共通的规范,但古代社会角色的规范有其独特之处,现代社会角色比古代社会角色更为丰富,也体现出了现代的精神,如亲情、探究、探险、科学精神等。

(四)“我国”社会角色和“外国”社会角色

如下表4所示,2007年版所呈现的外国社会角色数量明显增多,而比例则将近78年版的2倍。表4

两套教科书呈现的国内外社会角色的比例

1978版N

男性社会角色女性社会角色

2007版

%

N7714

%84.615.4

978

92.47.6

1978年版呈现的男女角色几乎相同,女子像男子一

样“接过前人的扁担”从事生产,也像男人一样英勇杀敌。这种“趋同”多少让人感到女性独特性的“退场”。看似和男人“平等”了,其实,和教科书所呈现的男性相比,女性的数目有些“微不足道”,而且满书的伟大(显赫)人物,并没有女性的一席之地。

女宇航员、女科学家在2007年版教科书中的出现改善了女性在教科书中的“面貌”,而《观舞记》、《音乐之声》、《致女儿的信》则也体现出了女性的美、乐观、快乐和浪漫。同时,即使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女性,例如小妾、保姆、修女也都体现出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但总体来讲,教科书中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很严重,例如,在先赋角色中,父母亲的角色明显不同,父亲往往严肃、智慧、博学;母亲往往仁慈、善良、容忍。当父母同时出现时,父亲通常是主角,而母亲则从属于父亲,例如,《散步》一文:“妻子呢,在外面,她总听我的”,以及《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等语言都直接点明了“父主母辅”的现象。显然,这种角色呈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夫妻观”。

(三)古代社会角色和现代社会角色

在本文中,古代社会角色是指我国封建社会及其前社会的人物角色,现代社会角色是指我国近现代社会中接近当前我们生活的社会角色。如下表3所示,2007年版比1978年版呈现了更多的古代社会角色。

表3

两套教科书呈现的古代、现代社会角色比例

1978版N

国内社会角色国外社会角色

2007版

%

N6625

%72.527.5

9015

85.714.3

1978年版中外国社会角色和我国社会角色有“雷同”的倾向。1978年版呈现的外国社会角色所属的国家包括苏联(6次)、德国(2次)、阿拉伯(1次)、法国(3次)、日本(2次)、波兰(1次)等,角色类型包括革命(政治)领

袖、共产党员、纺织工人、战士、科学家、教师、母亲等。不难看出,1978年版对国外社会角色的选择面比较窄,仅有6个国家,且以苏联居多;所呈现的大多数社会角色都与反压迫、革命和战争相关,或通过一些“典型”角色,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剥削本质。这种和国内社会角色“雷同”的许多国外社会角色,并没有代表许多国家的“主流社会角色”。

1978版N

古代社会角色现代社会角色

2007版

%

N2343

%34.865.2

2007年版呈现的外国社会角色所属国家包括美国(7次)、法国(7次)、苏联(3次)、英国(2次)、、德国(2次)、日本(1次)、印度(1次)、南斯拉夫(1次),角色类型

包括科学家、宇航员、教师、学生、音乐家、舞蹈家、文学家、思想家、探险家、商人、修女等。从社会角色所属的国家来看,美国及欧洲国家的社会角色取代了苏联的社会角色,成为教科书中主要呈现了的国外的社会角色。而且,2007年版中社会角色的类型趋向多元,出现了我国没有或在课文中没有体现的社会角色,如宇航员、修女、舞蹈家、音乐家。从角色的规范来看,国外社会角色所体

1872

20.080.0

1978年版呈现的古代社会角色主要有:官员(3次)、小商贩(2次)、手艺人(2人)、英雄豪杰(2次)、科学家(2次)、农民领袖和农民(2人)、帝王将相士(2次)、医

103

教育学术月刊2009.4

角色的塑造上,教科书仍主要强调中外社会角色的“相同点”,或普世的角色规范,却较少体现国外所特有的社会角色及其所体现的规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科书中有些内容虽不一定“充分”反映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但它们肯定与这种意识形态不相抵触。透。

另外,对于目前社会诸多的社会角色及与之相关的社会问题,2007版教科书却极少涉及。学生不仅生活于学校,更生活于社会之中,也深受社会中各种“新鲜角色”的影响。这种“避而不谈”很可能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割裂,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一些社会角色的“错误认识”得不到“纠正”和“调整”,进而导致与教科书编定者们相左的后果。

注释

[4]

现的冒险、探究、民主、自由、科学精神、生命意识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国家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而且这些价值往往是普世的。但西方文学家、思想家的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是我国所少有的。

四、总结与讨论

这种强调“共

1978年版教科书“塑造”的社会角色的规范主要是

为革命奋斗和献身,对建设的热情及政治领袖的朴素、爱民、伟大,而且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古代和现代社会角色,我国和外国社会角色都有“趋同”的现象,这种“趋同”,抹煞了男女之间的差异,古今之间的差异,中外之间的差异。这使教科书显得比较单调,其背后则隐含着高强度的意识形态“控制”。

经过近30年渐进式的调整,2007年版教科书在社会角色的呈现上体现了多元的特点。在数量上,哪种社会角色在教科书中占“统治地位”已不明显,“领袖崇拜”、“革命崇拜”已成为历史。在社会角色的特点和规范上,教科书对传统的社会角色的期待也在“调整”(例如农民,注重其自信自尊、豪迈、有志向),以“适应”新时期的要求。男女社会角色、古今社会角色的差异性有较多的体现,大量国外的“主流”社会角色,如科学家、思想家等也在教科书中得以呈现。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1978年及其后版本单一的意识形态,违背多元化的取向;渗透敌意意识,违背“地球村”的世界观的弊端。

当然,2007年版也存在着父母角色明显不平等的问题。这显然对学生的角色认同不利,也不符合我国的政策。另外,教科书没有再大量“渲染”政治领袖以及共产党员干部,这在当前的情境下当然是“进步”的,然而,在我国的国情下,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在教科书中,没有其身影,是否合适?关键的问题,或许不在于呈现不呈现,而在于怎样呈现和呈现哪方面的规范的问题。在对国外社会

通”,弱化“差异”规范的呈现,体现了隐性的意识形态渗

①当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社最新版教科书,七、八年级为07年版(第二版),而九年级上册为2003年版,下册为2006年版(第二版),为方便起见,最新版教科书在本文中统称为07年版。

②本部文仅分析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先赋角色,即家庭内的社会角色,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关于民族的先赋角色,关于性别的先赋角色将在第二部分单独讨论。

③厂长这一社会角色出现于1993年版人教社教科书,参见朱志勇《我国内地和台湾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社会角色的呈现》一文。

参考文献

[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7.

[2][3]吴康宁.课程社会学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56,158.

[4]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6.

责任编辑:韦民

“Reconstruction”ofSocialRole

———SociologicalAnalysistoTwoSetsofJuniorMiddleSchoolChineseTextbooksPublished

byRenjiaoPress

GaoWeiWuXiu-xia

(InstituteofCurriculumandInstruction,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

(CollegeofEducationalScience,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7)Abstract:Comparedwith1978edition,2007editiontextbookspresentverydifferentsocialrole,“Thesame”rolenormschangesignificantlyandreflectthetimes;thenumberofascribedrole,femalerole,ancientrole,andforeignroleisinalargeproportionofincrease;therolenormsavoidthephenomenonthatascribedandachievedrole,maleandfemalerole,Chineseandforeignroleweremuchthesamein1978editiontextbooksandhavebeenmoredistinct,multivariateandopen.Butthe2007editionstillexistsomeproblemsthatparentsarenotequal,deliberatelyavoidingutilitarianroleandsocialproblem,andthepresentationtoforeignsocialrolesisstill“caution”.

Keywords:juniormiddleschoolChinesetextbooks;socialrole;1978edition;2007edition

104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6151/19251481966.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_Scientific

翟学伟提要:“关系”已成为解释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注重关系的建立,却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为此提出一个“日常权威”的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人如此热衷于讲“人情”与“面子”是因为

声明:《社会学教科书 社会角色的_重构_人教社两套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为网友王七的弟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