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类专业建设申请书(例)
①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重点专业类建设,进一步强化三个专业多年来融合的优势,服务于本地区“微特电机制造”、“电力及能源装备制造”两个优势产业,彰显各自的专业特色,进一步发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优势,挖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代信息控制技术方面的潜力,拓展电子科学技术专业在上述两个产业中的应用范围,为企业输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也为全国硕士授予单位提供高级应用型、创新型生源,努力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国内特色鲜明的电气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建设:
第一个方面,推进完成以高校为主的校企联合、注重应用性教学与面向工程对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个方面,形成专业融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重点突出专业类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倾力打造一支改革意识强、专业水平高、结构层次合理、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的的优秀教学团队。
第三个方面,完成适合专业类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逐步建设成一套“应用性理论”教学和“面向工程对象”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围绕各自专业方向,形成各专业的四大课程模块,同时,跟进教材建设,形成专业类融合的新教材体系。
第四个方面,完成各教学环节与教学管理的全面优化
本着规范化、科学化、可操作化的原则,通过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完成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全面优化。
②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第一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类大胆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市场对电气信息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具体采取“2+1+1”培养模式,其中2年以通识类课程和电类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为主,1年的电气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以及1年的专业方向分类培养。
培养方案包括校内学习和科技型企业学习两个部分,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依托实践教育中心,增加科技型企业参与教学环节,合理设置科技型企业教学的课程、学时及开设学期,形成科技型企业教学贯穿四年的系统结构。
经过3年的建设实践,形成一个成熟的、适应现代工业的高效率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点,教学团队建设
在原有课程师资共享的基础上,结合三个专业的技术发展,培养和构建电气类专业师资队伍,在课题申报、产学研合作、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实现更深入的合作与融合。针对本地区优势产业及本专业类各专业方向,在原“省级优秀学科梯队”的框架下,在重点建设好核心专业的“微特电机及其控制方向” 和“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两个科研反哺型教学团队的影响下,拓展了“信息处理及应用”和“实用型集成电路设计”两个科研反哺教学团队。在四个教学团队建设中,采取引进与培养并进的方法,提升师资力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三点,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
以核心专业带动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使之更紧密联系实际,逐步形成专业类融合为特色的核心课程群。除了利用学校课程平台设立的通识课程、电工类大类课程外,确定专业核心课程,在实现宽口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实用性。同时精心筛选并设立核心专业的微特电机及其控制和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群。加大实践课程的调整力度,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除了设置公共的必修课外,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必修课程,同时还设置一定数量的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从而完善并最终构建一套具有鲜明特色的“电气类专业”课程体系与相应课程模块。教学资源建设以“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为目标,逐步实现专业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共享。
第四点,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科学地实施分类教学。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发展规划,利用学分制、选修课等不同形式,通过工程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兴趣小组、学生社团、专业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分组讨论、启发式的提问、课后调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授课计划、大纲、课件、作业讲评、实验要点、模拟试卷等公布于网上,根据需求有选择性地、阶段性的公布,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预习和复习,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建立学生和任课教师的互动交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高年级学生开设新技术讲座课程,通过邀请企业专家
或高校教授开设讲座,介绍学科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第五点,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自主选择、大学生社团和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教师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各种形式,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专业实践中来。改革课内实验教学形式,增加设计性、创新性、研究性实验。结合专业类的实际情况,对深入企业实习的学生,采取校企联合指导,并实行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院内指导教师,结合工程实际,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第六点,教学管理改革
加强教学管理的改革既可以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可量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又可以达到“寻找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目的。
在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类建设的特色和特点,尝试制定出一套适合电气专业类的各种管理细则,通过滚动优化正逐步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专业类教学管理与教学评价体系。
第七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
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制度,是“以高校为主的校企联合、注重应用性教学与面向工程对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是产学研基地教学执行的督促与协调的保障,是企业、高校人才共享,互利双赢的有力支撑。通过专业类建设,正逐步形成适合本专业类特色的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制度。
③进度安排
2012年9月~2012年12月:
成立新一轮专业指导委员会,从专业类的要求全面指导本专业类建设,在专业系和专业主要负责人的带领下开展专业建设规划。
对以该专业类为基点的“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开展大量调研,走访相关专家,听取建设性意见,与相关合作企业的骨干技术人才、客座教授商议该项目总体规划,细化分解任务,层层落实实施细节。
2013年1月~2013年12月:
确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专业的发展方向,对照目标加大投入,引进2名博士,委托培养博士2名,申请省部级项目1项,获校教学成果奖
1项,出版以专业类建设为特色的教材2部。
进一步扩大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资源,完善校企共建省市级工程中心的建设,为本专业类,新增校企共建工程中心2~3个、校企共建实验室3~5个、校企共建实习基地12个、新增市科研型重点实验室1个。
2014年1月~2014年12月:
构建以专业类为基点的“重点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学生可以通过学分制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实现分类教学。引进1-2名高水平教授,委托培养博士3名,申请省部级项目2项。出版特色教材2部
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力争获得省精品课程1门,获省教学成果1项,新编特色教材2部,其中获精品教材1部。
2015年1月~2015年12月:
提高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扩大学生就业途径。对该项目进行总结,分析成效,逐步完善。
完成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总结报告1份,对4年来以专业类为基点的“重点专业建设”做全面客观的总结,将好的经验推广到本学院其他专业门类,起到一定的示范性作用。 ④预期成果
结合地方产业规划和行业背景,在人才培养特色、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建设、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形成一批有代表性的建设成效。
定位准确、特色鲜明。把该专业类建设成定位准确、特色鲜明、省内同行公认的品牌专业,并在“微特电机及其驱动控制”、“电力及能源装备技术”等方向上有较大优势和特色。 完成建设后将形成:本地区的相关优势产业促进专业类的三个专业方向建设,形成各自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出各自专门人才,又服务于优势产业的循环效应。
构建一个适合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特色与定位,校、企合作,共建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体,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优化培养方案,明确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体系知识链、专业核心能力和技能点,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形成2-3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加强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研究与建设,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完善实践教学机制,提高实践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