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2期2007年4月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JournalofChongqingJianzhuUniversity
V01.29No.2
Apr.2007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辨析
杨
健1’2,
戴志中
(1.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2.湖南科技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要:在建筑学研究方法的众多主张中,最引人注目的观点是认为存在着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种根本对立的研究方法。但是,在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Xt"究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种决然的二元对立。通过对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包括对林奇采用的心理学、现象学研究方法,以及所采用的心理学和人类学文献)所作的考察,试图证明建筑学研究可以是实证与思辨、定量与定性、科学与神话的有机统一。建筑学不排斥诗意,建筑学研究同样不排斥-i孝意盎然的研究方法。关键词:城市意象;研究方法;实证;思辨;诗意中图分类号:K901;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329(2007)02--0019—04
OntheResearch
Methods
oftheUrbanImageofKevinLynch
YANGJianl”,DAIZhi--zhon91
(1.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5,China;2.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
banPlanning,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
Abstract:Thetwocontrastresearchmethods—empiricismandrationalism—arethemostcompellingamong
manyargumentsinarchitecture.However,suchofUrbanImage.By

an
a
definitecontrarietycannotbefoundinKevinLynch’Sstudy
psychologicaland
paper
Analysis
on
theresearchmethodsofKevinLynch—includinghis
as
phenomenologicalresearchmethods,aswellhispsychologicaland
an
anthropologicreferences—this
triestoprovethattheresearchofArchitecturemaybetiveandqualitativeanalysis,andof
nor
organicwholeofpositivismanddialectic,ofquantita—
MythandScience.Themethodologyofarchitecturedoesnotreject
poetry,
doestheArchitecture.
Keywords:Urbanimage;researchmethod;positivism;dialectic;poetry
1
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细致的描述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一处有关数字采集和整理的论述。换言之,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并不是一项基于数理统计基础上的研究。我们看到的是不那么标准的问卷,看似随意的漫谈,以及尽可能详尽的过程记录工作(如录音)。与一般的见解相反,作者更重视这些主观的市民意象。
对此,林奇的解释是:“与这些被访者主观的城市印象相比较,那些航拍照片、地图,以及有关密度、使用或建筑形式的图表,看起来似乎是对城市物质形态正确的和‘客观’的描述。如果不考虑其客观性,那么这些事物将过于肤浅,缺乏充分的概括性,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可评估的要素变化无穷,我们发现访谈最好的比较对象是另一位被访者的访谈记录。有一点非
1.1心理学研究方法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学和行为学对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鉴了这些学科
的各项实验研究方法,如访谈、画图、情景的界定、描
述、重复再现、系列再现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知觉
实验、意象实验、记忆实验等的一些手段。
为了把可意象性的基本概念应用到美国的三座城
市(波士顿、泽西城和洛杉矶)中,林奇研究小组使用了
两种主要方法,其一是在市民中抽样访谈,获取他们对环境的意象;其二是在实地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检验。
令人奇怪的是,在林奇对于这些访谈过程的非常
收稿日期:2006—10—22
基金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与湖南科技大学联合资助项目(05JJ40074)
作者简介:杨健(1968一),男,湖南长沙人,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
万方数据
20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第29卷
兰翌跫篓要雯号套翌==三兰!望警苎翌孝要苎竺妻反应,最好的定义现实的方式并不是通过任何定量的
方法,而是通过一些受过训练的观察者对实地的感知和评价,同时配合有一套迄今为止仍十分有效的城市元素类型。”可见,对于“意象”这一类关乎个人意识的研究对象,林奇并不迷信定量研究方法,他更重视的是对实地评价和感知的定性研究。
与此相反,在大部分后续研究中,除了干巴巴的数
2人本主义研究方法
2.1现象学研究方法
哲学家胡塞尔提出了一种与事实科学不同的方法,即现象学方法。
现象学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本质的直观:现象学的方法就是凭借直觉从现象中直接发现本质,这就要求观察者要“直接面对事物
一…………’
字、图表和数学公式以外,具体而微的记述几乎都被排
挤出去了。1.2心理学文献
在全书83篇参考文献中,有46篇在附录A(关于定位的参考文献)中被提及。这篇附录的重要性,在于它交代了林奇理论的来源。心理学是林奇意象理论的主要理论来源,而对原始环境与原始部落的关系的重视又使得人类学文献被大量引用;除此以外,还广泛涉及古代或现代的文学作品,旅行或探险杂志,甚至还包括一些新闻报道。涉猎面之广,令后续研究者瞠目。相反,纯粹的建筑学文献,在整本书中一个也没有。
林奇选用的大多是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如一些方向知觉丧失者的病例,一些关于迷路者的记述,以此说明意象在实用性和感情上显而易见的重要性。
林奇引用资料的方式是比较随意的,并不受资料来源和性质的局限,也不介意这些芜杂的资料之间表现出来的令人迷惑的平行关系。比如,当他谈到迷路对人的困扰时,他引用了非洲土著的事例,飞行员的故事,一个旅行者前往异地城市的奇怪做法,以及一项比较正规的心理学研究的实验报告。
然而,林奇并不满足于这种显而易见的结论。他指出:“寻找道路是环境意象的最基本功能,也是可能建立感情联系的基础。然而意象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这种直接意义上,只是当作地图来指示运动方向;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它应该能够充当一个基本的参照框架,个体能够在其中活动,并将他的知识附加在框架上。因此,意象就好比是一种信念或一套社会习俗,是事实
本身”并诉诸“本质的直观”。
2)现象学还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需要凭借直觉,而不能以任何预先的假定为前提。按照胡塞尔的期
望,这种还原法会导致研究对象的丰富化和现象的本质化。
3)意向性构成:人的意识活动从根本上是一种意向性行为,即依据构成现象的各种要素而构造出观念的意义和意向对象。
笔者认为,林奇的研究虽然不是现象学哲学的直接的、有意识的产物,却与上述现象学方法基本特点具有某些相容性:
1)其理论预设(城市物质环境的“可识别性”)当然
存在,但林奇对这一理论预设的验证才是整个研究的
主体,整个意象研究就是一种提出观点并加以验证的过程;
2)林奇并不排斥经验的直观,但他更重视的是观察者当场构成的东西(对实地的感知和评价)即“本质的直观”;
3)现象学的还原法按胡塞尔的期望会导致研究对象的丰富化和现象的本质化,而林奇所获得的大量生动的一手资料恰恰符合这一要求;
4)林奇的结论是,意象的形成依赖于城市意象得以构成的五个基本元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和地标)。这种意向活动的构成机制,带有强烈的现象学意味。“认知地图”就是这样一种意向性行为依据五个基本要素构造出来的意向对象和认知结果。现象学备受
批判的观点——认识(甚至包括认识对象)都是人类主
了充分的体现:意象是人们依据城市形态基本线索投射出去而得到的“图象”,具有强烈的方向性;而不同认知者的被动或主动认知方式都具有一种当场“构成”的意味。
和可能性的组织者。”这里体现了林奇对于认知的社会一动地“构建”出来的——在林奇的城市认知理论中得到
性及其动态模式的某种深刻理解,如此形象而深刻的见解是后续研究中很难看到的,很多人干脆就把城市意象等同于城市形象。
在这一观点下面,是一些细致的区分以及由相应的文献资料给出的例证(如人们在穿行某处被夷为平地的空旷地带时,还总是沿着那些只是在想象中还保留的街道上行走,以此说明意象的重要性)。他几乎从不孤立地提出某种观点而不加证明,体现了研究者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研究本身严密的逻辑性。
万方数据
总之,这种排除一切先入之见,诉诸事象本身的方
法,正是林奇从事意象研究所持的根本态度。林奇的方法与现象学方法有一定的暗合之处。2.2人类学文献
林奇的调查是针对现代美国大城市进行的,因此,
第2期杨健,等: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辨析
21
在具体的调查过程中并没有采用人类学的方法。不过,在附录A中,作者给出了大量的人类学文献资料,以此作为立论和推理的依据。在讨论环境意象的功能和价值(象征地点的存在、充当活动的组织者、调整人们的知识体系、使人们得以相互交流、帮助人们战胜恐惧、给人亲切和公正的愉悦感觉、给人类的体验增加深度和诗意)时,林奇大量引用了这些文献资料,甚至不惜篇幅地引述原文,并使读者在这种文本的互动过程中获得了某种诗意的领悟。
比如,当谈到景观的象征性组织可以帮助人们战胜恐惧,并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感情上的安全联系时,林奇引用了有关澳大利亚中部卢瑞卡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为只有这种方法才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并将一切不采用实证方法的探究方式排除在科学之外。
关于二者的关系,罗素认为:某些东西(如经验科学)显然是不宜于用思辨的方法来处理的,但只要所争论的是逻辑的事情而不是事实的事情,那末讨论就是发现真理的一种好方法。思辨的方法或者自由辩论的方法,有助于增进逻辑的一贯性。但是当研究的目的是要发现新事实的时候,这种方法便完全行不通了。
在林奇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实证与思辨之间的张力。一方面,他试图通过对美国的几座城市的调查来发现人们认知城市的真实方式,这必然要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另一方面,贯穿于整个提问、解
答和验证过程中的逻辑关系,是不能仅仅依靠罗列事
实来达到的,对于城市意象这种蕴藏在人们内心中的心理感知的研究更是如此。3.2定量与定性
3.2.1主观性从本质上说,观察是由个体实施的。但是为了使之具有真正的公共性,必须让观察失去这种个体性。很多科学“方法”强调要在研究结果中根除掉主观的影响。在林奇的意象研究中,也有精细的程序来减少主观性在经验研究中的影响。在访谈的第一阶段,观察者被训练成对任何涉及到价值或观点的命
又如,在提出如下观点——正是由于环境的命名
和区分,使得它们充满生气,因而也给人类的体验增加
了深度和诗意——以后,林奇给出了西藏和北部阿兰
达游牧部落的例证。
可见,正是通过这些极端的例子,通过回到原始部落,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现代城市人可能已经有所钝化的心灵感知,触摸到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采用人类学的例子,其好处就在这里。
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研究方法辨析
朱莉娅?罗宾逊提出了一个两分的研究系统,并
题持中立的姿态,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都被小心翼翼地标准化了。
但是,这种影响是普遍存在的,从逻辑上说也是不可能被完全消灭的。
传统遗产没有办法处理这个问题,只好把人文学科完全排除到“科学”之外。比如,一些自然科学家就断言,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一些人则把行为科学局限于对纯粹物质现象的考虑,有意拒斥从观察对象中可能获得的信息。
用科学和神话两个词来进行描述。虽然二者都用来解释,但解释的方式却大相径庭。一个“科学的”解释通常采用数学形式,与原子论、简化论以及收敛相联系。关于技术、工程或行为问题的建筑学研究是这种研究系统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神话的”或“诗性的”描述通常是连续的、整体的、发散的和生成性的,并与建筑学中艺术和人文的那一面相联系。这更多的包括在建筑史和设计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中(Julia
inson,1990)。
Rob—
系统的实证主义哲学把“思想”——即行为者本身对其行为所赋予的意义——排除在外,这实际上也就
消除了各种形式的经验知识。实际上,在物理学中,观察也是一个积极的过程,它总是由怀有不同个人兴趣和观点的人来实施和解释的。
因此,林奇仍然给主观性留下了一席之地。在访谈的最后阶段,为了对前面的“客观”调查进行检验,林奇让一位事先受过城市可意象性概念教育的观察者,对整个地区进行徒步勘察。在这里,观察者不再是一名局外人,主观性又重新回到调查中。
3.2.2
罗宾逊的提法颇具个人风格,但是更普遍的说法是实证与思辨,以及定量和定性的二分。另外,这里补充的一点是对建筑学研究中的“诗意”问题的探讨。3.1实证与思辨
思辨的方法,就是以问答求知识的方法。苏格拉底曾经追问拉刻斯“什么是勇敢”,并通过高超的提问、诘难、暗示、步步紧逼的技巧,最终使得拉刻斯得出了比较深刻的见解。换言之,经过这种反复辩难得出的定义越来越逼近“勇敢”的本义。当然这一定义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因为一旦形成定义,就会出现反例),但事情还是得到了部分的明确。
实证的方法,则是探究事实的方法。实证主义认
定量化为了将主观影响减少到可接受的程
度,人们常常采用的一种策略,就是定量化(quantifi—cation)。特定实体的可计量集合内的元素的数量,是经验不变的。定量数据(quantitativedata)被誉为科
万方数据
22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第29卷
学的“事实”,所以人们把很大的经历投入到这里,通过精心的处理和分析来减少它们与观察行为的联系。
然而,把数值测量的方法论应用到人文科学的努力,几乎很少成功。毫无疑问,某些人类行为的可观察特性可以用满足算术刻度公理的方式来定义。但是并没有证据证明,这样定义的“城市意象”在被测量过程之外还有多少意义。
至于用统计学方法获得的城市意象数据,在后续研究中应用得非常普遍。但是,关于“城市意象”的定义总在变动,而且,人们对各个城市进行的城市意象调查往往不使用统一的调查分析方法,因此,这些数据并没有可比性。问题是,即使采用标准化的程序,如果换一个调查时间,换一批研究人员,对同一地点进行意象调查的结果在多大程度上是相互吻合的呢?专家问卷就那么客观可靠吗?专家在给出权重因子时所依据的理由有多少标准性可言?总之,不管定量化有多少优点,它总不能完全消除掉人文科学中的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与此相适应,林奇并没有对定量化研究表现出多大的兴趣。即使偶尔谈到定量化问题,也不是指将“城市意象”这一概念置换为某种数值的做法,他考虑的是认知环境需要的信息量问题和识别速度问题;而且,他认为“工作的核心好像与数量无关,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形态和序列仍将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而后续研究大多把实证研究仅仅理解为定量研究,并致力于扩大样本,将形态和序列数量化,以及改善数理统计方法(公式和程序)方面。他们完全忽视了个体的意象得以形成的诸多原因,只是把每个受访者当作一个统计学意义上的数据。他们相信,只要样本足够大,程序足够好,就可以得到基本上唯一“真实的”结论。我们有理由质疑这种把个体的人完全置于异化境地的思考方式和操作方法。换言之,具体而微的描述和理解(如文学、电影作品)有助于我们弥补城市意象研究方法上的不足。3.3诗意的建筑学研究
林奇曾用普罗斯特(Proust)在《斯旺的家》一书中对坎布里教堂尖顶所作的动人描述,来概括一个可意
象环境能够带来的感受和价值。普罗斯特在坎布里度
过了童年时代的许多夏季,教堂的尖顶不仅是小镇的象征,能够帮助确定方位,而且还深深地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铭刻在他的脑海里,并成为日后追寻的一种幻
万
方数据觉。
在附录A中的“形式的作用”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富有诗意的引文,有些来自游记和探险报告,有些干脆就是一些文学作品,如福斯特的小说(A
Pas—
sage
to
India)和马克?吐温的小说(Life
on
theMis—
sissippi)。仅仅通过这些诗一样的描述(西藏Kholgy—al湖畔的石头、“俄勒冈小径”上看到的城市景观、特尔卡斯托群岛的火山景观、奇切斯特清晰明了的规划),我们就能够领会作者的意思所在,那就是外部客观形态具有的对人类环境认知的作用,以及由此而来的实用上、情感上的重要性。我们反复看到的是建筑学与诗歌的紧密联系。建筑学不排除诗意,建筑学研究同样也不排除诗意。
不同的是,文学注重的是写作方式和修辞方法,仅仅通过这些,作家就可以塑造出一个生动明晰的“意象”。建筑学当然也要借助文字描述,但主要的手段是分析和归纳这些逻辑思考方法。从这个角度来讲,后者似乎更“科学”;然而,就意象的鲜明程度而言,文学艺术作品应该更胜一筹。
另外,文学的出发点是一个特定的观察者,并不介意这种认识的主观性,而林奇就不能不重视别人对他的诸如“代表性”一类的批评意见了(49在附录B“方法的使用”中,就集中对这些批评作出了回应)。可见,建筑学研究无论怎样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如物理学和数学),也绝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
至此,我们可以将讨论暂时终止在朦胧的诗意中。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3.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2]
Julia
Robinson.Architectural
Research:Incorporating
MythandScience[J].JournalofArchitecturalEduca—
tion
44,1990,(1):20.
[3]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4]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EM].北京:商务印书
馆,1963.
E5I约翰?齐曼.真科学C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2.
[6]张颖.城市意象及其操作研究E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
学,2002.
(编辑
陈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