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航天事业的兴衰 苏联模式的改革是如何失败的?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模式的改革与失败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几经变化:第一次模式转换是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第二次模式转换是从新经济政策转向斯大林模式,第三次模式转换是从二战后的改革开始的,然而这一次模式转换非常艰难,最终没有取得成功。实践证明改革苏联模式,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是一个艰难的、复杂的和曲折的过程。可是,鉴于苏联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已经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这又是一个必须完aIhUaU.cOM成的历史性转变。苏联执政党没有能够实现这种历史性转变,于是就由其他的政治力量取代执政党而实现这种转变。

  苏联领导集团不是没有看出现行模式的问题,只不过在改革这一模式的过程中,只是废止了苏联模式的一些极端做法,消除了斯大林时期破坏社会主义法制造成的消极后果,并未触及到现行模式高度集中的实质。赫鲁晓夫改革就属于这种情形,他在激烈的党内斗争中胜出,走上领导岗位,开始了力度很大的改革:诸如政治上,主张党政分工和集体领导,改组并限制安全机关权力,平反冤假错案,宽待政治反对派,不再搞大批判运动;经济上,鼓励发展农业,组织垦荒运动,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组工业建筑业管理体制,鼓励展开利别尔曼讨论,等等。这些改革是急需的,也是应急的。可是在消除了现行模式中最不适应社会形势需要的那些做法之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继续深入,虽然他在1956年和1961年曾两次大规模掀起批判斯大林的运动,可是在思想认识上表现得简单化,他认为斯大林时期个人崇拜造成的消极后果是根源于斯大林本人的性格和品质,没有看到现行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病。

  如果说赫鲁晓夫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那么勃列日涅夫却是偏向守旧的人。前者揭开盖子是极其不容易,后者应该继续推进改革,可是却浅尝辄止,或者说没有全力以赴做这件事。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基本上是在现行模式的框架里寻找出路,没有能够为国家发展打开新的局面。在经济上,还是依靠计划经济体制,只是对现行模式进行“完善”和“修补”,只是对计划管理工作进行合理化改革,只是引进利润、奖金等有限的市场要素,企业仍旧是计划机关的附属单位,缺少自主经营积极性。在政治上,党的高层越来越倾向于安于现状,老化现象日渐严重,不思进取,满足于“发达社会主义”现状。另外,苏联这时正热衷于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没有把全部心思用于改革,或者说在苏联高层看来,现行模式还是有效有用的。

  自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执政至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其间世界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戈尔巴乔夫执政后面临的形势是“除非改革,别无选择”。他意识到改革的紧迫性,并提出“加速战略”和“全面改革”。他一上台就提出“加速战略”,并且写进了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报告,可见他对苏联经济状况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实际上苏联经济早已是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严重滞后,“加速战略”的重点依旧是“高速度”和“重工业优先”,在这种结构上搞“加速战略”无疑是开错药方,致使病情加重。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自然无法取得成效,经济体制改革也是原地空转,于是他认为改革不能推进就是“障碍机制”在挡道,而以党为领导核心的政治体制,就是障碍机制的主要力量。所以在经济困难加重和日用商品供应日渐短缺的条件下,他把改革的重点引向政治领域,实行“公开性”、“民主化”、“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多党制”、“自由选举”,苏共驾驭不了政治过热的形势,最终抵挡不住党内外反对派和民族主义的夺权攻势,导致苏共垮台以及苏联解体。这次本意是完善社会主义的改革,最终却是以制度转轨而告终。

  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航天事业的兴衰 苏联模式的改革是如何失败的?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

  对于苏联模式的兴衰,我们要历史地看待,它在特定时期为了应对特殊需要而兴起,可是随着时间变化和条件改善却不能进行调整,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变化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不能与时俱进的事物便要死去,我们不必对它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过于惋惜。

  我们今天讨论苏联模式兴衰问题,不能认为是苏联高层和知识界对这一模式的弊病一无所知,实际上苏共的会议和领导人讲话经常涉及到这些问题。可是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和真正下手解决问题,这是两码事。找出问题,人人都会,可是能够下手解决问题,只能依靠政治家。所以政治活动的全部要领在于:事在人为。苏联模式就是事在人为的产物,改革这一模式也是需要人为。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认为,苏联模式并非不能改变,而是人为努力不够。

  苏联高层的人为努力不够与它的政治抱负存在密切联系,前面讲到苏共的政治抱负有三层涵义,实际上是一回事,就是谋求大国地位。俄罗斯历史上是一个大国,苏联更是不得了。大国情结既是苏联奋斗前进的动力,也是它的思想文化包袱。对于苏共而言,建成社会主义既是它的政治理想,同时也是谋求大国地位的政治保证,这是苏联高层的兴趣之所在。例如30年代布哈林就提出“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卫国战争结束后沃兹涅先斯基提出要注重“综合平衡”、“协调发展”,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也都提出增加消费品生产,等等。这些都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恰恰说明应对外部环境压力的眼前需要远远超过了对于政治理想的追求。30年代搞社会主义工业化,紧接着是卫国战争,二战结束后又是冷战对峙,这些事件接踵而来,没有间歇期。二战前的外部压力是别人强加的,二战后的外部压力部分是别人强加的,部分是自己挑起的。二战后苏联超级大国地位与身份,更是苏共所看重的,所以它的兴趣完全放在了维护大国地位之上,甚至卷入同美国的军备竞赛,没有心思关心国内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苏联高层在改革事业上没有进展的真正原因。

  二战前苏联高层的心态还算是比较谦虚谨慎,但二战后骄傲自满情绪则日益渐长。在苏联高层看来,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又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苏联成为社会主义中心,是社会主义的样板,而且还代表着人类发展的方向。与之相伴的是任性放纵,更是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什么“向共产主义过渡”,建成“发达社会主义”,形成“苏联人民”,等等。因为这种心态,不愿意面对问题,甚至开始护短,害怕别人批评,也不展开自我批评,深怕这种批评损害了苏联的美好形象,所以也就不愿意讨论深化改革之事。

  在上述这种政治生态环境里成长起来的戈尔巴乔夫深受影响,虽然他看到了苏联社会面临的诸多问题,可是他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的仕途一帆风顺,缺少独当一面的历练。他对于国家社会与政治权力的理解是片面的,不懂得实行政治领导要把宣传说服同强制力结合起来。他的“加速战略”是加重病情,把改革重点引向政治领域是引火烧身,以至于最终对局面失去了控制。

  实际上,戈尔巴乔夫改革后期,期望只要能够保全苏联,即使废止现行体制也在所不惜。他不理解改革现行体制与保全苏联的连带关系,现行体制一旦被立即废止,苏联随之解体。如果戈尔巴乔夫改革能够缓解经济困难,而且又不急于引进政治多元化,那么苏联模式完全有可能革除积弊与更新改变,进而保全苏联。

  但凡一个大国崛起的www.(aIhUaU.com事业,不能没有问题,遭遇危机也属于正常,而且在遇到危机过后常常会出现“中兴”。苏共真正的悲剧与失败不在于搞起了苏联模式,不在于面临诸多困难,而在于苏共遇到危机的时刻没有挺身而出的人来“救急”,苏共的事业没有机会“中兴”。相反,掌握最高权力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随波逐流,不敢担当,而且有太多的人纷纷改换门庭,甚至落井下石。这才是苏共真正的悲剧之所在,说明它对人的培养是非常失败的。

  苏联模式经历了几个重大的时期认识

  1、从列宁建立苏联政权,并为捍卫政权做出的斗争时期,期间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卫国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以新经济政策取代,列宁时期同时也强调共产主义建设初期,适当使用市场作为杠杆,提倡社会主义民主体制。

  2、斯大林时期采取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如苏联一五、二五计划当中采取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这种做法使苏联重工业发展迅猛,为二战中卫国战争胜利打下了基础。但与此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带来轻工业、农业的缓慢发展,斯大林期间的个人崇拜与政治独裁,使苏联积弊愈深,甚至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

  3、克鲁晓夫时期采取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但这种改革只是部分修正,斯大林体制的核心部分基本没有涉及,即使有涉及也难以为继,如轮换干部政策等到波涅日列夫时期即被废止WWw.aIhUaU.COM。而且可鲁晓夫改革后期也出现了反复,我认为这也是改革过程中阻力太大,必须采取迂回的方法。

  4、波涅日列夫时期更为趋向保守,对经济改革只是其中皮毛,更为严重的是当时苏联政府一心进行美苏争霸,以军备竞赛的方式与美国对垒,苏联的经济基础远不及美国,盲目进行军备扩张,严重损害苏联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加快了苏联体制的崩盘。

  5、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认识到长久积弊对经济、社会、政权都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力主加大改革的力度,以求让难以为继的苏联体制继续发展,并妄图通过短时间,有效的改革一蹴而就地完成转变。戈尔巴乔夫先是对经济进行改革,在难以取得实际成效的情况下,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但强力的改革还是难以改变苏联多年的积弊,反而因政治民主化改革带来社会思潮改变以及西方和平演变政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17751/360531534828.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为啥女人总是难以成就大事业? 航天事业的成就

原文地址:为啥女人总是难以成就大事业?作者:马君女人到底要不要事业,事业对女人究竟重要不重要,这是个仁者见仁的话题。今天已经不是传统观念大行其道的年代,大多数人肯定还是会赞同这样的观点:女人当然应该追求自己的事业,事业对女人来说也

兴衰诺基亚 大国的兴衰

摘要: 不管你拥有百年积淀还是当下正傲视群雄,都无法作为未来称霸的根本。跟不上步伐,看不清形势,就注定被淘汰。即便你是诺基亚。若是在几年前,真的无法想象自己将来会写这样一个失败案例——主角是诺基亚。然而,这个世界真的变化太快,在

转载 怀念中国伟大海洋事业的奠基人——柴树藩九 奠基人

原文地址:怀念中国伟大海洋事业的奠基人——柴树藩(九)作者:宋宜昌岁月·汉子怀念中国伟大海洋事业的奠基人—柴树藩——写于柴树藩同志去世10周年之际(九)宋宜昌2007年2月13日我曾经是国防工业部门的一位员工,我了解这个共和国工业的

来自纽约的个性男模J.Dominic 我来自纽约

在纽约发展的个性男模J.Dominic,23岁-曾经是美国名摄影师T.DURAN和R.DAY宠爱的男模之一,只与顶尖摄影师和造型师合作的他,目前将自己的事业重心逐渐转向音乐,时尚摄影模特工作方面-以重质不重量为主,他在自己的MYSPACE主页上这样写道:我在

声明:《苏联航天事业的兴衰 苏联模式的改革是如何失败的?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为网友玫瑰先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