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球花 日本文化 十万狂花入梦来 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十万狂花入梦来

[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看了很多日本电影动漫,听了很多日语歌曲,发现樱花不仅在一些作品中起到了陪衬作用,不少作品直接以樱花展开。那么樱花的价值在何,又是如何植根于日本人的心中。/>下面就看看www.aIhUaU.com小编为您搜集整理的参考答案吧。

网友蔓玫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这是我写过的答案里耗时最长的一个了。一部樱花在日本的发家史。信息量暴多,有人想看的话搬个板凳拿好零食再进来啊~

。。。全文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或联系我。盗用必究。。。
(本文之前在相关物种起源问题上存在纰漏,已于2014年6月、2015年3月分别做出相关修改。对于之前给大家带来不正确的信息深表歉意。感谢评论里 @漆研几 同学的提醒。)

1. 引子:日本,还是中国?

我们平时所说的樱花,大致可以通称蔷薇科樱属(Cerasus)的大部分观花植物(矮生樱亚属钟萼组的那几位除外,郁李麦李什么的)。根据《中国植物志》的记载——“本属植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亚洲,欧洲与北美洲均有记录。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以及日本和朝鲜。”

植物志上的话大部分属于官话,一定要说得严谨全面才行。无论现代科学还是古代文献,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西南部已经足够构成樱花发迹的重要根据地。
所以,曾经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也相信樱花是源自喜马拉雅山麓的华西南一带;但根据部分科研资料,这一说法恐怕并不正确,至少并不全面——今日广泛用于栽培观赏的大部分樱花品种,其实应该是起源于原产日本的原生樱花种,如大岛樱、大山樱等;原生于华西南地区的大部分野生樱花,早期并未参与现代观赏樱花的杂交育种。
至于后来,那些非日本原产的樱花们如何走出大山迈向霓虹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图:12月,云南的冬樱花。)(图:12月,云南的冬樱花。)


2. 奈良时代(710-794):初露芬芳

日本人挖化石的时候说,樱属植物在当地已经有百万年的历史。但它们并不是最早让日本人推崇的花朵。对日本文化略有了解的同学,或许会知道《万叶集》——它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诗经》,是现存最早的日语诗歌总集。这里面,有好事者统计过,关于梅花的诗有118首,而樱花46首。在“万叶集描写的花卉top10”中,只够排第四。

梅花(也就是梅子)也是从中国引过去的。我不记得是在哪本书里看到的,说是在奈良时代,由东渡的中国僧侣带去作为礼物(是不是鉴真和尚我就不清楚了 )。
《万叶集》收录的诗歌年代,是在4-8世纪之间。可见早期日本人吟咏花木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盛唐文化的影响;就连梅花的学名Prunus mume,种名“mume”也是来自日本人对中国人“梅”发音的讹传。直到今天日语中“梅”还念做“ume”。

。。。扯远了。一言以蔽之,这时候的日本人,虽然也觉得樱花不错,但。。。也只是不错而已。有组织有规模有预谋的樱花文化,还完全没成型。至于在日本民间,提到“花”,一般指的都还是梅花;“花見”(赏花)的说法,也是指赏梅,而非赏樱。


3. 平安时代(794-1185):含苞待放

另一本不能不提的书是《古今和歌集》。它的成书年代比《万叶集》晚一些,据说是在914年前后。到了此时,日本的风物文化已经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更加季节化的感受,而和歌、俳句里的“花”,也不知不觉地开始从梅花变成了樱花,数量上也呈现出后者压倒性的优势。关于这一点,日文wiki中有个很明显的例子——
(1)《古今集》:難波津の咲くやこの花冬ごもり今は春べと咲くやこの花。
中文翻译 :花开难波津,寒冬闭羞颜。今春满地堂,花开香芬芳。
此处的“花”,寒冬吐香,自是梅花无疑;
(2)纪友则:ひさかたの光のどけき春の日にしづ心なく花ぞ散るらむ。
中文翻译:今朝春日里,本拟共芳尊。无奈樱花落,纷纷乱我心。
这里的“花”,春日散落,就是樱花了。
注:纪友则为三十六歌仙之一,活跃于平安时代前期(845?-907)。

日本原产的樱花当中,最重要(或许也是最美丽的)是两种:东京樱花Prunusyedoensis和大山樱Cerasus sargentii。如今无论在日本还是国内,都以这两者的栽培观赏为多,堪称中流砥柱;所以,与其说日本人爱樱花是出于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倒不如说,是他们开始珍惜自己的自然与文化了。
同样作为农耕社会,在日本当地文化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少不了对四季以及节气风物的关注。樱花开始成为春日的重要象征。日本民间据说有“田打樱”的习俗,我私心推测,有点像中国以前的“春社”,只是把樱花作为界定这一习俗的标志。至于后来的“花见”,也有人认为是来自“田打樱”——这就是政治和宫廷层面的事情了。
随着平安时代的到来,政治风向上的转改也影响到了民间对于梅花、樱花审美的变化。为什么说政治转向很重要呢,因为这里面出了一个很重要的人:嵯峨天皇(809-823在位)。虽然说在这之前,身为女性的持统天皇(690-697在位)好像就有爱樱赏樱的习惯,但真正把“赏樱”仪式化,并且在宫廷里种满樱花的人,却是这位嵯峨天皇。
因为君王的喜爱而严重影响民间流行文化的行为,我们应该见过不少了吧。当然,我觉得这与渐渐脱离盛唐模式,开始自己发展成熟的日本文化仍然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梅花到樱花,某种程度上是否也算东瀛文化崛起的一个标志呢。

(图:日本晚樱(图: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即日本人所谓“八重樱”。繁复华丽的重瓣出现,多半意味着一种植物成为供观赏的重头戏。平安时代后期的大才女紫式部,在她的《源氏物语》里,就用娇艳的八重樱来比喻紫姬“几乎完美到无可指摘”的容貌品性。)


4. 从镰仓幕府到丰臣秀吉:花吹雪
这期间好像没什么关于樱花的新闻。。。可能是因为战事多些?但无论如何,赏樱的活动规模的确在慢慢扩大化,从宫廷贵族之间才有的仪式,到武士家臣之间的团体活动,仿佛“花吹雪”一样纷纷扬扬地扩展,到了后来的江户时代,就已经变得非常全民化了。
至于为什么提到丰臣秀吉?嗯,因为醍醐寺的700株樱花据说就是他种的。在此举办的“醍醐の花見”,声势浩大,登峰造极。

(醍醐寺的樱花。图来自flickr。)(醍醐寺的樱花。图来自flickr。)


5. 江户时代(1603-1867):十万樱华入梦眠
(这句话原本是“十万狂花入梦来”,说黄永玉老先生的。但我实在喜欢这个篡改后的版本,故而借来一用。)

江户时代的到来,带领着樱花正式成为日本主流文化的标志性象征。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东西:(1)武士道精神的确立;(2)东方花卉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

“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先讲武士道。
武士出现得早,但“武士道精神”这个词,好像出现得并不是很早诶。wiki是这么说的:
……武士道真正完成于德川幕府(即江户幕府)时代。
……在江戶初年,由古學派的始祖山鹿素行汲取了中國儒家思想的養份,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進行了全面的闡述。
……經過12世紀晚期的發展,武士道在16世紀成為成文的準則。

在此之前,樱花的形象还偏向于女性化,比如木花开耶姬,还有各种爱情故事神马的。但当武士道精神介入之后,一切就变得立刻光芒四射、气势磅礴起来,樱花的地位瞬间就拔高n个能量级了。

懒得描述。。直接把词条内容删改修缮一下拿过来:

(1)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一朵樱花微不足道,满树樱花就蔚为壮观。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是很相似的。(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么?)
(2)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豪无留恋的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上来自武士道_百度百科)

更多军事政治背景我就不展开谈了。。。总之一句话,它的风靡,和背后的势力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国家的国花确立,其实都这样,有着很深刻的政治文化原因。当然了,如果从美的角度来说,这当然也不够。
所以我们再跑回来谈谈植物学范畴的事儿。

江户时代所处的17-19世纪,实际上正是西方园林文化蒸蒸日上,并为东亚地区的花卉植物几欲疯狂的年代;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日本人的樱花品种得以层出不穷,也就非常好理解了。如果你愿意去看一下现代的日本樱花名录,会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被冠以“江户”的名字,非常重要的一个栽培品系就叫做”江户彼岸系“。
江户末期,樱花的栽培品种已逾300。这个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我泱泱大中华区,牡丹最发达的唐宋时期,培育出来的牡丹花品种是120+。
有这么多品色可以看,又这么有内涵,不受欢迎简直就没有天理了。

发展到这一步,我觉得基本上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整个樱花文化的体系,已经完全确立,接下来的不过是一层层的丰富润色。

(图:染井吉野樱,目前最为广布栽植的早樱品种。出现于江户末期。目前中国、日本的观赏樱花普遍以此为主。)(图:染井吉野樱,目前最为广布栽植的早樱品种。出现于江户末期。目前中国、日本的观赏樱花普遍以此为主。)


6. 番外
樱花还渗透到了日本人生活的哪些角落,请参考樱花是什么味道的?
P.S. 吃的樱桃也是樱属植物。只不过以结果为目的称樱桃,以开花为目的称樱花。


7. 总结
(1)虽然野生樱花资源大部分起源于华西南,但现代栽培资源很可能仍然是来自日本。
(2)日本官方给出的说法,国花是象征日本皇室的菊花。但是作为整个日本文化风土的象征,毋庸置疑仍然是樱花。
(3)早期樱花文化的形成,确然和中国文化有关。但和梅花最大的区别在于,对樱花的推崇更像是一种本土文化的觉醒。故而在后来,随着这一文化的日益成熟,樱花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4)武士道精神的加入,为樱花从“物哀”正式升格为“民族精神”,算是一个很关键的推动。日本文化的精气神,几乎都可以在它身上看到缩影,你看我们的十大名花,做不到吧。。。
(5)日本国目前的樱花资源的确是举世无双的,就更不用谈樱花的相关衍生品。作为一个传统文化风俗保存得非常好的国家,这个当然算是一种理念上的贯彻和传承。你还见过哪个国家为了一场花事举国狂欢?除了日本,真没了。

不要小看这一朵花啊。它折射的是这千百年来的世间众生。

日语水平有限,部分表达或许不一定到位。高手轻拍,欢迎交流。

参考阅读:
日文wiki:サクラ(樱)
英文wiki:Cherry blossom
樱花文化浅论-免费硕士博士论文
《樱大鉴》
《樱花图谱》
《中国植物志》
果壳网:都别争了,樱花起源于哪里得听科学的

网友Owen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那个,我是来交流的。感觉写挺好的 @蔓玫 文词清浅,一派天真。而且这里wiki一下,那里wiki一下,很可爱的样子。如果论文也可以这么写,明心见性,该多有趣。

樱花的花期很短,盛开一周之后,便纷纷飘落,春风徐来时,落下一阵阵樱花的雨。 所以日本人用樱花短暂而灿烂的生命来比喻武士道精神,说:“花为樱木,人则武士”。明治时代学者新渡户稻造,也曾在《武士道》一书的开章写道:“所谓武士道,就是如同日本的象征----樱花一样的事物。”


而对于普通的日本人而言,他们所喜爱的只是樱花本身,樱花的细腻与纤细,带给人无名的感伤,樱花短暂的开放令人感怀生命易逝,从而愈加珍惜生命之可贵。一朵樱花,从盛开至凋零,不过短短七日,开尽嫣然。这种倏然而逝的美令人回味。

枝垂樱如粉红瀑布一样悬挂下来,极度的诗情画意。

樱花并非唯有盛开的时候才值得观赏,月亮并非皓月当空才最美丽。这种中世美学的烙印使日本人看来,比起盛开的樱花,那一片片如雪花般飘落的樱花瓣更能引发出人们深沉的情怀和思考,更能令人感物之哀。

五绝·樱花颂 徐书信

樱灿惊三月,如霞丽质柔。

凋零香殒日,壮烈更风流。

《古今和歌集》

花色易褪/青春难再/绵绵细雨/如我愁思

绣球花 日本文化 十万狂花入梦来 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十万狂花入梦来

物哀是触景生情时心为之所动产生的一种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第一层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天下岁月的咏叹上,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日本的诗歌多是短歌,日本的音乐旋律单调,日本的舞蹈动作缓慢,日本的绘画很少追求浓艳的色彩,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物哀”情结造成的。


平安时期形成的“物哀”成为日本美学的源头,川端康成也多次强调:悲与美是相通的。日本国民性的特点更爱残月、更爱初绽的蓓蕾和散落的花瓣,他们认为残月、花蕾、落花中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会增加美感。这种无常的哀感和无常的美感,正是日本人的“物哀美”的真髓。物哀是一种生死观。其主体追求“瞬间美”,不惜在美的瞬间“求得永恒的静寂”。

川端康成认为认为死是最高的艺术,是美的一种表现,认为艺术的极致就是死灭。叶渭渠更指出:“日本人的美意识中存在着一种‘瞬间美’的理念,即赞美‘美之短暂’。”古代日本人“更以樱花自比,将那‘瞬间美’的观念转变为视自杀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他们的殉死,其意义也在于追求瞬间的生命的闪光,企图在死灭中求得永恒的静寂”。因此,追求生命的一瞬闪光,是物哀的重要特质。


“物哀的感情是一种超越理性的纯粹精神性的感情”,一定程度上是个体体验,可以意会,难以言传。“这是一种感觉的美,不是凭理性来判断,而是靠直觉、靠心来感受,即只有用心才能感受到的美”。

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以纯白为底色,恐怕日本国旗是绝无仅有的。”日本人爱白色,是因为白色像雪,而雪代表纯洁,且“雪容易消融,蕴含一种无常的哀感,与日本人的感伤性格非常契合”。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场面时,与中国、欧洲的戏剧惯用悲痛欲绝的夸张动作来表现其悲哀之深沉与巨大迥然相异,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心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带有哀调,连摇篮曲也很悲怜,令人闻之伤怀。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物哀比悲哀恬淡,恬淡到静寂、闲寂甚至空寂的地步。伤悲、茫然、疑惑叠加在一起,原来恬淡的细节都显示出更深的悲哀。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小桥流水,幽雅庭院。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一切使他们相信,美好的事物是不稳定的。而佛教的传入,更强化了日本人的这种意识。杨薇说:“佛教所揭示的人生的虚幻感以及万物流转的‘无常观’更加速了日本人本已获得的朦胧的‘物哀美’意识的完成。”

周作人曾就东京留学生涯写了一段怀念文字:“呜呼,我爱浮世绘,苦海十年为亲卖身的游女的绘姿使我泣。凭倚竹窗茫然看着流水的艺伎的姿态使我喜。卖宵夜面的纸灯寂寞地停留着的河边的夜景使我醉。雨夜啼月的杜鹃,阵雨中散落的秋天树叶,落花飘风的钟声,途中日暮的山路的雪,凡是无常无告无望的,使人无端嗟叹此世只是一梦的,这样的一切东西,于我都是可亲,于我都是可怀”,赋予了浮世绘很多的的惆怅。而浮世即为人世,人间事物多是聚散沉浮不定的,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佛家亦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迁流不住,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日本文学有《源氏物语》、《竹取物语》,因为在他们看来,天地间只有器物永常,你我不过是往来其间的过客。

《阿含经》有言:“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万善同归集》更是形容:“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这些都是说明人生无常。

川端康成两、三岁时父母病故上学后,祖母、姐姐、祖父相续过世,这种对于死亡的体验给他留下的恐惧的影响是一生的。如他所言: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人是不断消失在过去的日子里的。 川端康成之所以对死亡如此关注,如此执着于死亡情结,源于童年、少年时期痛苦体验。如弗洛伊德强调的那样,"童年的痛苦体验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深刻的、内在的。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川端个人的经历与日本民族的经历结合着看。虽然每个人的经历深浅不一,却真正形成了这样一个民族。想到了海角七号中的一封信:友子,你固执不讲道理、爱玩流行我却如此受不住的迷恋你,只是好不容易你毕业了,我们却战败了。我是战败国的子民,贵族的骄傲瞬间沦为犯人的枷。我只是个穷教师,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一个民族如同一个人一样,成长到一定的年龄,理解了死亡是自身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时,就会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以及死亡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活着。可以说,生死观是决定着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价值观。

鸭长明曾说:“当我看到花开花落而感动之时,当我见月出月落而深思之时,就会感到内心变得澄澈,脱去了尘世的污染,自然而然地醒悟了生灭之理,消除了对名利的执念。这就是解脱的开始。”。《心敬僧都庭训》中记载了日本中世歌论家心敬的这样一段话:“常常观赏飞花落叶或草上的露水,就会懂得人生短暂犹如梦幻。那么,行为就会变得温和,内心世界也会更加幽深。”


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中也有说道:倘若无常野的露水和鸟部山的云烟都永不消散,世上的人,既不会老,也不会死,则纵然有大千世界,又哪里有生的情趣可言呢?世上的万物,原本是变动不居、生死相续的,也唯有如此,才妙不可言。

歌论书《夜之鹤》(成书于1279-1283年)说:“欲作歌之人,面对事物要有情,有感于物,总是保持内心的纯净,细心观察花的凋谢、树叶零落、时雨和季节的变换,于日常起居之时内心亦充满诗情。”

松尾芭蕉晚年所作的《笈之小文》中说:“西行之和歌、宗祗之连歌、雪舟之画、利休之茶,所体现的精神是一样的。所谓俳谐,随造化,与四季为友,所见之物皆花,所想之事皆月。

人在探索生命意义时,迟早会遇到最根本的问题:这一切变迁无已的世间万物,从何处来又将何处去?人生短短几十年所要成就的是世间的功名,还是本真的自我?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在多情与爱智,感性与知性中,哪一种能力较为重要。身处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很容易快乐,但是幸福,是一种很唯心的东西。当我们面对自身,空心自照时,生命又将是一种怎样的姿态。

网友曹锐建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我竟然在这千里之外的孤岛上看到了我们失传了百年的武士道精神……是因为这里的樱花开得太红了吗”
——赛德克巴莱-彩虹旗 中的日本最高军官。

网友浅井江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看完楼上的,我在这里补充一点东西,就是日本人认为樱花女神是天皇的祖先。

这事儿说起来有点长。熟悉日本的应该都知道,日本人认为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代,过程是这样的:《日本书纪》记载,天照大神长子为天火明命,天火明命生子琼琼杵尊,但《古事纪》里说琼琼杵尊是天火明命的侄子,不管怎么说,他是天照大神的孙子肯定没错。一天,天神之孙在海滨见一美人,得知是大山祇神之女,名曰木花开耶姬。于是他向木开花耶姬求婚,木开花耶姬便带着琼琼杵尊去见自己的父亲,大山祇神当然很高兴,还搭上了木花开耶姬的姐姐磐长姬,两女一并嫁出。《古事纪》记载,迩迩艺命(琼琼杵尊的另一名)嫌弃姐姐丑陋,只临幸了妹妹,并退还姐姐。大山祇神大怒:“我所以一起送上两个姊妹,是因为石长比卖能使天神御子的寿命虽经风吹雨淋,仍像石头一样永固不移。木花之佐久夜姬者,如木花(即樱花)之繁盛,故立誓奉献二女。如今天神御子选择送还石长比卖、独留木花之佐久夜毗卖,木花虽然开得美丽繁荣,却稍纵即逝,那么天神御子的寿命便有如木花般脆弱。”《日本书纪》也有共同的故事情节,不过改成了姐姐的诅咒:“如果天孙不排斥我,生儿永寿,有如磐石之常存;但是天孙只喜欢我妹妹,生下的胎儿必如木花般骤逝。”大家可以查一查日本历史,不少天皇都是英年早逝。

木花开耶姬一夜就有了身孕,琼琼杵尊认为这不是他的种,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木花开耶姬筑无户室,临盆之际在室内点燃大火,于火中安然无恙产下四子。第三子火远理命即神武天皇的祖父。

神名“木花开耶”有着如樱花般盛开的美女之意,神道认为木花开耶姬是富士山的女神和樱花之神,传说她能护佑富士山不喷发,日本人爱樱花不光是爱它的短暂绚烂,更是因为他们敬爱的天皇是樱花之神的后裔。(日本的天皇虽然没有实权但还是深得民众的爱戴。)

网友supreme ann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美则美矣。。但是,樱花最美的一刻是什么时候? 掉落的那一霎那吧?落樱缤纷吹满天~
也许这也是霓虹兵歇斯底里不怕死之精神形成的一小部分原因?不能生得灿烂 只求死得辉煌咯?

网友匿名用户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在这个世上,如果没有了樱花,怎么能用宁静的心情来度过春天呢?"

----- 原叶平<古今和歌集>

网友Bin Chow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樱花既灿即落,泰戈尔说生若夏花之绚烂,死若秋花之静美,而樱花将这一过程在一周之内呈现出来。记得和朋友一起去楼主所不屑的玉渊潭赏樱。彼时阳春三月,樱花盛开,其洁净其质白,恰似冬天下完一场大雪一样,有点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但是樱花花瓣更多,感觉更强烈。尤其北京三月沙尘暴正盛,北风颇劲,如果有风扫过,花瓣却悠然飘落,轻盈地打着旋儿,幽雅地翻舞着,洒落在地,悄无声息。地上铺满白色的花瓣,路人自感浪漫的踩着置身于漫天飞舞的樱花中,,,,,,我勒个去,整成朱自清的散文了,言归本主题,,,,,环境影响人类,人类再强化对物之认识,嗯,这是心理学方面的了,经过较长时间的强化,人会从自身周围环境中得到一些启发,尤其是阳明心学取代程朱理学之后,格物致知几乎成为东亚文人的标配。中国受洛阳牡丹影响较深,因此追求大红大紫的为数不少,而在日本樱花自古就有,培育成本极地(可以忽略,那玩意长的快,虽然不能做梁成栋,但烧柴用是极好的,那个啥碳值比草多,而且日本多丘陵,也没多少麦秸让你挥霍,那是给马吃的,日本很长时间以村落为单位长年打架,称为战国八百年,敲到这里,叹曰牛B啊,不就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下,乡邻纠纷而已)。而牡丹却非平常人家之物,因为这是从天朝九死一生(没gps没sos)渡海弄来的神器啊,岂可让P民亵玩(物以稀为贵啊)。但是日本征战不休,今天你农夫,明天你就得掂锄头跟大名砍人,后天就可能成为将军,因为在你前面的都挂了(日本好像是世上唯一个曾经颁律规定m有xxoo权,就是因为死亡率太高,跟九十年代初越南寡妇三百万一个道理),再大后天你也挂了。这样,可能没人理的周天子——皇室可以伺候神器牡丹(忽然想起来热播的天雷八部中喜栽花的段郎和曼陀山庄的青萝),又扯远了,,回来回来继续,总之日本大部分民众还是和樱花打交道,樱花也争气,攸开攸落,印象颇深(不深才怪),,,然后日本人看着从中国漂洋过海来的各种经书,开始悟啊悟啊悟,应该是一僧人悟出来,人就应该和樱花一样,痛快的活痛快的死,真心的人死不了(你妹,小齐不到八字,不算抄袭,别说我学术不端),,大的框架搭了起来,以后就是各种思潮的日本化(就跟马克思理论的中国化过程一样),,,,,,,,再说点,要想了解日本,可以先用日本红楼梦源氏物语,高中这两本书看了不下二十遍啊,有了概况了解,就可以看各种史书类了,不推荐小说,动漫国家搞出的小说跟中国武侠一样,忍者神龟你就中毒吧,可以看传记,我是把能搞到手的将军大名的传记都看了一遍,其实挺有意思的,你权当是中国的就行了,,,,然后你就懂了一个菊与刀的矛盾结合体的大和民族(说实话,汉族也是那屌样,笑人百步而已),如果将观察尺度拉长,日本,就是中国的一个投影,,,,好了,由于刚看完黑明泽的电影(看了他的,就不用看七个葫芦娃他爸的作品了,又是一种投影),又碰巧遇到这个题目有感而发,不喜轻喷,zhihuers




困了未完待续如有好评

网友呸俗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正好今天下午刚刚看完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里面正好有一些描述樱花与日本国民性格的关系。就搬运一下吧。

的确,樱花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国民所喜爱的花,是我国国民性的象征。尤其请注意诗人所吟咏的“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一句。

大和魂并不是柔弱的人工培养的植物,而是意味着自然的野生物。它是我国土地上所固有的。也许它的偶然的属性是与其他国土的花相同的,但它的本质则完全是在我国风土上所固有的自发产生的。然而樱花是国产的这一点,并不是要求我们喜爱它的唯一理由。它以其高雅绚丽的美诉诸我国国民的美感,这是其它任何花所不及的。我们不能分享欧洲人对蔷薇的赞美,蔷薇缺乏樱花的单纯。再者,蔷薇在甜美之下隐藏着刺,它对生命的执着是顽强的,与其倏忽散落,它宁肯枯在枝上,似乎嫌恶和害怕死亡似的,它的华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所有这些都是和樱花显然不同的特性。我国的樱花,在它的美丽下面并不潜藏着刀刃和毒素,任凭自然的召唤,随时捐弃生命,它的颜色并不华丽,它的香味清淡,并不醉人。一般说来,色彩和形态的美只限于外表,它的存在是固定不变的。反之,香味则是浮动的,有如生命的气息一样升上天空。因此,在一切宗教仪式上,香和没药起着重要作用。在香里面有着某种属于灵魂的东西。太阳从东方一升起首先照亮了远东的岛屿,樱花的芳香洋溢在清晨的空气中时,再也没有比吸入这美好日子的气息更为清新爽快的感觉了。

如果看到造物主自己在闻到馨香时便在内心下定了新的决心的记载的话[《创世记》九之二一],那末樱花飘香的绝好季节,呼唤全体国民走出他们狭窄房屋之外,又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即使他们的手脚暂时地忘却了劳累,他们的心里也忘掉了悲哀,也不要责备他们。短暂的快乐一结束,他们就会以新的力量和新的决心回到日常工作中去。这样,樱花所以是我国国民之花,是一言难尽的。

那么,这样美丽而易散落、随风飘去、放出一阵芳香使永久消逝的这种花,就是大和魂的典型吗?日本的魂就这样脆弱而易消逝吗?


其实就是不潜藏刀刃和毒素,素雅,随时听从自然召唤随时捐弃生命这些符合他们武士道中“义、勇、仁、礼、诚、荣誉、忠义、克己、自杀习俗”

网友匿名用户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给看过@蔓玫 答案的朋友推荐一个纪录片。

网友匿名用户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胸中自有百万兵,死后飘飞万朵樱

出自昭和维新之歌

网友桔紫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为谁独行红尘间——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樱花情结

当我们写樱花的时候,花事其实已近了尾声。然而,既然日本这个民族能从樱花最盛的时节看到它残败的样子,又能从落樱满地的时候看到它最美的时候,始与终就不算是最重要的东西了。很多人赞同的是,樱花象征着日本的武士道,象征着大和的自我牺牲,Sa……如果要通过樱花来追溯日本物哀情结和集体主义,恐怕就不是三言两语能写完的了。在此仅说樱花相关的比较有意思的几点。


以樱花比喻女子,艳若春云,牵人魂魄,是十分正常的一件事。然而,源氏物语中又有一段,说是源氏公子于宴会上姗姗来迟,衣袂飘然,气度高雅,“大家肃然起敬,赏玩的樱花也为之色减香消,再难提起众人兴致”;又有这样的外貌描写“樱花飘落如雪,撒于其俊秀之躯,颇显落拓豪放”;“诸公子沐于夕阳,花阴下往来奔走,煞是好看!”男子的俊秀挺拔也与柔美的樱花相得益彰。樱花之美,其实与性别无关,它本质其实是日本审美所偏好的风流雅韵。

《枕草子》里说:“樱花则以花瓣大,色泽美,而开在看来枯细的枝头为佳。”除了轻盈明媚的花瓣,樱花的枝桠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日本人的浪漫方式有一种就是《枕草子》里说:“樱花则以花瓣大,色泽美,而开在看来枯细的枝头为佳。”除了轻盈明媚的花瓣,樱花的枝桠也是非常重要的东西。日本人的浪漫方式有一种就是“以信结于樱花枝上

”,倒是名副其实的“花信”了。无论是即将凋零还是正在怒放,鸿雁传书,花枝寄情,都不得不说是一件十分优雅的事情,不算辜负了这满枝的樱花。

时如逝水,樱花易谢。在樱花最盛的时候,已经能看到它们凋零的样子。樱花的花期太短,越是春光朗朗,越能多生哀思。春风和樱花年年相似,往事历历,然而人非旧时人,睹今追昔,更叫人不由嗟叹人生如梦。日本俳句说时如逝水,樱花易谢。在樱花最盛的时候,已经能看到它们凋零的样子。樱花的花期太短,越是春光朗朗,越能多生哀思。春风和樱花年年相似,往事历历,然而人非旧时人,睹今追昔,更叫人不由嗟叹人生如梦。日本俳句说“婆娑红尘苦,樱花自绽放”,古歌又称“山樱若是多情种,今岁应开墨色花”,都说明樱花的开落与时节变幻,诸行无常紧紧联系在一起。(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不知书名与日本的樱花或者朝颜是否有关?)

樱花落了满地的时候,也是它们最美的时候。当作家们独自地行走于樱花树下,这种花朵的特性几乎满足了他们所亲睐的一切——例如寂静地凋零了满地的残缺的美丽。这就是所谓的“死灭”,也许可以阐释为“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从樱花中汲取类似的灵感,又将它们注入到文学作品中,表达心中“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那样孤注一掷的情感。如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他们的作品大概是将这类樱花意象投射到最大的典型例子吧。樱花落了满地的时候,也是它们最美的时候。当作家们独自地行走于樱花树下,这种花朵的特性几乎满足了他们所亲睐的一切——例如寂静地凋零了满地的残缺的美丽。这就是所谓的“死灭”,也许可以阐释为“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他们从樱花中汲取类似的灵感,又将它们注入到文学作品中,表达心中“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那样孤注一掷的情感。如太宰治和三岛由纪夫,他们的作品大概是将这类樱花意象投射到最大的典型例子吧。

【桔紫微信号gift4us】对亲朋好友的关怀和祝福,我们将为你默默送出;对心仪之物的向往与希望,我们将为你一一点燃。

网友张展程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樱花武士之花

网友tanfu yo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樱花——死亡之美

网友折口子对[十万狂花入梦来]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给出的答复:
提到樱花 大家想到的不一定是日本 但 提到日本 大家会想到樱花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7251/995800640217.html

更多阅读

绣球花的花语:希望

最近看到挺多地方用绣球花做行道花的,我也很喜欢这种由许多小花亲亲热热地挨在一块儿的花朵哦,给人以很团结、很讨喜的感觉。绣球花的花语是:***花语1:希望(HOPE)原产在地中海的

绣球花花语 绣球花花语收集齐全啦 绣球花花语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3-12-04 08:35:00浏览:579字号:t|T我要评论分享到: 0古时候有一个抛绣球的习俗大家应该听说过吧,电视上也经常会出现那个场景哦。不过亲们有听说过绣球花吗?绣球花很少出现在大家的耳朵中,但是它

绣球花的花语跟用途 粉色绣球花的花语

花语1:希望(Hope) 冬时,乍见粉红色的花蕾和白色的花朵,似乎在告诉人们春天的脚步近了。  因此绣球花的花语就是——希望。  受到这满花祝福而生的人,极富忍耐力和包容力。他会带给许多人希望,自己的人生也非常的丰富 。  花语2:忠

绣球花养殖及繁殖方法 臭绣球花图片繁殖方法

绣球花养殖及繁殖方法绣球花的生长适温为18~28℃,冬季温度不低于5℃。花芽分化需5~7℃条件下6~8周,20℃温度可促进开花,见花后维持16℃,能延长观花期。但高温使花朵褪色快。绣球花为短日照植物,每天黑暗处理10小时以上,约45~50天形成花芽。盆

声明:《绣球花 日本文化 十万狂花入梦来 樱花对于日本文化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十万狂花入梦来》为网友时间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