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少年背后成功的父母
朱元晨,一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上海少年。他毕业于上外附中, 2004年获得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的最高奖,是第一个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中国学生;15岁时就考出了670分的托福成绩;获得哈佛的全额奖学金,正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
一个成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对成功的父母。朱元晨的父亲是上海电力学院的老师,母亲是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新闻摄影的老师,朱元晨可谓出生于教育之家。回顾哈佛少年朱元晨的成长过程,特别是他的英语学习之路,其父母可说是功不可没。他们到底如何指导朱元晨的学习,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本期《父母必读》特地请来朱元晨的父亲朱丹平,为您一一解答。以下是记者与朱父的对话。
记者:您好!朱元晨的巨大成功除了在计算机方面的出色表现外,英语可以说是最有力的武器了。请您总结一下他学英语的特点好吗?
朱父:好的。朱元晨的整个英语学习过程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起步晚,二是方法新,三是进步快。而其中的方法新是关键。
记者:听说朱元晨在学习中,您的支持和帮助功不可没。现在许多家长,无论学历高低,在指导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都有诸多迷惑。您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是怎么做的?
朱父:我所做的不过是全面了解孩子的特点,再提供最合适的教材。我记得当时为朱元晨借来了很多套并行的各类高中和大学的统编英语教材和与教材相配套的英语磁带,用作泛读和泛听的练习材料。这种方法好像很少有人采用。之所以选用大量教材作为材料,除了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外,另外一个很大的好处是这些教材的每一篇课文后面都有完整的生词表和课文语法难点的详细注释。

记者:的确,我们很多家长只注意给孩子额外加课,担心孩子“吃不饱”,却没想到利用现成科学的教材。除了这点之外,您还有别的值得家长朋友们借鉴的方法吗?
朱父:除了大量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有效的学习辅助工具外,我还认真总结了朱元晨学习英语的经验和体会,对传统的英语学习方法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个人认为,一个学生在中文环境下学习英语时不可能在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两部分上均衡花力气,也不必均衡花力气。正确的方法应该把训练的重点先放在前者,即学生英语输入能力的训练,强化先输入后输出的语言学习原则,从而使得整个的英语学习过程更符合人类语言学习的规律。
记者:您这种理论看起来与我们国家现行的英语教学似乎不太一致?
朱父:是的。我觉得现在的方法不够科学。因此朱元晨刚开始学习英语时用的是“半开口”式的英语训练方法。我要求他能用完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跟读课文和独立朗读课文,但除了非常简单的课堂用语和日常用语以外,并不要求他去开口讲很多英语。初学英语时,他前三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学单词、学语法、学课文、练语法、练阅读和练听力上的。
记者:听了您的一席话,很多家长朋友们一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以后再让孩子学英语就不必非逼着他们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了。
朱父:对。事实上,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朱元晨并没有花很多时间来进行过专门的口语训练。由于他平时很少有多余的时间,所以从来也没有去参加过任何英语角的口语练习活动,也没有参加过任何的课外英语辅导班。我想,在中文的环境下周围真正会讲地道纯正英语的人极少,要专门训练口语能力会很费时间,效率比较低下,所以还不如先将有限的时间大量投入到输入能力的训练上,使其强之更强。
记者:虽然我是英语教学的外行,不过也明白一强俱强的道理。朱元晨的语言输入到一定程度,输出提高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吧。
朱父:完全正确。这正是语言学习的规律。大量的英语语言的输入刺激,在大脑中保留下了很多最常用的英语词汇和英语句型,时间一长自然而然地就能开口讲一些英语了。反复的输入刺激还保证了在用英语交流时完全是用英语去思考问题。2001 年5 月朱元晨第一次去美国参加国际大赛,这也是他第一次在正式场合开口大段大段地讲英语,并长时间地用英语与人讨论很深入的技术问题。他的口语在与大赛的国际评委交流时,在与美国的老师和学生交流时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也没有什么障碍。我和他妈妈听了都感到很吃惊。后来一想,这可能就是水到渠成。
记者:谢谢您,朱老师。相信您今天这番话会给家长朋友们今后指导孩子的英语学习指明方向。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朱元晨出现!