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难描述自己在读《谁收藏了圆明园》这本书时的复杂心情,完全是提着一口气,一惊一乍,有赞赏,有叹息,有无奈,有痛恨... ...
呵,那些无与伦比的修饰词,诸如“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举世无双”“美轮美奂”,在这些圆明园曾经的收藏品上得到了最最形象而真实的体现。
我们的祖上真的阔过啊。
倘若不曾翻阅过这样的文物书籍,便无法体味到中国历史上的光辉璀璨的文化,也无法想象老祖宗们的双手是怎样的灵巧。
只是,圆明园珍宝“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悲剧,从根本上来讲固然是因为异国入侵者造成,细细追究下去,有些是因为军阀混战,军阀将国家之宝据为己有所导致,有些是因为皇家的不肖子孙,为了一己私欲变卖国宝所造成,有些则是因为... ...总之,由于种种原因,昔日圆明园的珍宝们如今已经四海飘零,甚至流落异国他乡待价而沽。
圆明园的十几枚印章中有一方印章叫做“为君难”。为君难,呵呵,恐怕让先代皇帝最为难的烦恼之一便是如何让江山千秋万代下去,后世子孙如果不肖,江山落入异姓之手虽然愧对列祖列宗,但是倘若自己被后朝皇帝挖了坟掘了墓,又该如何?想必,英明的乾隆皇帝生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的铠甲、宝剑、火枪、玉如意会流落到遥远的欧陆,成为巴黎荣军院中的一项展品。
这无疑是让人痛心疾首的。中华的瑰宝被异国入侵者以不光彩的手段掠夺而去,又公然陈列在人家的博物馆中,或者流转在拍卖的风尘里。

圆明园的收藏品在流落,有一些是因为清朝皇室后裔的“败家”之举,例如,现置于北京大学未名湖西侧近岸水中的谐奇趣翻尾石鱼,圆明园被焚毁后,仍在喷水池遗址中,后因为要倒卖而被溥仪的七叔载涛搬走扔在自家花园中。而有一些沦落民间或者异国他乡的珍品,则被爱国人士重金购买,送回祖国,例如,现藏于保利艺术博物馆的海晏堂铜兽首中的猪首,以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寒食帖》。
我觉得圆明园珍品的沦落与回归的这种沧海桑田的变迁之中,也折射了一种民主观念的成长。那些公然拿走圆明园珍品的清朝后裔,显然,他们认为圆明园是清朝的皇家园林,里面的东西无疑是姓“爱新觉罗”的,他们拿走不过是自己家的东西。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文物本质上复姓“华夏”,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所有儿女的共同财产。而爱国人士倾家荡产地将圆明园珍品拍下、送回祖国,正因为他们意识到这些珍品是炎黄子孙的传承与骄傲。(《谁收藏了圆明园》书评/Sofia)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