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学界有一种说法,说辛亥革命爆发的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废除了科举制度。为什么呢?
中国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做官,读书如果做不了官,谁还愿意读?废除科举以后,读书人觉得做官没有希望了,转而投身革命,希望通过革命的方式参与国家政治。
所以你看啊,孙中山闹革命,在1906年之前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动静,都是在远离清政府政治中心的偏远地区小打小闹。
1895年,兴中会发动广州起义,事先泄密,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1900年,孙中山发动惠州起义,起义还是失败了。
但是1905年以后,起义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这个时间点正好和废除科举的时间点能吻合起来,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开科举,兴办新式学堂,清廷诏准,从1906年开始,不再开科取士。
从1906年开始,起义在清帝国遍地开花,1906年12月4日,旧式会党发动萍浏醴起义,萍浏醴起义失败以后,孙中山在华南地区一鼓作气发动了6次武装起义,1907年5月22日潮州黄冈起义;1907年6月2日惠州七女湖起义;1907年9月1日钦州防城起义;1907年12月20日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27日钦廉上思起义;1908年3月29日云南河口起义。
(镇南关起义炮台遗址)
当孙中山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之时,其它革命组织也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如皖浙起义、安庆马炮营起义、广州防营之役、广州新军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广州“三·二九”起义等等。
最后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震动了全国。然后就是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了!
(黄花岗起义总指挥黄兴)
确实在1905年之前的起义都是小打小闹,真正具有规模效应的起义基本都是在1906年以后。
所以很多人认为清廷废除科举不是明智之举,断了读书人的后路,大家被迫革命。
其实这种说法犯了致命的错误!
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废的是老式科举,老式科举废除以后,又开了以西学为考试内容的新式科学。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
清政府停了科举考试,但是并没有废除以考试为手段从民间选拔人才的制度,否则清朝从1905年开始,“公务员队伍”怎么补充?
清政府为了补充官员,继续用考试的手段选拔人才,只不过不考八股文了,改考西学了。清政府制订了“留学生考试章程”,吸引海外的留学生回国,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做官。海外留学生学得都是西学,不懂八股文,怎么考八股文?所以只能考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现代学科科目。
(清末留学生)
1905年到1911年,这样的“洋科举”,一共举办了六次,总共录取了1388人,相当于每年一次。所以,当时的读书人同样可以参加洋科举啊,没必要参加起义嘛。
有人说,6年才录取了1388人,太难了吧。那些觉得考不上的人肯定会参加起义呗,大家想想看,考不上洋科举,大不了来年再考,起义一旦失败,就是通缉犯。同样是为了当官,一个最多名落孙山,一个有生命危险,孰轻孰重?哪个风险更大?

还有,当时的读书人参与政治的通道并没有因为清末的改革而堵塞。反而因为预备立宪而变得更加畅通,清末预备立宪,开谘议局和资政院,谁最有可能进谘议局和资政院?当然是读书人!中国当时的老百姓识字的没几个,没法参政议政,读书人最有资格当议员。参加革命,等革命成功了,参政议政,为什么不直接参与立宪运动呢?
(资政院)
清末的改革,中央层面来讲是预备立宪,地方正在搞地方自治,读书人生活在当地,完全可以参与到地方自治运动中来,在地方上获得参与政治的机会,何必要参加革命?
在国外留学回来的留学生可以参加洋科举,没有喝过洋墨水的读书人可以通过预备立宪参与政治,为什么一定要参加革命呢?
所以说,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废除科举没有必然的关系。当然,这里面不排除有些人是因为科举废除以后参加革命的,但是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