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小学教师的视角: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日本教育研究者佐藤学说,现代教育危机的核心,是由家庭的“密室抚养”与学校的“密室教学”之间的信任缺失所造成的。


家长担忧于学校的集体主义,害怕孩子的个性得不到尊重;学校教师则从教育者的角度,认为孩子在人生第一阶段的规则养成十分重要。家长对未来社会的竞争充满焦虑,而在学校教师看来:未来社会的共生性大于竞争性,因此孩子们学会在集体中生成精彩的自我,这种重要性一点不亚于对知识的学习。


从小学老师们的视野来看,规则意识与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是人生真正的“起跑线”。而单纯的知识,或许是未来社会最不缺乏的“财富”。


越是面对幼小孩童的教育,就越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事情。但是在孩子们6岁进入小学之前,新手家长获悉教育理念的渠道,背后往往有着隐含的商业性。“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给了无数“早教”机构获利的空间;“不读学前班,孩子上小学就受罪”的恐惧,又让一些孩子过早地失去了童年的闲散乐趣。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们的运动、交往和学习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运动有助于多种能力的养成(摄影:黄宇)

为何我们不换个视角,进入到小学校园内,听一听老师们对基础教育的理解?在她们看来,什么样的儿童,才是为上学做好了准备的儿童?优秀的孩子有哪些特质?知识学习是一种孤立的能力,还是与其他能力紧紧相连?我们怎么理解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家长们真的是在为一二十年后培养人才吗?为什么校长很想告诉大家,“家长不要被完美主义绑架,每个人都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你的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了吗?


很多焦虑的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忙着给孩子报识字班、拼音班、数学班。但是在小学老师们看来,家长们不应该将精力放在单纯知识的获得上。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王府校区的主管宿慧主任说,知识上零起点的孩子,入学后很快就能跟上。这些孩子也许在一年级的前半个学期没有优势,但是两个月过后,与上学前班补习的孩子没有差别。老师们有一套经过反复捶打的方式,有效地将学生们引进知识的大门。所以老师们不怕知识上零起点的孩子,怕的是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孩子。


北京实验二小王府校区。这里曾是一座建于清朝顺治年间的郡王府(摄影:黄宇)

这种习惯包括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对自己物品的管理、对时间的概念、对情绪的管理、是否尊重他人等等。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做到不伤害自己,也不干扰他人,就表现出来相当好的自律。

学校是专门研究教学的机构,在老师们看来,教会孩子知识并不难,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配套习惯,孩子后续的发展就会动力不足。这就好比,如果你的车只有三个轮子,你能出发进行长途旅行吗?家长不给孩子们配齐车轮,而是拼命往车上装货(灌输知识),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上学的日子里,北京实验二小的学生们每天练习武术操(摄影:黄宇)

做好入学准备的孩子,应该身体协调,喜欢运动,懂得交往、自我管理和控制情绪。到了学校之后,孩子能够懂得倾听和交流,这是迈向学习的重要一步。

老师们非常看重孩子融入集体的能力。因为她们认为,对于个体的健康成长而言,社会适应是非常重要的能力,而社会适应的核心就是交往。一个学生只有融入集体中,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

边缘学生:孩子只是问题系统的“代言人”


在老师们看来,对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们,他们的多种能力是紧紧咬合在一起的。孩子们与人交往的能力、运动能力、生活上自我管理的能力、情绪控制的能力,与学习能力是一致的。它们各自不是孤立的山峰,而是底座相连的山脉,是一个人今后长期成长的土壤。


1959年7月1日,英国汉普斯泰德一所学校的两名学生在树上玩耍。该校允许学生做出一些超常规举动,以获得自由表达的经验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出了问题,背后基本是家庭或老师的问题。学生只是这个问题系统的代言人。孩子年纪越小,受这个系统的牵制越大。只要问题孩子的家长或老师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


北京实验二小的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摄影:黄宇)

儿童的行动是其内心的体现。好的教师需要让家长意识到:学生的情感和智力都很重要。老师需要教导学生,学会如何挖掘他们适合探索知识的情感宝库,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尊重和关注他们的情感,尤其是痛苦的情感,诸如焦虑、愤怒、内疚、忧伤和疲惫。好的教学关注情绪,认真对待学生情感理解力中的智能。

维护教师的温和权威


教师本身对于学生来说,也是经验的一个对象,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个对象是直接的,同样也是丰富的。好的教师擅于建立温和的权威,好的父母懂得帮助维护教师的权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摄影:黄宇)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说,根据孩子们的发展规律,孩子们往往到了高中二年级,才有辩证思维的能力,懂得当一个事物从多个角度来看是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辩证思维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学会了体谅别人。但是在此之前,孩子很难辩证地看问题,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维护老师的权威。“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打破了老师的权威,孩子就会进一步抵抗老师,来迎合家长。这对于孩子的发展很不利。”

优秀的儿童与未来人才


在校长芦咏莉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老师们看来,优秀的孩子有着这样的特质:努力、坚毅、追求公平,有规则意识,不逃避责任。“优秀的孩子往往维持着很高的自尊水平,而他们为了满足自尊,就会约束自己去实现目标,同时学会拒绝其他诱惑。”而谦卑是一种重要的品德,不是因为输了而去谦卑,而是因为我们只能通过谦卑这片透镜,看到伟大事物。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小学教师的视角: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当有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作业中的错误时,北京实验二小的老师让全班同学把掌声送给他(摄影:黄宇)

家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过程。这包括了解每个孩子的所长和限制,做出合理化的成长方案。“家长不要被完美主义绑架,每个人都要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有的人天生与人亲近,适合与人打交道的各种工作;有的人天生与物亲近,适合做物的生产、研究等工作。家长没必要非要把孩子的喜好或个性拧过来,而是顺应孩子的特别,寻找并放大长处。这样的孩子才能造就与众不同的自己,而不是在还没有学会和遵守规则前,就强调个性。不受约束的个性,带给孩子的最终是孤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7251/566342441209.html

更多阅读

郑渊洁: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渊洁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由于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通过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超前大满灌与其年龄不同步的知识,揠苗助长。倘若将人生形容为一场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吗?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做父母的自己一事无成,就会逼迫孩子,这没有意义。都知道逼孩子比逼自己容易。不服气的家长把烟酒戒了试试,把麻将戒了试试。别找什么一辈子就这样这类的借口。逼孩子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真怕输在起跑线上,第一学会

别让孩子富在跑线上的 别让孩子富在起跑线上

  若干年前,有一句话只怕大家都听说过,那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于初为人父母的爸爸妈妈来说,简直意义深远,如雷贯耳。望子成龙父母心,谁都怕自己的孩子输给别人,因此孩子还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开始了胎教,学外语,听音乐,等孩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输在起跑线的德国孩子

  前几天,我去到德国做短期小学教育培训,就住在一位留居德国的朋友家里。朋友有一个8岁叫思成的儿子,很是活泼可爱。  可几天下来,我有些疑惑了,作为学生的思成每天好轻松,就没有见过学习,而更奇特的是,作为家长,朋友没有像我们中国父母

声明:《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小学教师的视角: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为网友踽踽独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