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乐声 冯乐声 乐声楼散记

  乐声楼是我故乡的一座戏园子。

  这座坐落在小镇十字街南街路东小市场深处的戏园子,是民国19年(1930年)镇上宜兴烧锅老财东杨某人联合其他几家买卖人集资,聘请沈阳的行家里手设计施工建起来的。杨某人时任商会会长,说话一言九鼎,乐声楼的当家人自然非他莫属。
  据曾在乐声楼里唱过戏的老艺人讲,当年乐声楼委实豪华气派。近千平米的小楼,青砖砌墙,双檐起脊,黑瓦盖顶,端端正正立于小市场东端,甚为壮观。那北开门的门脸上方雕刻了“乐声楼”三个大字,字下面青砖上雕刻着一溜“八仙过海”、“招财进宝”等画图。东、西两墙一人多高处各有一排玻璃窗,东墙偏南角有个演员进出的小门。戏园子里面,一楼排列了二十多排条凳,后墙角两侧分别有楼梯通向二楼两翼包厢和后包厢。包厢前围着精致的立柱围栏,围栏外侧留有茶役行走的外廊通道。戏台子前亦有立柱围栏,围栏两头耸立着一对粗大立柱。戏台子上方罩着八角天井。据说地方戏班子来此登台唱戏是要先祭台的,祭台斩下的公鸡头就投到天井里,以讨吉利。这条凳、楼梯、楼板、围栏都是木制罩漆,光可鉴人。尤为可观的是,各包厢和立柱上都刻着龙凤呈祥之画和奇花异草之图,八角天井各角又探出个栩栩如生的龙头。真个是雕梁画栋美不胜收。
  这样一座美轮美奂能容纳700多人的戏园子,即便是县衙所在地柳河步其后尘而建的“兴亚舞台”与之相比亦大为逊色。
  本有“小沈阳”美称的繁华小镇,有了乐声楼更是锦上添花。“一年365天,乐声楼里天天唱大戏。”镇上老人如是说。特别是过了大年的正月里,乐声楼的戏场由两开厢增为三开厢,小镇四面八方的乡下人坐了马爬犁云集而来,边给镇上的亲戚拜年边看戏。有的戏迷干脆住下来看上两三天,闹得小镇红红火火。
  那时被请到乐声楼唱戏的,除了小镇周边通化、临江、辉南、辽源的京戏评戏的角儿,还有沈阳的名角儿。沈阳唱评戏老生的王启亭、唱黑头的徐学魁、唱武生的麒麟童、唱花旦的张凤霞小金霞都在乐声楼登过台。大叫小镇人津津乐道的是辽源唱京戏的陈世良。这位在北京科班学过戏又得其舅――大名鼎鼎的京戏大师马连良真传的名角儿,把一出《击鼓骂曹》中的弥衡演得炉火纯青,直叫乐声楼里喝彩之声不绝于耳。
  乐声楼里的戏唱多了,小镇上的戏迷们对许多传统戏也耳熟能详了:《宋世杰》、《击鼓骂曹》、《包公》、《春草闯堂》、《探阴山》、《失空斩》、《十四王闹法场》、《秦香莲》、《白蛇传》、《玉堂春》、《红梅阁》、《杀子报》、《夜宿花庭》、《三节烈》、《张羽煮海》、《刘翠平哭井》、《拾玉镯》、《杜十娘》、《钱秀才错占凤凰巢》……京戏、评戏、梆子,以及后来的吕剧和话剧,极大地丰富了小镇人的文化生活。
  不过,不入流的角儿大都不敢进乐声楼。戏誉是饭碗,八角天井下的戏台子是好上不好下的。见过世面的小镇人看戏眼光不同凡响,哪个角儿不怕被轰出乐声楼?即使是上了台子的名角儿也得使出浑身解数呢!
  东北光复,乐声楼被小镇人民政府接管之后,请角儿少了。镇工商联组织了地方联合业余剧团,土生土长的生、旦、净、末、丑开始粉墨登场。他们除了演出以往的传统戏剧,还配合政治形势排演现代戏,如《三世仇》、《春风吹到诺敏河》等。乐声楼里的锣鼓敲呀打呀,戏台子上的人走马灯般转呀转呀。可是,不经意间,“戏台锣鼓铿锵响,人物风流又一春”了。戏,怎能不推陈出新?乐声楼的小戏台连着社会大舞台,世事变迁,乐声楼要上演的人间巨变大戏远无止境啊!
  (待续)

冯乐声 冯乐声 乐声楼散记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6351/99920156657.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南方四大名旦毛韵珂小杨月楼冯子和欧阳予倩 欧阳予倩

南方四大名旦:毛韵珂、小杨月楼、冯子和、欧阳予倩原文地址:南方四大名旦毛韵珂小杨月楼冯子和欧阳予倩作者:暹王子上图左至右 毛韵珂 小杨月楼 冯子和 欧阳予倩上图左至右 毛韵珂 小杨月楼 冯子和 欧阳予倩 西洋装照南方四大名旦,

苏七块冯骥才 苏七块原文

最近又重读了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再次数点了天津各色空前绝后的人物,这些形形色色的俗世奇人,总是晃动在眼前,特将其中部分内容在网上搜出,以飨博友。苏七块冯骥才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

想起冯素珍 李兆廷冯素珍

女驸马在我们知道的古代故事里,恐怕就是冯素珍一个。黄梅戏《女驸马》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勇敢、坚毅、美丽而又多才的古代少女形象。生母早逝,后娘不爱,兄被逼走三年无音信。相爱的人被陷入牢,为了搭救自己的郎君,冯素珍女扮男装,一路艰辛

声明:《冯乐声 冯乐声 乐声楼散记》为网友让你娇喘不停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