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愿意吃中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服用中药的同时要忌口。
我竟然听到有人以此来评判医生的好坏:不要他忌口的就是好医生,要他忌口的就不是好医生。
还有人问,为什么西医医生说什么都可以吃,而你们中医却那么麻烦,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
好吧,只怪中医对事物的认识太细致、看问题太清楚,与 “无知者无畏” 比起来,就显得麻烦了许多。
以古人的智慧,在没有实验室的条件下,仅仅从植物、动物的形态,生长习性,所尝滋味等便已经清楚地了解了它们四气五味的属性、升降沉浮的功能,甚至包括它们作用在人体的归经,而这些认识也确实被后人通过实践及内观不断证实。
大家翻翻《本草纲目》就可以发现,其中有草有谷有菜有果有石有鳞有禽有兽有人。
似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不知道。
每天吃进去那么多东西,它们都不断地对我们的身心起着作用。
粗心的人也许根本不会想到,你的莫名兴奋可能是因为葱蒜,你的一番落寞或许是因为冰饮......
服用中药时最常规的忌口是:忌辛辣、生冷。
为什么?
辛辣助热动火。用药调理是为了纠正人体的偏性,使之归于中正。而火热之性上炎且猛烈,不利于平衡的营造,故而当忌之。

生冷伤脾胃。脾为中土,后天之本。脾胃一伤百病生,更不利于吸收运化所服之中药,故而当忌之。
另外,根据人体不同的偏性,医生会有针对性地给予患者个别的嘱咐:
比如,热甚者,忌食热性的食物;寒甚者,忌食寒性的食物;湿甚者,忌食助湿的食物;等等。
服药期间尤当谨慎。
每日服药不过两次,饮食却是多次。
中药不过花草根皮,佐餐却是血肉有情。
轻重关系,细思则明,不必赘述。
据我临床观察,忌口做得好不好,与疾病的预后有极大的关系。
那些反复不愈,或者效果不明显者,往往是对忌口之事随随便便的人。
即使病愈,由于每个人都有体质上的缺陷,我们往往都会给予比较详细的忌口建议。
如果能够避免那些对自己身体不利的饮食习惯,人们通常都可以达到较为长期的较为平衡的体质状态。
有人会问,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会营养不良吗?
其实,细细想来,还是有很多可以吃的,筛除的只是少部分不适合自己体质的食物而已,大可不必恐慌。
而且,病愈后我们的建议常常是少吃,而不是完全不吃。
只可惜大多数人吃着吃着就吃多了,因此,说不吃,也是无奈而已。
又有人问,如此养生不是很累吗?
其实不然。
人一天的饮食,本来就不需要很多,多的只是欲望。
减去了这部分过多的不良摄入,身体只会轻松,不会累。
深谙中医养生之道的人,往往都是明白人。
明白人,因为懂得而不拘泥。
比如,很多人喜欢问,这个季节应该吃什么,那个季节应该吃什么?
其实,对于体质还算平和的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季节,大地给你什么,你就可以吃什么。换季了,就吃换季的食物。
一年四季,多姿多彩。浅尝辄止,回味无穷。
至于那些号称 “酒肉穿肠过”的为所欲为者们,若真能在病痛来临时不烦不恼的,也是自有一番别样的活法,大可由他们去了。
作者:周曼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