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文胆”之美名,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完人”的陈布雷,自从1927 年春在南昌被蒋介石“慧眼”相中,成为高级幕僚起,直到1948 年自杀身亡,在长达21 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心腹。他听命于蒋,尽力“笔耕”以报蒋介石“知遇之恩”,蒋介石最为重要的文案,诸如《祭告总理文》、《西安半月记》等均出自他的手。陈布雷文笔优美、老辣,长期管蒋介石侍从室。
令人吃惊的是,这样一位备受信任和重用的心腹人物,他的女儿陈琏、女婿袁永熙、儿子陈远为追求进步与光明,竟然纷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重庆谈判失败后,在美国的怂恿和飞机大炮的军援支持下,蒋介石铁心要把国共大战打到底。1947 年2 月27 日、28 日,国民党先后通知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担任谈判联络工作的代表于3 月5 日前全部撤回延安,宣布和平谈判完全破裂。
陈布雷闻悉中共代表团团长周恩来不日即将离开南京,好几日神情忧郁,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长吁短叹。一天傍晚,陈布雷叫上侍从副官居亦侨,坐着小汽车,先在紫金山下绕了一圈,七拐八弯,最后辗转到了中共驻南京办事处所在地梅园新村17 号。进门后,陈布雷对居亦侨说:“你在楼下会客室坐着。”然后径直往楼上周恩来办公室走去了。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陈布雷全家照
在国共和谈时,陈布雷虽不是正式和谈代表,但作为侍从室主任,也常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参与和谈事务,与周恩来有过多次接触。他对周恩来的风度、学养、人品均钦佩不已。周恩来也对陈布雷的品格曾有过赞赏之词,他曾托与陈布雷交谊至亲至深的翁泽永转言:“我们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均所钦佩,劝他这支好笔不可专为一个人所用。”
陈布雷在楼上坐了两个多小时,快半夜了,WWW.aIhUaU.coM才和周恩来一起下楼,两人走到楼前花园左角,又继续攀谈起来。
两人又谈了约莫半个小时,陈布雷才向周恩来告辞。周恩来送他们上车,临别时,陈布雷和周恩来两人紧紧握手。
素有“文胆”之美名,被蒋介石誉为“当代完人”的陈布雷,自从1927 年春在南昌被蒋介石“慧眼”相中,成为高级幕僚起,直到1948 年自杀身亡,在长达21 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是蒋介石最为信任的心腹。
“你的事我去办,你放心。”周恩来坚定而温和地说,“再会吧,再见!”
陈布雷也说:“希望周先生再来,再来南京!”说完,挥手告别,登上小汽车。
汽车往回疾驰。在车内,居亦侨目不转睛地用诧异和惊奇的目光打量着陈布雷,心想他找周恩来所为何事呢?虽然他已大致看出陈布雷和周恩来之间有着友好的私人交情,但他实在是想不明白陈布雷此行的目的。陈布雷似乎看出了他的疑虑,忙说道:“此行我为私,而非为公。”
若干年后,居亦侨才得知陈布雷那晚所谓“为私”原来是为儿子、女儿、女婿的私事,希望周恩来多加照顾,前来周恩来这里“托孤”的。
将近一年后,陈布雷眼看着亲手参与建立的蒋家王朝摇摇欲坠,自己空有一腔报效“浩荡皇恩”的夫子情怀,却无回天之力,顿感失望之极。作为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一介文人,陈布雷选择了传统文人参政的惯用方式——诤谏。
他从心里讨厌内战,认为饱受八年抗战之苦难的同胞应该休养生息,曾多次向蒋介石建议罢兵休战议和,不料却被蒋介石斥之为“书生误国”;他不满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贪腐,曾向蒋介石建议让其拿出藏匿的美金,用于国家建设和改善民生,从而招致了蒋介石的嫉恨。
就在赴死前几天,陈布雷还向蒋介石上谏,因此而引起了蒋介石的恼怒,蒋介石竟打了他一个耳光,并厉言训斥他“教子无方”,自己的女儿、儿子都跑到共产党那边去了。这让一贯好面子的陈布雷,顿感颜面尽失,羞愧难当。
于是,诤谏不成,便“尸谏”。陈布雷最后在绝望之余选择了传统文人愚蠢之极的行为——“尸谏”。他幻想用自己的生命来唤起蒋介石对内战的反省,以尽快结束战争,恢复和平。
1948 年11 月13 日,陈布雷服用大剂量安眠药自尽。
粟裕终其一生未能任军委副主席隐情
每临大战有静气
粟裕杰出的军事干才,早已形成了军史界的共识。粟裕本人每临大战有静气,“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黄桥战役前夕,将军居溧阳水西村,处理完公务后,仍荷锄下地,或挑水,或锄地,或拔草,或与当地农民闲话桑麻,似不知一场大战将至也。
不仅如此,将军还十分重视部队人才建设。1938年1月,亲任校长于浙江平阳山门畴溪小学,创办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组织进步青年学政治学文化学军事,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他亲自修改的招生简章曾刊登于《浙瓯日报》。
后面内容更精彩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WWW.aIhUaU.coM将军喜音乐,会月琴、口琴、洞箫、钢琴,尤喜演奏《新四军军歌》。歌曲、汉剧、京剧亦为将军拿手好戏,战斗间隙常雅兴突发,一展歌喉。抗战时某日凌晨,将军率部转战途中,欲借宿一小学。教师见军人至,急关门躲避。将军命部队就地休息,取口琴吹奏《苏武牧羊》。教师闻之,急开校门迎部队进。
着名音乐家沈亚威言:战争年代,粟裕将军曾召其谈话,打开收音机,曰:“你听听!”又曰:“敌人用它的音乐鼓舞他们的士气,我们也要用自己的歌曲鼓舞我们的军队。”后来沈亚威创作了着名的《淮海战役组歌》等优秀歌曲。
原三野司令部机要科科长左金祥言:抗战时期,机要科借了一本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家争相传阅。粟裕闻之,甚喜,并于扉页上题签曰:“炼成钢铁如保尔,莫做浮草似罗亭。”
刘少奇、林彪均器重
刘少奇与粟裕初识于1940年。次年“皖南事变”后,刘少奇担任华中局书记兼新四军政委,粟裕为一师师长。刘少奇曾给予粟裕之一师工作非同一般的评价,曰:“我一师在抗战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劳,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后刘少奇回延安,向毛泽东力荐粟裕:“我在新四军发现了两位人才,一是新四军四师政委邓子恢,他是农村工作的专家;二是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是新四军七个师中,打仗打得最多和最好的一个师长。”
建国后某日,将军至上海治疗右臂内残留弹头处的发炎问题。正在上海视察的刘少奇闻之,即偕夫人王光美突然造访。是时,刘少奇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军委副主席,粟裕为中央军委第二副总参谋长。据云,1955年评军衔时,刘少奇曾力荐粟裕评元帅,未果。
作家张雄文言,粟裕与林彪,可谓一时瑜亮,常常令人有“千载谁堪伯仲间”之感。战争年代在指挥所,林彪与粟裕均喜倒骑椅子,双手趴在椅背上看地图。时人谓两人均沉默寡言,性格脾气相同。
林彪向来孤傲,而对粟裕则十分器重。建国后某日,林彪谈起粟裕喜形于色,曰:“南昌起aIhUaU.COM义之后,从南征路上开始,及至井冈山时期,就数我们两个打得好。”吴法宪回忆:“林彪这个人自视甚高,但他非常看重粟裕,很重视粟裕的意见和建议。”林彪之女林立衡亦回忆,林彪在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中,与粟裕来往较多。
和平时期整得苦
然而,1958年所谓“反教条主义”时,将军受到了名为“个人主义”的错误批判,并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中央文件还曾点名他为“坏人”,传达至军内团以上干部。据萧劲光回忆,军委扩大会期间,毛泽东问萧:“如何看待粟裕问题?”萧答道:“粟裕为人正派,没有二心,是好人。”毛泽东点头表示赞同。
杨尚昆曾与粟裕夫人楚青言:粟裕同志1958年的事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这两个半元帅,楚青心知肚明,却宽容之。
于是,楚青悲泣不已:“我丈夫是个悲剧性人物,六十年革命生涯,三十年处于逆境。粟裕同志战争年代打仗打得苦,和平时期挨整整得苦,到了晚年生病病得苦。”
苦则苦矣,然而1976年之后,将军依旧是囿于区区军衔的框定,其最高的军职始终只是军委常委,这一道坎终其一生也不曾跨越过。这又是为什么呢?
最是难上一台阶
1976年前后,粟裕这位曾经的华东统帅协助叶剑英在稳定军方特别是华东军方局面,起到了他人无可代替的作用。过去的元帅在世者也只剩下四人,粟裕又是第一大将,但他这次硬是上不了一个台阶。
将军的秘书鞠开老人说,这也是张震、刘华清后来所说的“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一部分。
粟裕的另一个秘书、《粟裕传》的主要作者朱楹老人,这段时期正好在粟裕身边,他回忆说,“四人帮”倒台后,仅居新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之下的叶剑英,十分欣赏粟裕,也准备让他充分发挥才干,提议他为军委副主席人选。
以华国锋的忠厚和对叶帅的倚重,又当拨乱反正,急需干才的时候,这似乎就是板上钉钉的定论了。
但不久人事格局发生变化,最后胡耀邦赶赴上海,通知对粟裕的人事任命时,将军却成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一职。
这时候的军委副主席,也就依然只是叶剑英、刘伯承、徐向前、聂荣臻四位年迈德高的元帅。
于是,有人采访朱楹老人,问是否因为粟裕生病,身体状况不好,才有了这种变化?
老人摇摇头说,粟裕有病在身是事实,但这不算什么。如果他真做了军委副主席,有了用武之地,多年军事上的思考与探索可以付诸实践,病反而可能会好。他还说一般老年人闲着生病,忙着反倒身体健康,心情好就不一样了。
如果粟裕当年不谦让元帅,结果会怎样呢?将军所谓这位秘书没有说。
直到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居然同时发表了刘华清、张震两位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同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一文。该文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此文经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签发,实际是组织上以文章的形式为粟裕叫了屈,正本清源。惜哉,是时将军已逝世十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