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布局
玉笥山翁
我曾以“韵律是诗之衣装”、“ 结构是诗之骨骼”、“ 意境是诗之血脉”三个部分在很多群及论坛谈过诗。诗之为诗,如人之不是动物,其外表必须有所饰,格律就是诗的外表所饰;而诗如人之生命,以血脉贯通为前提,只有血脉贯通,才会生机勃勃;这就是格律与意境与诗的关系,今天我们不说这些,我们说说“诗之骨骼”。即诗词谋篇布局。实,作为旧体诗词,其结构既有类同,又有差别。排律或古风、八行律、绝句、小令、中长调,在结构上虽大体相同,但也有很细致的差别。下面,我们就分别谈谈这几个体裁的常用结构布置。
一、排律或长篇古风:
这类诗是以叙事和抒情为主体的一种文体,其结构是很单一地以事物发展的时序和情感发展变化的深度为线索,然后直描到达结果,通常是由浅入深,中间略可穿插些作者的感想,但不宜太多,最后才进行思想的高度概括。如古诗《离骚》,就以由屈原从身世开始、到志向的确定、再到志向实施中的历经坎坷、然后到理想破灭、最终为理想破灭后的反思为主线进行的;又如《长恨歌》,从贵妃入宫、受宠、专宠、兵变、赐死、相思,等这些过程的描绘之后,才进入情感的抒写,而这一情感的抒写,仍是以上各个过程的终极阶段,即幻梦阶段。我们就可看出一条叙事依序的主线:入宫、受宠、专宠、兵变、赐死、相思,幻梦。
大家可以看其关键句:
入宫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受宠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专宠
(春从春游夜专夜...可怜光彩生门户)
兵变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赐死
(六军不发无奈何、婉转娥眉马前死)
相思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这些过程的描绘之后,才进入情感的抒写,而这一情感的抒写,仍是以上各个过程的终极阶段——即幻梦阶段(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天上人间会相见)。
自始至终,还只是一条线。这就是排律或古风结构的一般模式。
二、 八行律诗的布局
本体栽的诗,我可用红楼中黛玉教香菱作诗的一句话,就可以告诉大家结构了,在红楼第四十八回中,有黛玉这样一段话:“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当然,这里雪芹犯了个错误,应是实对实、虚对虚。但起承转合四字,是八行律布局之真谛,起、承、转、合,就是八行律诗的最标准的结构了。但对其理解和运用,却是作诗人一生难以驾驭的。
山翁读诗写诗,于此也常患迷糊,不过山翁于此,有几点不太成熟的心得:
1、起:通常是描述所歌咏对象的一般状况。或人、或事、或景、或史,诗题定了什么,你就得对什么有个初步描绘,以交待你所歌对象时空状态或来源。换言之,简单交待,就是起。
2、承:进一步描述所歌咏对象的特征状态。这是诗人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对人、事、景、史等细致描绘,这一部分要求即真实又新颖别致。
3、转:通常是诗人对所歌者的理性思考。以上事物(起承所述),使事情或诗人转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或意向。转是为全诗最终目的所作的铺垫,也是关键之处。
4、合:也就是结论,是对所咏事物的理性所华。这往往是诗眼所在,全诗有趣是否还有味,就在于结合了。我给两首七律,大家来看其起承转合
首是山翁所作,是山翁在汶川地震第三天,写七律为:
地坼山崩裂汶川,峨眉低首泣哀弦。
难期天怒施新暴,不紊人援救大千。
稚手红颜情脉脉,钢肩碧血意拳拳。
成城众志无坚垒,蜀道沧桑续伟篇。
首联起( 地坼山崩裂汶川,峨眉低首泣哀弦。),事的一般描述(有事了);
颌联承:事的细致描述(事的起因与人们对事有谋)难期天怒施新暴,不紊人援救大千
颌联转;事中出现的感人场景(以情说事)
稚手红颜情脉脉,钢肩碧血意拳拳。
尾联合,对事的感叹和讴歌(事的升华)。
成城众志无坚垒,蜀道沧桑续伟篇。这是人定胜天之气所在。
第二首,我用红楼中香菱的第三首望月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蛾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起联:月的自我形态(娟影寒魄)
承联:离人心中之月形(色白意残)
转联:对待离人心中的月形,我之所为与所思(如醉如痴)
合联:所思之结果,叹人如月
这就是我说的八行律的一般结构,不论是五律还是七律。
有人会问,能不能破?山翁认为,能破但不宜随意破
破得最好的,山翁认为是李商隐之无题
李商隐之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全诗除首句说别离状况外,全是我在这一别离状态下的所见所思所感。但“一切景语皆为情语”(王国维)这样就不能觉出结构上的异同了,破得不好的,如香菱的第一首望月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诗中除尾联略抒感受外,其余都是说月光如何如何的,找不出承转
雪芹只好让黛玉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被他缚住了”。
三、绝句布局
绝句是由八行律转化出来的,其结构多从八行律诗,一样可起承转合,但绝句在起承转合的位置上灵活多了。近体绝句中,基本很少有完全按起承转合顺序作成全诗的,有的还没有完全的起承转合。完全按起承转合顺序作成全诗的,这一结构我们今天就不分析了,和八行律类同。
我今天讲讲:结前叙后、直线描合、对比成合三种特殊结构:
结前叙后:是先作合,然后说明事理和状况,如刘禹锡之《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上碧霄。
“我言秋日胜春朝”,首联先有结;“晴空一鹤排云上”,后联才有景致。
直线描合:前三句只分析一种事物的各个不同方面,结句作高度总结。
如山翁近作《松》二首之一
平生栉比立高岗,失翠犹能固庙堂。
肩雪吟风惟我笑,指天骂月太茫茫。
前三句只说松的三个层面:栉比之姿、栋梁之质、浩然之气
由于这三个层面形成了,结就自然形成了。
因为在松的心中,月是身处高位而不能与我这有“栉比之姿、栋梁之质、浩然之气”的松一些滋润的,茫茫然的东西,所以松必骂之。

第三种特形结构是对比成合,这种绝句是可以不结的就是用两联之间的对比,让读者自己去找结
如王播的《题惠照寺》
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用三十年前的实景和现在的实景对比,没有结论,但结论却深入人心。如此绝句,突出的还有刘禹锡十四年前后的两题《游玄都观题桃花》。
玄都观桃花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